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略读课文的精读精讲
2017-11-11王雯茜张倩
王雯茜+张倩
【摘要】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缺乏教学助读系统,导致略读课文中的部分经典文本被师生忽视,值得被关注的教学精华不断流失。针对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现状,结合经典文本的特质及新课标的要求,笔者提出应充分利用经典文本的价值,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借此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为例,就其文本的意蕴、语言形式和文本延伸三个方面进行教材解读,以期能够对当前略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略读课文 经典文本 教材解读 精读精讲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102-02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们普遍认为略读课文只需进行简单的理解即可,尽量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故而不做细致深入的解读。教师对略读课文的忽视缘于课文处于“劣势”环境,一方面略读课文没有课前导读,亦没有课后练习,在缺乏这两个定位教学内容的拐杖后,教师们无法拿捏课文的教学重点,进而更加不重视略读课文。另一方面,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对其持可教可不教的态度。笔者认为,不管是教材中的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或是教材之外的一篇文章,若是放进课堂对其进行阅读教学,教师们都应该围绕其中的语文核心价值内容来组织教学,所有的课文都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工具,这就是“用教材教语文”。
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不乏有比精读课文更值得教学的文章,比如《与象共舞》、《祖父的园子》,且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者也“看好”《祖父的园子》,该文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鲁教版的教材中,也常被各位名师拿来进行精读精讲,之所以被众多名师及教编者所青睐,笔者认为主要是缘于《祖父的园子》不可忽略的经典魅力。经典文本具有四个特征,即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实质的创造性与无限的可读性。这四个特征也揭示了针对经典文本在教学层面的着力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鉴赏”的概念:“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结合经典文本的特质及新课标关于“鉴赏”的要求,笔者认为需充分利用经典文本的价值,对文本进行合理深入的文本细读,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笔者以人教版教材《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谈谈有关该课的三点教材解读方向:
一、体悟意蕴,解开自由之源
通常在经典文本中常有很多容易被读者忽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多是与一般情理有所违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教师们在解读文本时注意悖情点,关注在不合常理的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复杂独特的情感。
萧红在课文中描写“下种”“铲地”“锄草”等事件时,分别运用了三个动词,“瞎闹”“乱勾”“乱闹”,这三个动词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捣蛋鬼的形象,而这三个词具有一定的贬义,作者为何要连续使用三个贬义词呢?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故意为之。那么引导学生感知这三个贬义词中所包含的独特情思,就成为了解读文本的关键。
首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围绕这三个词语想象萧红在园子中的生活状态,把重点放在踢飞草种、割掉韭菜、往天上扬水这几件事上,以此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发现作者在做起这些事情时,没有封建社会女孩子应有的羞涩和安静,却是呈现出任性随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贴合,应该让学生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想象事件,感受情境,小读者们才能体会到那颗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童心,体悟作者童年岁月里的那份无拘无束,甚至是“肆无忌惮”。笔者认为在此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假设:“假如你在自家园子里这么捣乱,会有什么后果呢?”使学生联想自己的经历,通过对比更能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
但是若教学只是到此一步未免过于浅显,教师还应对连续使用的三个贬义词进行探究。结合作者在家庭中的生活背景和所处地位,笔者发现作者“瞎闹”、“乱勾”、“乱闹”的举止行为与其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存在矛盾点,可见,作者在园子里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快乐”所能涵盖的,抓住这一矛盾关键点,进一步解开作者的“自由之源”。
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预习资料,也可通过教师补充《呼兰河传》中“祖母用针刺我”“父亲将我踢翻”的语段,学生就此可以了解到童年时代父母对萧红缺乏爱意,进而发问:在这样委屈的环境中,萧红如何能够在园子里如此的放肆呢?使学生渐渐意识到:小萧红能够在这园子里快乐自由地为所欲为全是源于祖父对“我”的爱,这是一个自由快乐充满爱意的园子。逐渐挖掘出园子中所富有的丰富又深刻的意蕴。
二、比较辨析,感知独特之形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占核心地位的是语言,在阅读教学时,应把教学的根本目标放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之上,这就意味着在研读课文时,我们不仅需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含义,还要更进一步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从而体会作者独特写法的独特用意。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不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应该围绕这三个问题解读文本,不漏失经典文本中的亮点和中心,将文本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最终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比如,《祖父的园子》中出现了很多反复的句式,“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这种读来让人觉得重复啰嗦的表达,恰好体现了萧红的创作风格。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留有时间让学生驻足赏析。首先,教师可以将文中运用了反复句式的语段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语段在表达层面有何特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这么写?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的赏析,可以通过对比辨析的方式使学生体悟“独特的句式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具体指教师可让学生们对比两种不同句式,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的影响。在對比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朗读这一工具。比如,师生合作朗读,在学生一遍遍地朗读品悟中不断地感悟,体会这般写法是否重复?进而体会这样的写法不仅不重复,在我们脑海中的画面还会越来越清晰,感受“我”和祖父的祖孙情深。此时,学生再读这段话,感受平凡的语言中蕴藏的温度,便更容易体会萧红散文语言平实、诗化的特点。endprint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语言特点,还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思。比如,课文第十七段,作者写到“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都是自由的。”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的描写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由描寫人物事件转换为对动植物的关注,学生能够读出该段文字主要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句式手法,也能感受到黄瓜、玉米、蝴蝶等动植物的自由与快乐,但是教师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黄瓜为什么会知道自己的开花情况?玉米又是如何知道自己生长的情况?作者在这里只写了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们的自由与快乐吗?这番情绪其实是谁的?以此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渐体会到,这一切其实是小萧红在园子里感受到的自由与快乐,正是因为一双自由和快乐的眼睛,才得以发现身边的、园子里的都是自由和快乐的,这便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借景抒情。
三、走出文本,延伸作品阅读
针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应在课堂内体现其深度,还应将课堂的阅读教学延伸下去。因此,笔者认为这节课的落脚点还是要“走向名著”,走近萧红。通过一篇课文的阅读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萧红独特的情思和语言表达,但是笔者希望可以通过一篇经典文本的学习带动学生们走向整本小说——《呼兰河传》,甚至走向萧红的更多作品。
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促使学生课后阅读《呼兰河传》呢?至此,我们可以从文本的内容出发,小说中第三章的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作者一发声便提及自己的祖父,由此可见,对于萧红而言,住在呼兰河小城里的祖父是最独特最重要的存在,那么其他还有什么人呢?难道只有祖父一人吗?她还有爸爸、后妈、奶奶、姑妈都住在那里,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由此可以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也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阅读原著。
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的存在仿佛是学生走近“文学洛神”的一扇窗户,教师应借此引导学生领会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感悟在浅白的文字下所包含的别样情思。
参考文献:
[1]林淑娴.强化文本细读,丰盈教学内容——以人教版教材《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J].华夏教师,2017,(03):36.
[2]秦富.《祖父的园子》课例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闫学.鉴赏:经典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指向[J].福建教育,2013(1):24-25.
基金项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自由探索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为《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研究——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课题编号2016W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