配价语法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中的应用
2017-11-11吴昌霖
吴昌霖
【摘要】配价语法理论发展至今,已成为了被广泛运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用来分析各种语言观。吸取构式语法理论中“基于使用”的内涵,有的学者提倡,动词的价数也应取决于实际出现的语言表达式,由此由原来最高价为三价的动词现已发展为更多价的动词。本文基于朱德熙先生提出的“‘VP的的歧义指数计算公式”,即p=n-m,来分析汉语中经常出现的歧义句式。
【关键词】配价 论元 歧义句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216-02
一、配价语法理论概述
1.论元与谓词 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一个命题又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论元”组成。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论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例如“小王打篮球”中,“小王”和“篮球”就是“论元”,“打”是“谓词”。
2.价 “价”是指谓词支配论元的能力,也就是一个动词支配名词性成分的能力。简言之,一个动词能支配几个名词性成分,它就是几价动词。例如:“咳嗽”是一价动词,“吃”是二价动词,“给”是三价动词。
3.配价成分 动词是句子的中心,它是支配成分,而与它一起构成句子的名词性成分则是从属成分,也叫配价成分。
二、“VP的”的指称能力分析
“VP的”只能指称V的缺席价语。例如:在“开车的人”里,“开车的”可以指代“人”,可以说“那个人是开车的”;而在“开车的技术”里,“开车的”就不可以指代“技术”,不可以说“那项技术是开车的”。原因就在于,“人”可以做“开车”的主语,组合成“人开车”;而“技术”却不能做“开车”的主语,组合成“技术开车”。
当V的价语在“VP的”中没有都出现时,“VP的”才有独立的指称能力。例如:“小王开车的”就没有独立的指称能力。只能用“小王开的”来指代“车”,或者用“开车的”指代小王。
朱德熙先生根据“VP的”的指称能力问题,提出了“‘VP的的歧义指数计算公式”:p=n-m(n的取值范围:1,2,3)。当p=1时,格式只能有一种解释;p=2时,格式可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p=3时,格式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三、根据配价语法理论分析歧义句式
1.动词配价理论下的歧义句
例句1:咳嗽的闭嘴了。
分析:这里面“咳嗽”是一价动词,即n=1;“咳嗽的”中没有实际出现的价语,即m=0;所以p=n-m=1-0=1,“咳嗽的”可能有的语义解释个数为1,该句只有一种解释,即“咳嗽的”指称动词“咳嗽”的缺席价语“人”。该句可能解释为:咳嗽的人闭嘴了。又因为缺席价语“人”可以与谓语动词“闭嘴”配价,所以该句的解释成立。
例句2:吃的来了。
分析:这里面“吃”是二价动词,即n=2;“吃的”中没有实际出现的价语,即m=0;所以p=n-m=2-0=2,“吃的”可能有的语义解释个数为2,该句可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吃的”指称动词“吃”的缺席施事价语“人”,该句可能解释为:吃的人来了。又因为缺席施事价语“人”可以与谓语动词“来”配价,所以该句的解释成立。
第二种解释:“吃的”指称动词“吃”的缺席受事价语“食物”,该句可能解释为:吃的食物来了。又因为缺席受事价语“食物”可以与谓语动词“来”配价,所以该句的解释成立。
例句3:给的到了。
分析:这里面“给”是三价动词,即n=3;“给的”中没有实际出现的价语,即m=0;所以p=n-m=3-0=3,“给的”可能有的语义解释个数为3,该句可以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给的”指称动词“给”的缺席施事价语“我”,该句可能解释为:给书的我到了。又因为缺席施事价语“我”可以与谓语动词“到”配价,所以该句的解释成立。
第二种解释:“给的”指称动词“给”的缺席受事价语“书”,该句可能解释为:给的书到了。又因为缺席受事价语“书”可以与谓语动词“到”配价,所以该句的解释成立。
第三种解释:“给的”指称动词“给”的缺席与事价语“你”,该句解释为:得到书的你到了。又因为缺席与事价语“你”可以与谓语动词“到”配价,所以该句的解释成立。
小结:汉语中还有好多由二价名词或三价名词组成的歧义句,都可以通过配价语法理论进行分析,这样歧义句式的分化得到了科学公式的支撑,在语言运用中分析歧义句式就会更有逻辑性、条理性。
2.名词配价理论下的歧义句
例句1:于震看望被妻子打伤的吕森。
分析:一价亲属名词“妻子”可以有两个配价成分,分别是“于震”和“吕森”,如果“妻子”与“于震”配价,那么该句的解释为:于震看望被于震的妻子打伤的吕森;如果“妻子”与“吕森”配价,那么该句的解释为:于震看望被吕森的妻子打伤的吕森。
例句2: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分析:方位名词“屋顶上”可以有两个配价成分,分别是“我”和“他”,如果“屋顶上”与“我”配价,那么该句的解释为:我站在屋顶上发现了他;如果“屋顶上”与“他”配价,那么该句的解释为:我在房屋下面仰望到了站在屋顶上的他。
小结:汉语中的一价名词和二价名词都要求相依存的配价成分与之共现,如果配价成分指代不明确,歧义句就产生了。
四、结语
通过配价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中实际出现的各种歧义句式,为歧义句式的分析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朱德熙先生提出的“‘VP的的歧义指数计算公式”来分析动词配价理论下的歧义句,还便于把歧义句中可能具有的语义解释分析齐全,不遗漏任何一个歧义句。总而言之,配价语法理论的确为汉语研究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我们也据此看到了语言的新面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