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傩舞的性格色彩分析

2017-11-11陆婷

艺海 2017年10期
关键词:傩舞广西

陆婷

[摘要]自战国越巫时代至今,广西傩舞历经几千年,已然成为当地民俗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宗教、民俗与道德的意义。广西傩舞以其丰富的造型、象征性的装饰符号、艳丽瑰奇的色彩体现了特色化的审美特质。广西傩舞的性格色彩以其强烈的对比、鲜活的跃动塑造了忠勇、文静、阴险、狡诈等不同的性格,寄托着广西少数民族朴素与真挚的艺术审美情感。本文对广西傩舞的根植系统与多样神灵构成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着重分析了广西傩舞中神灵的性格色彩。

[关键词]广西 傩舞 性格色彩

广西傩舞是傩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巫、道、佛等宗教、各地的民风民俗、社会审美意识相融合,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是研究百越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活化石”。

一、广西傩舞的根植系统

在广西文化发展史上,有种古老的祭祀文化——“傩”,它是在民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傩舞、傩仪、傩俗等,其中傩舞为主要形式之一。人们借助于“傩”文化表达出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历史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傩”文化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直至今天仍流传分布在我国的汉、壮、苗、毛南、藏、蒙古族等民族生活的地区。广西境内世居的少数民族中,壮、苗、毛南、仫佬族等民族文化与“傩”文化有着紧密关联,“傩”文化丛系各具特色,对广西这些民族民间“傩”文化进行研究与剖析,将有助于研究学者们再次层层揭开“傩”文化的神秘面纱。

(一)、古百越民族的“愿”

“傩”,在古代是一种驱鬼逐疫的舞蹈,最早可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在追溯其源流时,《楚国民族述略》、《汉书·五行志》中都有过相关记载,证明了巫文化盛行的楚地,正是“傩”的源流。而古代的百越也有一种与楚傩相似的宗教祭仪,将繁衍子孙、壮大族群作为宗教祭仪的主要目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庞大的宗教文化圈,被称之为“愿”。它的核心是祈求愿神的保佑,使族人繁衍兴旺,当然不排除驱邪疫逐鬼神的内容;楚国的“傩”其实就是针对百越族的“愿”而生的祭仪,而楚傩的核心是驱鬼逐疫,当然也不排除祭祖求子的成分。在当时楚、越之间的战争结果是楚使越散,却未能使越灭,越人的后裔分散成小的部落而发展至今,“愿”即称“傩”,“傩”因“愿”而成。

(二)、今百越后裔的“傩”

百越是我国以至东南亚一个相当古老、分布面积最广的民族。春秋末期至战国前,百越族曾是显赫一时的霸主,其幅员包含了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以及赣江、闽江流域。广西境内世居的壮、苗、毛南、仫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是古百越族的后裔族群。据《周礼》所载,越人使用“鸟书”、“鸟语”,视鸟为神。至今,他们仍继承着古百越族的宗教文化,仍对鸟图腾无比崇拜,更是将繁衍子孙后代、壮大族群作为祭仪的核心目的。其中毛南族的傩仪中求子“愿”尤为隆重,毛南语称“肥套”,要带各路神灵的面具跳“条套”祭祀舞蹈,其中三娘、灵娘神面上就雕刻有小鸟。有关鸟图腾崇拜的遗存,在仫佬族以求子为中心的傩仪祭祀“还祖先愿”中亦有蛛丝马迹,师公要用竹竿捆住一只小鸡扛在肩上,手捧敬神的香炉和一壶酒,师公始终肩扛竹竿鸡,即鸟生蛋,鸟护蛋。壮族古老的宗教祭仪“师公”中,有一种专在外坛跳的宗教舞蹈,壮语曰“盲六娄”,汉语即“斑鸠鬼”的意思。跳这个舞蹈时,师公要头戴斑鸠头饰。而壮族师公的“跳南堂”、侗族的“傩原”,也有类似的祭蛋仪式,这些都说明今百越后裔的傩与古越人鸟图腾崇拜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二、“傩舞”构成多样神灵

