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蓑衣

2017-11-11干亚群

特别文摘 2017年13期
关键词:败家棕榈树蓑衣

干亚群

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的,跟普通衣服不同的是沒有袖口,也没有衣袋,上面是坎肩,中间是一排棕榈丝带,代替纽扣。这件蓑衣是分家时父亲分得的一件家什,到父亲手里已经有些年月了。当时二叔也喜欢这件蓑衣。爷爷说,你一个教书的,要蓑衣干什么,不吉利。二叔那时在村小做民办老师,一心指望着能转正。

那时没有雨披,伞倒是有,黑布伞,油纸伞,没谁会撑着伞干活。撑伞到田头的只有“干部”。他们站在田塍上,用一只空出来的手,指点流过农民汗水的田。一指,一点,然后用那白净的手领取工资。农民不行,心眼可以闲,手脚不能闲,闲了那是败家。一件蓑衣能帮助农民免去败家的可能。再者,雨滴一到伞上,声音夸张得很,“淅沥淅沥”可以转换成“滴答滴答”。雨滴落到蓑衣上,一律悄无声息,似乎雨声全被吸进了蓑衣里。从田里回来,家人惊呼这么大的雨怎么不早点回家。雨很大?是吗?蓑衣下的人一脸困惑。

雨雪落到蓑衣上,雨迅速钻到蓑衣里,而雪搁在蓑衣上,一抖,纷纷坠落。我一直纳闷,那些雨都到哪儿去了?我们时常在下雨天看到大人穿着蓑衣在耘田、拔秧、插秧,在平镜似的水田上像一个个标点符号,这时倒真像给庄稼指指点点。庄稼似乎得了某种要领,一寸一寸往上长。后来我在课文里念到柳宗元的《江雪》,在空旷的江面上,白雪皑皑,一个钓鱼翁披着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老师说这是境界,是空灵的美丽。我一边跟着老师念诗,一边无可救药似的联想那是村里的田翁,一个能够向大地指点的田翁。

我不知道他那时的年纪有多大,我跟村里的娃娃们都叫他蓑衣爷爷。他的家特别好找,屋后有一大片棕榈树。别人都不愿种棕榈树,认为是阴树。他一种就种了二十几年。他做蓑衣往往在晚上,一把竹椅子,一盏煤油灯,还有一张小木桌,一根针和一团棕榈绳。他往煤油灯盏里注入小半碗煤油,拨一拨灯芯,然后开始做活。晚上村里一户人家一盏灯,家人全凑在灯下,各自做事,一起说话。这样的夜晚,这样的一些人,与其说取一点光,不如说是沾点光。他家是村里唯一点两盏煤油灯的。他做蓑衣时不喜欢旁边有人,一定要在清清静静的环境下才能让针线活动起来。独自守一盏煤油灯不是浪漫,而是奢侈,他是那个时候村里最奢侈的人。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嗖嗖”的声音。此刻,静夜无边。

他像细心的婆娘,一针来,一针去,结实而匀称的针脚既是他手艺的体现,更是他心灵静修的注脚。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扎进棕榈片中。

他常说自己记性很差,见过几次面后还是叫不出名字,可他一看到某人穿着他做的蓑衣,一定能叫出那个人的名字,而脱下蓑衣后,他又认不出来。这是非常奇怪的事。刚开始别人不太相信,以为他故意的,只是他故意这样做似乎又没有理由,他的性格可是很好的,从不与人计较,说他好,呵呵几声,说他不好,也呵呵几声。后来,大家发现他真的是这样。不管这个人多少年未见,只要一见蓑衣,他准能直呼其名,一点不会出错。大家认为他肯定在蓑衣上做了记号,但没有人在自己的蓑衣上找到一丁点信息,规规矩矩的针眼,严严密密的缝合,除了型号有些异同外,几乎一模一样。

(摘自《梯子的眼睛》浙江文艺出版社 图/廖新生)

猜你喜欢

败家棕榈树蓑衣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无敌上上签
蓑衣龙树之歌
能“行走”的棕榈树
棕榈树
与严彬夜饮
败家娘们等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