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

2017-11-11李武强孙荣庭刘徳智

中国流通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运作经济带供应链

李武强,孙荣庭,刘徳智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

李武强,孙荣庭,刘徳智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具备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先天优势,但受运输距离长、流通环节多、信息交流不畅等因素影响,运作成本较高,质量难以控制,农产品贸易发展受阻。供应链一体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不过受需求多样化、企业能力及专业化运作等因素影响,单一的纵向或横向一体化模式难以适用。鉴于此,应基于信息共享与物流整合,综合考虑采购环节的采购内容、产品质量、市场供需等,物流环节的物流供给、存储特征、成本等,销售环节的农产品类型、企业资源等相关因素,灵活选择一体化方式,从企业发展、通关便利性、农产品检验、物流优化、文化交流等方面着手,保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贸易发展。

“一带一路”;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农产品贸易

丝绸之路经济带贯通亚欧大陆,沿线各国和地区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方面形成了差异性和互补性,具备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先天优势。而且,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在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农业生产具有普遍性,各国特色农产品均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而工业产品基本上以工业基础比较完善的国家作为产品输出国;其次,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众多,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展相关贸易能够直接为民众带来实惠,使之切身体会到“一带一路”倡议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思想。

不过,由于传统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较长,往往涉及农产品生产方、直接收购方、物流方、代理商、批发商以及终端零售商等,[1]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是各方为了赢利层层加价,致使产品售价较高,缺乏竞争力;[2]二是许多农产品具有易腐性,而参与各方因物流运作标准与规范不一,容易导致产品受损或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进行溯源管理;[3]三是信息沟通不畅,生产方往往很难了解到消费者对产品偏好与需求的变化,容易导致供给与需求失衡。[4]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因距离较长,且涉及通关、检验检疫等环节,[5-6]上述问题更显突出,对相关贸易的发展构成了阻碍。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产品贸易、物流、供应链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关注点不同,上述问题尚未得到全部解决。例如,农产品贸易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与中亚相关国家以及中俄等方面,[7-8]难以全面反映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具体情况,且大多数研究仅对主要农产品进行了统计,数据不够完整;物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物流网络规划与建设、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9-10]对农产品物流运作组织关注不足;供应链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且部分研究只是提及了供应链思想的重要性,如吴方卫等[11]针对农业提出了与中亚国家进行深度合作与布局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建议。

借助供应链一体化,对流程、信息等要素进行整合,能够简化流通环节,优化物流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流通方式所面临的问题。[12-13]然而,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殊背景以及农产品固有的特性,现有的有关供应链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还难以直接应用。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农产品贸易数据,研究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关键环节合作模式,以期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

一、背景分析

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反映了贸易的前景以及相关运作的可行性,可对采购和销售提供直接借鉴。本文借鉴李凤[14]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的界定,共包括中亚、俄罗斯以及蒙古、中东欧、西欧等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处于中欧班列的辐射范围之内。下文中提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40个国家和地区。

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SITC Rev.4)[15]对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收集。具体可参见表1。由表1可以发现,2011—2016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额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出口额基本维持在115亿美元左右,而进口额则持续增长。

在贸易差额方面,我国总体呈逆差状态,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其中,对我国保持顺差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法国、乌克兰等;对我国保持逆差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等。以2016年为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有20个,其中顺差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为36.57亿美元;对我国贸易逆差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有4个,其中逆差最大的国家是英国,为4.28亿美元。

在贸易增速方面,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的出口增长较快,但除哈萨克斯坦以外,贸易额均比较小;对塞尔维亚、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等国的进口增长较快,特别是对乌克兰,不仅进口速度增长较快,进口总额也比较大。

在贸易种类方面,主要以0部门(食品及活畜)及2部门(非食用原料)为主。不同的是,出口方面0部门产品最多,占出口总额的75.62%;进口方面0部门和2部门产品较多,分别占进口总额的41.94%和40.15%。具体可参见表2。

由上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良好,且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呈逆差形式,未来面临保护主义政策障碍的可能性较小。此外,我国在政策和物流等方面给予了“一带一路”很大的支持,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已经整合形成了统一品牌的中欧班列,海关总署在陕西、新疆等九个省区启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等,这些因素对开展农产品贸易、实施供应链一体化运作具有积极意义。

表1 2011—2016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额①亿美元

表2 2011—2016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主要种类平均占比 %

此外,农产品贸易还面临着一系列阻碍,特别是物流方面更是如此。例如,当前中亚、西亚地区在物流基础设施及企业运营组织等方面相对比较落后,且之前的苏联国家基本采用宽轨铁路,使得铁路运输需要额外换装;丝绸之路经济带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冲突和矛盾,贸易路径不畅通,如波兰生产的苹果目前还难以途径俄罗斯运往中国。