(一)、“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

1、傩舞源于傩仪

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早中晚期三个主要的阶段,傩舞是傩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来源是傩仪,傩仪就是一种祭祀鬼神的宗教性质的仪式,具体就是利用司祭来主持驱除鬼神的仪式,从而达到祈求丰年与人畜平安的目的。在傩仪上,会出现大量带有十二兽面具的扮演者,这些表演者手中持有戈、刀剑、盾、鞭等器具来回跳动、舞蹈,并配之以鼓乐予以伴奏。

2、傩仪的衍化—傩舞

从性质上而言,傩仪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其社会的背景就是借助于扮演的人神,手持武器向厉鬼展开战斗,以此来获得生活的幸福安康。在这其中,巫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巫师会手持代表法器的锐利武器手舞足蹈。但是,这一手舞足蹈并不是任意为之,而是在音乐节伴奏下跟随节奏舞蹈。在巫师看来,只有富有动感的舞姿才能够周游于人神之间,才能够表达出对神灵的敬畏,从而得到神灵的庇护。傩仪至此衍化到舞蹈的形式,傩舞就此产生,但是傩舞在继承的过程中存在创新:

一是对“傩”的继承。傩舞的源泉就是傩,因此傩舞就具有了宗教的色彩,在其舞蹈艺术中渗透了原始宗教神秘陛。例如儺舞中面具的设计,就是以狰狞恐怖的诸神与不断变换的色彩来象征对瘟疫与厉鬼的驱除。

二是对“傩”的创新。傩舞对傩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舞蹈的动作上,傩最初的动作就是有利于娱神,从而在自己的意念上达到驱除瘟疫与厉鬼的目的,因此动作比较单一。但是在其向傩舞的衍化过程中,则添加地方性神话传说、民间舞蹈等内容,从而使得傩舞集宗教与艺术于一体。

(二)、“傩舞”的心理诉求引致多样神灵存在

1、“傩舞”的心理诉求

傩舞来源于傩仪,是一种祭祀性的仪式,产生于对鬼神祭祀的心理诉求,心理诉求的指向就是祷告天地神灵得到庇护,驱除降临在人间的瘟疫与厉鬼等邪恶力量,表达出先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傩舞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入艺术化的元素,但是心理诉求的宗教特质被继承下来,在舞蹈过程中得到表达。

2、“傩舞”中的多样神灵存在

傩舞是远古时代先民现实生活与劳动的反映,承载了古代人民思想认知与情感生活的信息。在我国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等因素的存在,先民只好借助于图腾崇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良好的愿望,傩仪中承载了这一功能,在《论语》《礼记》《吕氏春秋》等皆有所记载。“傩舞”存在多样的神灵,现予以具体分析。endprint

一是战神。在《殷上甲微作裼(傩)考》(饶宗颐)中有这样的记载:“傩肇于殷,本为殷礼”,这就说明傩舞在殷代就已经产生。殷商时期,傩仪活动中的舞蹈是所有人都要参加,酋长与众人分别佩戴黄金四目与狰狞兽形面具,在酋长的带领下手持盾牌与玉戚,“驱鼓大呼”。《周礼·春官·大司乐》对此也有所描述,认为远古傩舞扮演的是勇猛无比的战神,动作刚劲有力、粗犷豪放,象征了战争中战神对瘟疫与厉鬼的讨伐。

二是自然神。在傩舞中的神系中有诸多的自然神。《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广西“民间信巫鬼,重淫祀”;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桂林傩队……严身之具甚饰……咸有可观”,这就说明广西本地的傩舞在古代已经形成极大的规模。在广西本地,傩舞在发展演进中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与丰收的内容,跳神是其中一个典型性的活动,跳神表演节目中的神祗即是土地神、雷公神、耕神等,这些神都属于自然神。

三是人物神。人物神就是对人类世界中的英雄人物借助于傩舞的形式予以赞颂。广西的傩舞中,神灵谱系中不乏是人物神,这一类神灵具有人与神的共同特征,更容易引发民众的企盼,因此得到敬仰。广西当地的人物神主要有孟姜女、纺织娘娘、后羿等,就以纺织娘娘为例,纺织娘娘纪念的是唐朝的开国国母,在面具的制作上呈现出的是端庄、贤淑、慈祥的面容。

