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选修:丝竹悦耳琴瑟沁心
2017-11-11华珊
华珊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2015年学校开设民乐社团以来,学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不仅得以丰富,还使他们的艺术情操得以陶冶。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民乐演奏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达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及不足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当前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以及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等,使得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越来越少。
一是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情感参与和审美体验被动、机械。例如教师在上音乐鉴赏课时,就安排整堂课只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这种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不符合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还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丧失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是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对于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设备和技术,自己则成为了播放音像资料的机器,忽视了师生间的正常情感交流,不仅让教师丧失了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也是极其不利的。
面对困境,黄冈中学立足现实,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着眼于兴趣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坚持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开设民乐选修课程,以扎实的课堂教学予以保障,实现学生艺术技能和品格修养的双丰收。
立足现实,开发出符合学生现实的民乐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音乐课堂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学校通过一系列研究与总结,开发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依据课标,切合实际,设定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结合学校民乐发展的现实需要,确定了民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學生民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民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学习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法,提高学生的民乐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尊重民乐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分组指导,分层教学,发展兴趣特长。民乐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按乐器类别划分学习小组,实行分组指导。在各组中实行分层教学,对年龄差异较大、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在训练要求上有所区别。学生学习民乐应建立在兴趣之上,通过引导、启发、鼓励、点拨等方法增加趣味性,注重民乐教学与歌唱、舞蹈等姊妹艺术相结合,弓法、指法的严格训练与唱谱子、讲故事、做游戏、小组比赛、小规模演奏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循序渐进,在浓厚的兴趣氛围中逐步强化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重视体验,开放教学形式。学校努力保障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设施与活动经费,购置了大批训练器材,并维护这些器材的正常使用。积极为学生创设艺术实践的机会,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演出活动。例如,每年的元旦晚会、文化艺术节活动的登台亮相,特别是民乐选课走班的同学们在“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艺术表演中的精彩表现,充分展现了黄冈中学名校风采和学生的青春活力,受到了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及家长的赞誉。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演出实践活动,切身体验成功感,自信心得以提高。
机制保障,评价引导,师生同步发展。学校将选修课教师纳入教师成长计划,实行校本培训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严明奖惩制度,通过制度引导与激励教师积极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实行等级考核与管理,开展多元化评价,使学生长期保持对民乐学习的兴趣与持久动力。
学校通过采取以上几种措施,保障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加音乐选修课时,校园里琴韵悠扬,笛笙和鸣。有基础的学生温故习新,娴熟自如;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猛听得锣鼓铿锵声骤起,又欣闻大珠小珠落玉盘,低回处令心悱恻,澎湃时激人畅扬。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自由发展
民乐课堂使传统音乐艺术走入了学生生活,让学生的艺术素养得以提高。笔者发现,参加了民乐艺术学习的学生普遍养成了认真严谨、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自信自强的良好作风,并将此优点自觉迁移到在校学习的各项活动之中,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有家长在致学校的反馈意见中写道:“参加了大型演出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一个展示过程,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可贵。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团队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让他们懂得个人力量固然重要,但只有团队的合作才能达到气势恢宏的境界。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在这样的学校里,孩子不仅能受到艺术熏陶,而且还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孩子六七岁开始学古筝,初中开始学古琴。刚进学校时,弹奏古琴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很有天赋。加入学校民乐团后,她每天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练习。器乐练习的进步也让她的文化课学习更有信心,今年考上了大学,还要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她的培养!”
对于学校开设民乐课堂,学生家长好评不断,而学校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所了解,知道常用乐器的名称、结构、演变过程以及各种乐器的代表曲目和名家介绍;同时掌握琵琶、古筝、二胡、竹笛等民族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演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其它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通过对民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和发展。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民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使每个学生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激活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学校积极开展民乐选修课程,不断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家长的认可和学生的成长将激励全校师生在素质教育的征程上,一如既往,勇于实践,向着更高的目标大步前行。
(责任编辑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