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专业教学品质
2017-11-11彭琛郝秀云
彭琛 郝秀云
【摘 要】如何在有限教学设施和学习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培养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制造技术与設备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成果为案例,说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有效保证并提高专业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虚拟教学;表面组装技术
1 课题背景
众所周知,在电子制造领域当中涉及到的设备品牌和机型品种繁多,不胜枚举。因此,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和场所内将各品牌设备和相关机型全部了解并掌握是无法做到,只能以点带面,了解并掌握主要的生产工艺和设计依据,设备主要结构,操作界面,设备和工具的操作方法,生产制造过程中常见问题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但是,由于学校所拨经费有限,设备购置费用较高,使得实际购买的设备台套数过少,不能保证全部学生在给定的实训时间完成相关的设备操作,或不能保证在规定的讲课时间内,跟上老师讲课进度以及准确理解讲课内容。
如此一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由于实体设备台套数量限制,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同,可能接收到的资源不同,观察到的实体信息不同,可用的有效实践时间不同,最终导致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无法得以保证。
2 解决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专业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通过虚实结合,在学习载体,学习场所和学习资源方面进行突破,全面提高现有的教学品质。例如,对于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专业而言,《SMT编程实训》课程是一门理实并重的课程,学生要学好本课程必须要进行设备编程。但就当前学院的硬件配置而言,无法做到一人一台设备进行在线编程。因此,进行课程教学时,在学习载体上,引入了常州奥斯特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SMT虚拟制造系统。该系统当中,不仅有理论知识方面的介绍,也有与实际设备操作,设备结构分解,维护,以及编程等方面有关的仿真练习,可以实现学生一人一台设备进行编程仿真操作。学习场所方面,从传统的教室向网络学习平台上扩展,这样,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平台上查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将学习资源电子化和碎片化也是为了学生更好更方便地进行课程学习。
3 实施亮点
在学习《SMT编程实训》课程时,借助校园网络,校园在线教育综合平台,SMT虚拟制造软件,微课和PPT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品质的。
在课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基础学习资源(如课件,微课,操作流程图等),并在网络平台上安排一些在线测试帮助学生知晓自己对课前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并借助反馈渠道(如网络平台中的疑难解答)让老师知晓。而教师通过课前查看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的提问和课前在线测试的统计结果,可以掌握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讲授的详略点、案例和练习。
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时,教师需要借助SMT虚拟制造系统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堂上机练习,以便学生可以掌握好不同主流制造设备的离线编程设计。如在进行温度曲线设计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金选择,PCB版类型选择和温度曲线设计3个模块中某些部分理解有偏差容易出错,尤其是曲线设计部分。在曲线温度设计部分,老师除根据课前反馈情况,详细讲解曲线各典型部分的作用及温度要求外,还可以通过系统直观演示不同温度的输入对曲线的变化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根据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发布随堂任务。然后学生根据随堂任务进行交流讨论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课堂展示。展示结束完成之后,老师即时点评,以便学生后续更好的针对性的学习。
课后环节中,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若仍有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并开始新课内容的学习。老师则根据当堂课的学习情况,补充或完善学习资源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批改学生课后作业,查看学生课后反馈并记录,收集新课课前反馈,调整新课课堂讲授内容、案例和练习。
4 实施效果
表1和表2分别是采用传统方式上课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上课的两个年级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2014级的学生入学基础较2015级的学生略好一些。
从表1和表2中所列数据可见,合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5 小结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可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有效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方式,更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课程内容。但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也会付出较多,尤其教师在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和课程练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应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的一些突发情况做好预案,保证教学过程地顺利进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