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 促进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
2017-11-11
自2006年起,吉林省开始示范探索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吉林省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加快推广进度,从2015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资金,计划“十三五”期间共安排3亿元资金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补贴政策的带动引领下,作业面积迅速增长,耕作技术日臻完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由示范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截至2016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已达1000万亩。
实施保护性耕作,相当于用作物秸秆给耕地“盖被子”,减少因风蚀水蚀造成的土壤耕层变薄、肥力降低、理化性状下降和质量下降,对防止土壤退化,保护土壤,具有得天独厚的明显优势和作用,既是发展雨养旱作农业的技术选择,还可节本增效,避免焚烧秸秆,保护生态环境。据测算,以吉林省春耕整地播种阶段为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户平均可节省生产作业费用350~600元/公顷,年节约生产成本10%~15%,土壤肥力提高可增产5%~10%,增产和节本使农民田间收入增增加15%~30%。
吉林省的主要做法是:
采取财政补贴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措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15年吉林省首次对推广保护性耕作实施作业补贴,加大推广力度。省里设立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专项资金6000万元,按照每亩25元实施补贴作业。在全省6个市(州)的26个县(市、区)实施作业面积121万亩。2016年,吉林省又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在全省32个县(市、区)落实补贴面积300万亩。2017年,计划在全省实施补贴面积200万亩。
采取敞开普惠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提升保护性耕作作业能力。近两年,开展保护性耕作所需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稳定增加,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增量和增幅明显。2016年,全省拖拉機保有量达到118.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55.6万台;深松机保有量达3.97万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2.24万台;玉米收获机达到5.02万台;机动喷雾(粉)机达到1.44万台;秸秆粉碎还田机达到0.21万台,较上一年都有明显增加。
采取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吉林省推广实施的是以“秸秆覆盖还田覆盖免耕播种技术”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纯免耕播种技术”。这个技术由于实施了秸秆覆盖还田,既避免焚烧秸秆,保护环境,又达到了蓄水保墒,利于作物生长,还实现了沃土增肥,改善土壤,同时还实现了减少作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一项集绿色、生态、环保、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的现代耕作技术。
制定耕作技术规范,实施标准化推广。2016年,吉林省成立了吉林省保护性专家组,制定了《吉林省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和《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挂图》,规范并统一了耕作技术路线和技术规程。组织对全省承担任务的全部合作社、农机作业大户和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共270人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印制“一册一图”1万份,发放到村,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四大效益”“四大区别”“四项技术”,积极营造发展氛围。
设立技术观测点,总结技术经验。2016年,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省农委在全省15个县设立16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观测点,每个点安排资金2.5万元,共投入40万元资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进行监测,进一步总结经验,积累数据,为全省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2017年在原有监测地块基础上,分别增加两个病虫害防控和除草剂减量试验监测点,使全省监测点数量达到20个。
(来源:省农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