四是舞神。广西傩舞舞蹈的动作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入艺术、宗教、劳动等诸多元素,从而使得傩舞诸神谱系中增加了舞神。在傅毅的《舞赋》中就有对傩舞有这样的描述:“兀动赴度,指顾应声”,傩舞舞姿的飘逸、柔美,富有现实生活气息这一方面的特质就被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其表演的主体是本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勤劳的劳动妇女等,在舞蹈的时候,优美的舞姿配之以节奏感强的音乐,则进一步增加了傩舞的感染力。

三、“傩舞”中神灵性格色彩分析

(一)、面具是区分性格色彩的标志

《临桂县志》中对傩舞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戴假面、着衣甲,婆娑而舞……”;宋人范成大在其《海虞衡志》中记载:“桂林人以木刻画,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这句话说的是在广西桂林,傩舞表演中使用木质面具,面具造成十分巧妙。在广西的傩舞中,面具往往会被称为假面、大面、鬼脸、神面、其等。傩舞之所以成为极富特色的舞蹈样式,面具的应用就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面具是傩舞特色化舞蹈艺术的典型道具,是区分性格色彩的标志。

傩舞的面具在具体的造型上因地域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别。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广西的傩舞面具造型有人间之神、宗教神仙、世间恶鬼、奸佞忠臣等。这些造型使用的材质大体上可以细化为玉石材质、木材质、皮材质、纸材质等。造型做成之后,再涂上不同的色彩,就会使之成为区分瞟悍凶猛、威武勇敢、和蔼慈善温柔、妍丽乖巧、奸佞圆滑等不同性格的标志。

例如凶悍威猛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在造型上,这一类性格特征的面具往往是从眼睛、耳朵与口这三个部位进行构造,眼部是由浓烈而又倒竖浓眉和睁圆凸出的眼睛来表达出眼神的凌厉;耳部则是将耳朵拉长成尖刀形状,然后在头部予以凸显,这就将其凶狠的相貌表现出来;口则是增加了獠牙,并将獠牙拉长到口部之外,令人产生恐惧感。从面具的颜色视角分析,主要是使用了黑色、红色、黄色、蓝色等不同的色彩。黑色一般象征了庄重与沉稳,红色则是象征了生命与活力,黄色象征了高贵与典雅,蓝色则是象征了忧郁与寒冷,这就将神的形象内在的性格淋漓盡致表现出来。

又如质朴善良性格特征的表现。与凶悍威猛的性格特征相反,面具在造型与色彩地搭配上也会塑造出具有质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比如在对儿童这一童稚形象塑造的时候,在造型上,着力于将口中的舌头伸长,继而描绘出流出的鼻涕与半睁半闭的眼睛;在颜色的搭配上,主要是使用了热情奔放性格的绿色、代表生命活力的红色,以及代表希望与淳朴的黄色等。这些颜色与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相契合,表现了儿童的质朴与充满活力的性格特征。

(二)、舞蹈是反应性格色彩的手段

广西傩舞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成为反映性格色彩的主要应用手段。

1、表现勇猛前行的性格色彩

广西本地的傩舞一般是从“开山”节目为先导,扮演方相氏的舞者手拿板斧做出劈开大山、填补大海、驱除恶鬼等一系列动作。“口四门”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性的动作,这一个动作可以从手势、步法、跳跃这几个环节来解读:即手势要呈现出弯钩状,五指紧紧内握,并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律地向四个方向点顿;步法则是具有大幅度与左右交替点起特点,这就为腾跃奠定基础,即点起一腾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刚健有力、步调整齐、节奏鲜明,表现了在面对前行困难中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坚强斗志。

2、表现沉稳细腻的性格色彩

广西傩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在具体的动作上有所体现。以“纺织娘”节目的表演为例,在表演中,表演者利用了大小八字步、搓步、半蹲、平步旋转、腾跃的技巧性的舞蹈动作来演绎现实生活中的撒种松土、拾棉打籽、纺纱织布的整个过程,从而表现了纺织娘在劳动中沉稳而又细腻的性格。

结语

广西傩舞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色彩,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性格色彩的发展中呈现出从原始性向象征性发展的路径。但就目前傩舞发展的现状而言,文化传承已经出现断层。因此,要进一步挖掘广西傩舞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以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翁婷皓)endprint

猜你喜欢

傩舞广西
壮美广西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
刍议赣傩
论古代武术与傩舞的同源异流
中国舞蹈“活化石”傩舞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