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
2017-11-11何兰田
何兰田
1904年,黄州府中学堂创立,即今天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后历经启黄中学、湖北省立六中、湖北省立二高、省立黄高,发展至今已有113年历史。伴随着国家民族的风雨沧桑,黄冈中学一路走来,为鄂东地区启民智、育英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度被誉为“英才的基地,国手的摇篮”,是“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然而,新世纪以来,黄冈中学却遭遇发展瓶颈,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理念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如今,面对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学校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锐气提出“二次创业”,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整合优势资源,以“苟日新,日日新”(《礼记·大学》)的决心和定力,扎实推进教育转型与制度变革。
转型过程中,这所百年名校到底遭遇了哪些发展瓶颈?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破解“大船掉头难”的魔咒?“二次创业”后的黄冈中学表现出怎样的新特质,又将去往哪里?希望我们的心路历程和反思,能为全国同类学校的发展带来启示。
秉承历史,发扬传统办教育
在创办初期的四十多年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多次改名和迁址,但黄冈中学秉承历史使命,兴校育才图强。时任国家代主席、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曾在学校任教。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关心时事、忧国忧民、思想活跃、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爱国进步青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黄冈中学贯彻“中教五十条”,落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建立和完善教学组织和教学秩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教育领域显露锋芒。
改革开放以来,黄冈中学进一步确定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显著、志向远大、具有创造精神的“四有公民”的办学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科技活动、选修课、劳技课三型同步的教学体制。大力开展文體活动,体育锻炼经常化、制度化、群众化,每周教歌、班级联欢晚会、大型文艺会演、年度美育节等活动常态化,课外活动课堂化。同时,广泛开展第二课堂,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做法,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并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社会美誉度、知名度快速提升。期间,学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和称号,被誉为“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可谓家喻户晓。
一所农村城镇中学在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其中到底有何“真经”,有什么“奥秘”?正如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所言,“黄冈有重视教育的传统……黄冈是‘名人之都,教育之乡”,是“良好的人文精神为黄冈优质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黄冈人文精神是形成黄冈教育现象的社会基础”。黄冈中学的成功离不开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引导,离不开黄冈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革命老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离不开黄冈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更离不开全体黄高人践行素质教育的坚毅精神和不懈努力。
二次转型,浪潮之巅再出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课改浪潮来势汹涌,许多年轻学校抓住机遇、飞速发展,冲在了改革创新的前列。当时的黄冈中学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以及高中教育的飞速发展,部分黄冈优秀生源和师资被挖走;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分省命题等新政策的出台,使黄冈中学原有的光环与优势不再显现。加上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未能及时跟上改革步伐,黄冈中学进入了转型的低谷。
在改革大潮中,机遇稍纵即逝,不进则退。转型期的黄冈中学一直在潜心思考: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且在全国有特殊地位的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早日满足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由“跟跑者”向“并行者”乃至“领跑者”的方向推进。教育不仅要推动社会发展,更要引领社会发展。黄冈中学是革命老区750万人民的黄冈中学,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当前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突出人才、杰出人才,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自2015年以来,学校怀着极大的魄力和决心,转变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举措,全面深入地推行素质教育,一步一步地走向“转型”,开启“二次创业”。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改良。对黄高人来说,更多地意味着“置之死地而后生”——从校长到教师,从管理者到学生,无不在默默地承受着转型的压力,每一个人都在以实际行动寻求点滴却彻底的改变。
在不断的反省和梳理中,学校进一步调整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办学思想和愿景: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用创新发展理念推进课程改革;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协调发展理念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用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学校的国际化;用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高举“二次创业”的旗帜,坚持质量兴校、品牌强校,走精英内涵发展之路。秉承“弘德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弘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和精神,坚持培养有崇高理想、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时代精英和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致力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塑造学生人格,全面开发学生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早日完成“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自此,黄冈中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高举改革利剑,创新机制体制,掀起了从外到内的立体改革。
深化改革,全面转型提质量
基于以上办学理念和愿景,我们实施了系列改革,促进学校二次转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endprint
(一)推进德育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传承黄高文化,创新德育理念与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将其培育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组织建设、平台搭建、活动载体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德育工作。
构筑三个育人体系。一是构建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实施主体,以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心理健康三类教育为载体的“三三”德育教育体系。二是探索建立了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政教处、团委会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力度。三是健全学生自主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黄冈中学共青团工作实施细则》,坚持学生团总支例会制度。
