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走进经典的“百花园”
2017-11-11袁培君
袁培君
小说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視野、启迪心灵、陶冶情操。为此,语文选课走班课程特意开设了《中国小说欣赏》这门课。如何把课程开设起来?怎么才能让课堂富有激情,永葆新鲜?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自主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我的面前。虽然困难很多,但我针对问题,各个击破,课堂开始变得生动活泼。
吸引学生目光,课程开设从这里开始
对学生来说,小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很多学生热衷于看小说,经典名著、武侠、传奇、言情、科幻等都是学生喜爱的类型。随着网络小说的兴起和大IP 剧的热播,学生对热门网络小说更是趋之若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经典阅读被抛之脑后。我曾经在班上就阅读经典数量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显示,完整读完一部名著的学生只有寥寥数人。转变学生阅读习惯,引领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迫在眉睫。
这门选修课旨在引导学生爱上经典阅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于是,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就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要引起学生兴趣,选择的教材内容要新颖,课程设置要引人入胜;小说能够关照现实,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文本进行解读与讨论,更好地利用小说开启学生心智。经过比较研究,我们选定了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作为这门课的教材。这本教材结构清晰、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分类清楚,课本中18部小说按照9个主题即“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分布,呈现出中国小说由古到今的风貌。
公布这门走班课程后,学生有很多疑惑:必修课本中有很多小说篇目,有必要再选修这门课吗?这门课能收获什么呢?花一学期的时间专门学小说会不会太枯燥?课程中的小说都是长篇巨著,节选的一部分文字能学到什么呢?
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人文经典阅读氛围不够浓厚,经典阅读推广更需要策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亲近经典,走进这个课堂,我加大了宣传力度,制作了一张中国经典小说的校园海报,并在全年级印发了钱理群先生的《为什么要读经典》及易中天先生的《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还向图书馆借来了很多书,在办公室开设了中国经典小说展示书架,在书架旁特别设置了读者互动簿,学生可以留言,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疑惑。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效果显著,最后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占了年级的三分之一。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不再死气沉沉
让学生走进课堂容易,如何让学生的心真正地融入课堂又成为了新的挑战。上第一节课《曹操献刀》时,我按照传统课堂小说教学方法制定了教学方案,衔接高中必修教材,着重对人物、情节进行分析。先简述整部小说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归纳节选部分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结合情节及环境分析人物形象及主旨。然而,上课时,学生虽举手回答,但很机械很无奈,眼中没有光彩,像在回答一道数学题,等待着老师的判决。更多的学生死气沉沉,没精打采,低着头生怕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甚至有学生小声嘟哝:“这不就是语文课吗?太没新意啦!老师都准备好答案了。必修课要不停地做笔记,选修课还要做笔记。”
看到学生消极的表现,听到学生的抱怨,我的内心是沉痛的,这种现状完全背离了我的初衷。痛定思痛后我明白:不能再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必须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了。我吸收了之前“程式化”“应试化”的课堂模式的教训,经过努力探究,学习其他优秀课堂的做法,探索出了新的课堂模式。
多手段导入教学。问题导入法,根据小说预设内容,先行提出问题。如“第一单元:你眼中的英雄有哪些品质?结合具体人物来说明。”一位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英雄了不起,但他那勇敢善良的消防员爸爸更了不起,曾在大火中救出了一名空巢老人和一只猫。“第二单元:你看过得最精彩的神鬼小说是什么?它给你怎样的启发?第三单元:人情就是人际关系,世态就是众生之相,你周围的‘人情世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带着体验进入每堂课,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反映他们的价值观。故事补充法,补充相关的有趣故事,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讲授《兄弟阋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乐意读《官场现形记》,我搜集了很多论文,补充了那个时代的相关趣事,如补充《<官场现形记>——慈禧太后的“反腐指南”》一文。这堂课结束后,一部分学生买了这部名著,还有很多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了清朝末期的这段历史。有一位学生还和我进行了讨论,他觉得《官场现形记》并不是单纯地罗列腐败现象,还探索了根源——专制政体导致官场的有恃无恐。听着他侃侃而谈,看着他自信飞扬的神情,我由衷地为他的睿智点赞。
多媒体视频穿插法。讲授《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时,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林黛玉和薛宝钗,我在讲授中穿插了86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相关片段和曹立波教授的《燕园话红楼》“博雅多思林黛玉,儒雅时尚薛宝钗”的视频,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鲜活直观的感受,提升学生对人物的解读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的兴趣。
朗读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我打破以往单纯靠总结得出人物形象的模式,采用身临其境的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带入情绪和情感体验。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课中,我节选了几个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四人一组先自由朗读,然后举手示范朗读。任务一布置,学生情绪高涨。自由朗读后,有几个小组长率先举手,跃跃欲试。当第一组读的时候,全场都震惊了:“红孩儿”声音哀婉的祈求,“悟空”识破谎言漏洞的机警、尖刻,“三藏”慈悲语言下的迂腐刚愎,都活灵活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人物诠释得惟妙惟肖。
对比探究。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我以点带面,注重引导学生对相同类型小说的阅读,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探究此类小说,并重新建构小说体系。如在历史英雄类小说的教学中,除讲授教材给我们提供的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会适当补充其他著作,比如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让学生了解侠肝义胆的萧峰,保家为民的郭靖。
学生主动探究,课堂品质升华
阅读经典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了解情节,更在于正向价值观的习得。从而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
学习《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唐僧迂腐、刚愎自用、不分是非,猪八戒懒惰、自私、贪婪,孙悟空急躁、不善于沟通。于是,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问题作业:《西游记》主要人物身上有性格缺陷,但是否也有一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呢?你有哪些性格缺陷和可贵的品质?如何克服性格中的缺点?有学生写到:师徒四人能够成功取得真经,是因为唐僧执着坚持、悟空忠诚勇敢、八戒知错能改、沙僧憨厚正直……有学生写到自己:我自卑胆怯,但有毅力;我目光短浅,但我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我记忆力不好,但勤奋,我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发现,教师抓住学生的疑惑,适当点拨,以学定教,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生长。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更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埋头做笔记,而是主动融入到课堂,并且把学习的动力延伸到课外。课下,向我借名著的学生多了;课堂上,学生精神抖擞,眼睛充满光彩;校园里,讨论经典文学的学生多了。这些改变,让学生尝到了阅读的乐趣和审美的快感,也让我感到了身为人民教师的骄傲与责任。
(责任编辑 王娜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