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建模与打印:3D打印课程的三阶段

2017-11-11徐艳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万圣节建模师生

徐艳莉

3D打印又称为快速成型技术,是指在数字化模型文件的基础上,利用粉末状的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的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学校引入3D打印课程,是希望学生通过深度体验和参与设计制作过程,更好地发展其综合能力。

目前,3D打印课程在国内中小学校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已经引入3D打印的学校,其相关课程也多以课外兴趣小组、社团等方式开展,教学和实践时间不足,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参差不齐,还没有完全发挥 3D 打印的功能与价值,尤其是设计成熟并适合高中学生的教材与课程极度缺乏。

2016年9月,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课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丰富学校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开设了《3D建模与打印》校本选修课程。课程开设一年来,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将2016年秋季学期,也就是开设《3D建模与打印》课程的第一个学期称为“尝试期”,即3D打印教学的第一阶段;2017年春季学期称为“调整期”,即3D打印教学的第二阶段;2017年秋季学期及以后则称为“升华期”,即3D打印教学的第三阶段。本文将围绕三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和教学反思来进行分享。

尝试期的三个误区

这一阶段的模型主要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现有物体进行模仿设计。笔者设计了四个综合项目,分别是万圣节墙贴、花瓶、万圣节南瓜灯、马克杯。刚开始,学生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但后来觉得“万圣节墙贴”没有实用价值,而南瓜灯模型因为操作较为复杂,于是中途放弃。花瓶和马克杯的模型虽然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学生作品几乎一样,缺乏个性化的表达。

经过教学反思,笔者发现自己陷入了三个误区:过于注重软件操作的讲解,将3D打印课程上成了软件操作课;忽略了设计模型的实用性;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整期的课程优化策略

发现问题后,笔者及时进行了调整。笔者购置了一批简易的电路装置和传感器,为学生设计多功能的模型提供支持。这一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课程设置及实施方面,进行了四个方面的优化。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将“万圣节墙贴”修改为“钥匙挂饰”,它们所用的建模技巧相同,但后者实用性更强;“花瓶”和“马克杯”模型修改为课堂模仿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建模技巧,学生在此基础上设计“笔筒”;“万圣节南瓜灯”修改为“小台灯”,不对学生作统一要求,作为期末作品的推荐主题之一,供学生自由选择(如下表)。

与第一阶段的综合项目相比,第二阶段的综合项目设计主题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实用性,内容安排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循序渐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钥匙挂饰、手机支架、笔筒、小黄人、汽车等五个综合项目中,前四个是静态的整体模型,第五个则是可活动的拼装模型,综合性更强,更复杂也更具有挑战性,同时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在设计汽车模型时,学生需要查阅资料,了解汽车外观与功能的关系才能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汽车模型。从学生作品来看,模型设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由桌子模型“基本体的拼装组合”和“在二维草图基础上拉伸”这两种方法引出三维建模的两种思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由花瓶的放样和旋转两种做法,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它们的结构特点,从而根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由挖空花瓶的几种方法将抽壳、切割体、合并、相减等工具的用法融汇在一起,开拓思路,发散思维,让学生设计模型时更加灵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反映3D打印的理论部分比较枯燥。因此,笔者将“3D打印与传统工艺的比较”这一部分作为辩论课,请学生就“3D打印能否取代传统工艺”展开激烈辩论;将“3D打印的应用领域”这一部分设计成展示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3D打印的应用领域,并在讲台上进行集中展示与分享。辩论课和展示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进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操作部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笔者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设计手机支架时,由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设计手机支架从而解决问题;设计小黄人模型时,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课件进行自学从而完成模型设计等。通过问题探究和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三是优化师生交流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增进了师生交流,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除此之外,笔者还开通了课程微博,用来展示学生作品和拓展学习内容,搭建师生课下学习交流平台,让师生互动从课上延续到线上。

四是优化作品展示方式。第一阶段的作品展示方式主要为课堂展示及校园展示两种。有了课程微博之后,微博也成了作品展示的平台。课程微博上的作品展示增加了作品的曝光率,也让好的作品接受到更多的赞美、有瑕疵的作品得到更多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這一阶段改善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增进了师生交流,但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培养依然不够,购置的简易电路和传感器使用较少,可拼装的模型和可活动的模型设计部分应该进一步强化。

升华期的设想

通过对第二阶段的总结反思,笔者计划在第三阶段增强体验性、增进师生交流,增加课程的时代感。为此,笔者在课程设计中增设了智能模块,引导学生尝试智能化设计。具体来说,笔者对第三阶段的课程实施有以下设想:

加强主题探究活动。在不同的节日开展不同的主题学习活动,如母亲节设计梳子,儿童节设计动漫形象,利用节日内涵,传递感恩等思想,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综合性将更强,体现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如设计桥梁模型,探究桥梁结构与承重的关系等;设计飞机模型,探究机身形状与空气阻力的关系等等。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设计模型解决问题,如设计可放置在自行车上的手机支架等。

设计模型更加智能化。加强与《智能机器人》选修课的联系,设计智能机器人。

总之,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升华,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三维设计的美观、严谨和独特的魅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责任编辑 徐世兵)endprint

猜你喜欢

万圣节建模师生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