搭建六大育人平台。一是认真编印政教“两报”德育刊物,为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和谈话提供了方法、素材和方向。二是组织“周末青春大讲堂”系列活动。各年级、各班利用每周日晚读时间播放视频,提高了德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实现主题班会“系列化、规范化、课程化”。各年级、各班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框架内根据学生实际,自主制订班会计划;各班級利用班会时间,加强学生日常习惯、理想信念、励志感恩等教育。四是开设校园周末影院。学校在东报告厅建设了3D电影院,周六晚上为学生免费播放电影。这些班会、电影课程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了民族精神。五是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平台。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30多个班级,1000余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学校乃至整个黄州城的美丽风景。六是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坚持“十个一”活动。学校组织开展一周一次升旗仪式、好歌大家唱,一年一次励志讲座、感恩教育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开学毕业典礼,新生军训、文明礼貌月、三好学生代表大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较好地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内动力的激发。在黄高论坛第“61期—63期”,学生成为了讲台的主人。在论坛举行之前,高一年级组织各班班主任向班上学生征集成长、学习中的困惑,经班主任与年级汇总,分类整理成三大板块、15个具体问题。之后经由班主任公示,由班级选出三位学生主讲人,学生自愿选择,自主准备,独立完成。问题从学生中来,方法从学生中来,整个讲坛的主题都是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真正做到了服务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进步,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二)大力推进课程整合,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跑道,它的着眼点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构建上,它能让学生找到自我。可以说,素质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没有课程就没有教育。黄冈中学构建的多元课程体系,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切实落实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是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重要载体。为此,学校依据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此配套,强化课程的落实,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意见》,在全校师生中弘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刻苦学习的优良学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教风建设;通过全校全员的“磨课活动”,抓实“备、教、考、辅、改”五个教学环节的工作,提高师能。出台《关于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意见》,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努力建设书香校园。
完善校本课程。学校整合、完善各类课程资源,最终形成44门选修课程,并编有44本校本用书。这些课程在不同程度满足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通过开设管弦乐、铜管乐、民乐和合唱、舞蹈,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开设话剧、黄梅戏来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和表演能力;开设书法、动漫、陶艺或国画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开设汽车、烹饪、微电影、3D打印、通信工程与信息化等课程,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其它较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还有:奥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社团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校训课程、基于项目的课程、海军实验课程。
(三)理顺管理体制,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推进体制改革。学校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众多名校的经验告诉我们是年级。想让年级真正承担起学校发展的重任,必须给予年级管理的权力和能力。为此,学校推行扁平化管理,实行年级负责制。年级主任高配,由中层干部乃至校级干部担任,提高了管理者的能力,同时理顺年级和处室的关系。年级成为管理的实体、责任的实体、发展的实体。处室服务于年级工作,服务于教学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的目的。
推进教师评价和分配机制改革。出台了《黄冈中学班级和学科考核评价办法》《黄冈中学岗位设置量化评分方案》《黄冈中学职称评审量化评分方案》,构建了教学业绩评价体系,完成了从定性评价到量化考核的转变,将业绩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以及岗位聘用的主要依据。同时,调整绩效工资结构,减少绩效工资体系中平均分配的因素,将分配尽可能地与工作量挂钩,并向主要和关键岗位适当倾斜,构建了优劳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这些措施的出台激发了教师的内动力,提高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推进教研改革。成立学科委员会,制定了各学科三年教学工作的宏观规划,从而实现了三个年级统一的,并形成共识的三年一贯制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教研组由空变实,成为老师们研究交流的阵地和精神家园。为了解决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积极搭建教师教研成果交流平台,基于一两个问题,用时一小时,老师们分享心得。至今为止,学校已成功举办了60多期“黄高论坛”。
(四)减少招生人数,缩小班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黄冈中学在二次转型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正是对人的认识,进而改变培养模式,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一切以“分数”“成绩”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对此有足够深刻的认识。endprint
为此,学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减少招生人数,缩小班额,把招生人数由每届1400人压缩到863人;班额由之前的70人压缩到45人左右,不再招“三限生”和借读生。年级组和各学科备课组着手研究基于小班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方法,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进度,合理确定教学的难度和密度,合理确定讲、学、练三者的关系。
缩小班额和改进教学方法后,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得更为具体,个别辅导更加精准有效,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更好地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整体上也有较大改变。
收获与未来
在“二次创业”的艰苦历程中,黄冈中学致力于全方位的变革,主动适应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校本课程自主研发,坚定不移探索选课走班制度,推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两年的深刻变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内动力、學习态度有了显著改变,课堂纪律、睡眠质量、课堂效率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在2016、2017年连续两届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国际,展示了阳光自信、多才多艺的黄高学子形象。在2015年12月举办的“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论坛”上,有校长代表感慨:“新课改,很有示范性,让我看到了黄冈教育的方向。”“黄冈中学的课程改革让我颠覆了对高中教育的认识。”如今的黄冈中学,学校各项工作日新月异,校风学风明显好转,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明显提升,教职员工热情高涨,舆论口碑明显变好,学校也由此快步迈入了高速发展期。
经过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我们认为:这艘“搁浅”的大船已开始重新驶向了新航道;我们坚信,它将以一个新的姿态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而曾经的批评和置疑,也将渐渐变成鲜花和掌声。
站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黄冈中学将继续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致力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塑造学生人格,全面开发学生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质量兴校,品牌强校,走精英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我们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改革、德育改革、教学改革,在具体化和抓落实上下功夫,在持之以恒上见成效,为学校的“二次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原载于《基础教育课程》总第207期37-43页
(责任编辑 鄢志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