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2017-11-11徐丹
徐丹
【摘 要】在大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把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融合起来,发挥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区分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确定各个翻译课程的目标,形成有机互补的课程体系;教学中,把模块式教学和过程式教学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模式,并养成建构理论体系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模块式教学;过程式教学
1 翻译理论教学的现状与原因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作为一所独立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拟实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三大突破”,推行OBE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人才培养要求以质量标准为导向;教学评价以学习效果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的教学是否重要,以及如何把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长久以来,人们希望学习翻译理论也像学习数理化的公式那样,学完之后就可以马上拿来在翻译实践中套用,如果抱着这样的观念来学习理论,那不免会产生理论无用的感觉。所以,在理论学习之前,我们首先应区分宏观理论与具体理论,即理论与技巧的差别。
2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是抽象了的一般规律,是一个知识系统,但它无法指导具体的应用。而技巧也是技能,是指导具体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宏观理论包括翻译史,翻译名家,各个翻译流派,以及各翻译名家或者流派的翻译观点或理论,属于翻译学的范畴。哲学上认为,理论学习具有帮助人们认识实践的功能。其实,关于翻译理论教学的这种宏观认识作用,许多翻译家或翻译工作者也有过论述。林璋(2001:105)认为,翻译理论首先可以帮助我们在宏观上决定组织译文的思路。只要组织译文的思路正确,即使有一些小的错误,改动起来也比较方便。而如果思路不正确,整个译文就要推翻,重新组织。同时,学好翻译理论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和翻译时的信心,对于翻译的好坏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另外,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让学生理解并不是只有传统语言学才能解释翻译现象,还有跨文化研究,认知语言学,美学,社会学等。而且,翻译理论对各个翻译课程所要达到的标准具有解释力,比如从目的论角度来看,视译和笔译要达到的标准就不一样,联络口译和会议口译的标准也不一样。
从外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看,不难发现,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最缺少、最需要的也正是有关翻译的正确认识,即正确的翻译观。如果说技巧可以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意识到。而翻译理论的缺乏必然会令学生对某些翻译行为无从解释,产生迷惑。因此,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笔者认为在理论的教授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思考,比如,可以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上或者练习回答,比如:对等的概念在哪些理论中出现过以及该如何理解,字对字译和直译的区别,译者在翻译中是否应该隐身,风格是否可译,等等。在宏观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去赏析名家翻译,进行多种版本的对比,应主张学生回答问题和进行赏析,老师做点评。而相比而言,翻译技巧更侧重于对比英汉的异同,通过训练过程中加强和内化这种技巧,提高翻译速度和正确率。
3 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
翻译理论应当怎么教?这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且不说目前中、外都没有翻译理论教材,即使将来有了教材,人们对于一些理论、教学方法、原则乃至技术性问题仍然会意见相左。尽管各种流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本质及其过程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都论及了翻译过程中影响、制约译者决策因素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从这个角度入手,把翻译策略能力的习得、发展作为培养翻译能力的核心部分,是目前翻译教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于理论教学法,刘宓庆(2003:627)对此专门作了调查,归结了两种翻译理论教法:(1)“人物志式讲授法”(2)“课题式讲授法”。他推荐将两者结合,以课题作纵向连贯,以人物作横向铺垫、解释,在各模块中引入相关人物的论述和讨论。这类似于“主题(模块)授课法”,该方法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效地整合资源,建立多个模块,模块中包括理论,技巧以及实践。另外,苗菊(2007:47)提出过程教学法,具体教学程序大致为:在翻译练习之前给予翻译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讨论学生译文时不能侧重评学生具体的选词造句,而是探讨产生译文的过程,翻译策略的运用是否得到了生动的描述和解释。
结合上述讨论,在理论课程的设置和理论联系实践方面中,笔者提出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课程建设上,各个翻译课程应明确不同的课程目标,设定不同的课程培养方案,尤其是笔译和口译应具有不同的理论教学模式,而且整个四年的本科培养体系应该有系统性,不应该是分裂的,而应该是各有侧重,但避免重复。比如在基础翻译课上应偏重宏观理论,内容在后继相关课程上就不必赘述。例如,以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为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是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视译课是安排在大三下学期,那么视译课上就可以淡化之前讲过的宏观理论,侧重技巧。但值得注意的是视译课上的技巧不同与笔译技巧,首先,视译是要求译者能即时的将字面材料口译出来,在口译时要摆脱原文书面语的束缚,转换成地道的口语体,而且要尽量做到“顺序驱动,断句成章、灵活调整,信息重组、不重复,不停顿、不喫嗦、不晦涩”(王炎强 2001:14)。笔译中的“信、达、雅”要求语句通顺,常常需要调整语序,但视译中更注重时效性,因此应该注重顺句驱动;另外,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是“意合”,而且,口译属于口语范畴,允许一定的松散型,这为视译的语序安排提供了比笔译更大的回旋余地,英译汉的断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视译在顺句驱动的要求下,技巧上要熟练掌握英汉语的差别与共性,尤其是在句型结构上的差别,然后要注意类意群划分技巧,即断句技巧、衔接、以及添加或重复技巧,这些技巧也能为后继的口译课打下基础。在口译课上,侧重点可以放在听力的训练,做笔记,和译语表达能力训练上。endprint
(2)模块式教学。讲完某一理论或技巧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材料,让学生在该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所选的文章应最好能体现所讲的理论知识。这一做法有赖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以及充分的课前准备。训练模式上,比如视译课,学生可成立二人小组,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开始可以课外准备,课内实践,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视译的可行和难点,逐渐过渡到课堂即时练习,之间配合录音练习等。教学过程也应体现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如果学生基础太差就循序渐进,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
(3)实践方面要特别注意过程教学法。当前的课堂,老师往往就是布置练习,然后改错,再给出正确的版本。这个过程没有体现出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思考过程,南京大学的柯平教授推荐的评注式翻译可以改进这个现状。评注要求学生改错,使得学生能够解释翻译具有不同版本的原因,能够有意识的使用翻译技巧,能够使用基本的翻译理论做简单的翻译批评。这一过程“能够强化学习者对自己翻译行为的监控意识、促进学习者深刻理解和掌握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有助于翻译教师客观评价学习者掌握翻译原理和方法的情况” (柯平 2012:78)。翻译实践练习应防止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作为权威的范本,有必要综合分析选出几个可以接受的版本,以及指出其它翻译存在的问题。教师的反馈非常重要,但是教师的理论知识的缺乏会阻碍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平时的实践最终还是要落脚在语篇翻译上,因为反馈时只有语篇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比如语法,英漢对比,语篇类型,风格,社会规范,跨文化交际等因素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知识是在主体间的合作协商中通过建构而获得的,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我们教师也成立了翻译工作坊,加大了真实材料的使用。
(4)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意识到翻译理论是不可或缺的,这不单单指的是翻译技巧的教授,而是具备整个理论框架,而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与时俱进。实践方面,学校应该鼓励支持老师多参加实践,比如承接翻译公司的翻译任务,观摩或参加会议口译,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等。
4 结束语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该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彰显,这不应该是简单的课时的加大,而应该是意识的改变,即应该从“理论”向“理论化”转变,重视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实践中重视翻译过程,需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形成认知模式,帮助学生建构个体理论并养成建构理论的思维习惯。这对他们的翻译专长和职业能力,实现自动化发展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璋.翻译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A].刘宗和编,《论翻译教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5-110.
[2]刘宓庆.翻译教学:务实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4]王炎强主编.《视译基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柯平.评注式翻译及其对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意义[J].外语研究.2012(04):78-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