二、供应链一体化策略分析

供应链一体化可以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种基本类型。其中,纵向一体化指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游和下游扩张,通过自己投资生产或参股其他企业达到控制供应链的目标;横向一体化指核心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与上下游企业达成紧密协调的合作关系。[16-17]然而,将上述两种模式直接应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纵向一体化成本往往较高,且对专业化运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农产品冷链物流、长距离运输以及通关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产品涉及大量的食品,存在顾客对部分食品质量要求较高的情况,如儿童奶粉的奶源问题,而采购环节的横向一体化可能难以消除顾客对质量问题的顾虑。

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农产品种类繁多、企业资源和能力存在差异等情况,本文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核心企业,通过不同流通环节运作策略的选择,构建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模式,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惠合作与协调运作。下面将结合农产品流通主要环节,从采购、物流、销售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最后提出供应链一体化模式。

(一)采购分析

1.采购内容分析

采购何种农产品是企业运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这主要由相关国家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决定。通过对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相关农产品供需情况,为采购提供直接借鉴。具体可参见表3。

由于农产品类别众多,因此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中的“类”来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并以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进口或出口贸易额占比大于5%的农产品作为主要农产品。同时,统计中发现,在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中往往会出现个别农产品在其所在“类”中占比较大的现象,此时即可以这样的农产品作为主要农产品。例如,“07类-咖啡,茶,可可,香料,及其制造”属于我国出口俄罗斯的主要农产品之一,2011—2016年出口额共计3.73亿美元,其中“074组-茶”的出口额2.85亿美元,占整个“07类”出口额的比重为76.61%,此时即可直接以茶作为主要农产品。

除表3所列举的之外,还有部分国家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以单向为主。例如,进口方面,中国进口挪威的冻藏鱼片,蒙古的羊毛及动物毛,丹麦的猪肉及食用内脏、杂项食品等,乌克兰的玉米、植物油脂等;出口方面,中国向哈萨克斯坦出口蔬菜、水果,向波兰出口蔬菜、动物原料,向吉尔吉斯斯坦出口牛羊肉等。

表3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国家主要农产品贸易情况

由表3可知,适宜在我国采购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水果(苹果、柑橘、坚果等),动物原料,植物原料,咖啡及其替代品,可可,茶等;适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采购以供给我国国内的农产品有木材,冻藏的鱼片、猪肉及食用内脏,酒精饮料,乳制品,植物油脂,棉麻等。根据具体贸易的国家,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更加适合采购和销售的产品。

接下来,结合农产品需求与用途,可将之简单分为直接消费品和生产原材料两类。其中,直接消费品如水果、蔬菜、茶等,可以通过零售店、电商平台等方式直接销售给顾客,需求分散且波动较大;生产原材料如木材、棉花、咖啡等,需要经过生产加工才能形成成品,其需求对象主要是生产企业,需求相对稳定且需求量往往较大。

2.采购合作模式分析

农业生产受土壤、气候等条件限制,往往呈现出规模较小、地理区位分散的特征,单一农户难以满足采购需求。而不同农户因生产方式、作业标准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控制。鉴于此,根据农产品供给、质量情况及常见合作模式,对以下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1)市场化采购模式。当采购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较高且供给充足时,核心企业可以采用直接向农户或批发商采购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供应链一体化程度较低,但能够节约成本,特别是向批发商采购还可避免不熟悉市场、采购物流组织等难题,比较适合初步进入国外市场的情况。此外,核心企业可通过与批发商签订合作协议,以信息共享、提供采购标准、培训采购队伍等方式来加强对采购环节的控制。

(2)企业+农户模式。当市场上产品供给不足或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时,核心企业可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的方式结成战略联盟,向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服务,通过约定收购标准、价格等方式收购农产品。这种方式不仅供应链整合程度较高,而且能够带动当地农产品生产方式与作业效率的改进和提高。

(3)纵向一体化模式。当产品质量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关键要素时,出于品牌建设与质量控制的考虑,核心企业需要对农产品生产建立有效的控制方式,此时纵向一体化模式成为有效选择,包括企业自建生产基地及参股农产品生产企业等方式。

3.采购物流分析

采购物流是连接生产方与核心企业的纽带,出于一体化运作以及质量控制的需要,往往包括产品检验、包装、信息处理等多项内容。从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看,存在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两种差异较大的运作模式。其中,自建物流模式,即企业自己建设物流系统,并配备相应的设备以及人员等,属于纵向一体化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即核心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完成采购物流运作,属于横向一体化模式。而至于企业具体应如何选择,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1)物流功能要求。大多数农产品需要在采购时进行分级、保鲜处理、初加工等作业,对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且一体化运作模式要求物流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水平,能够实现关键物流环节的信息化运作,如标签编码、运输监控等。

(2)成本。鉴于自建物流资金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如果核心企业相关业务的开展处于初期或销售前景尚不确定,采用第三方物流相对更为合适。此外,如果采购批量和频次均比较小,自建物流设施、设备将面临大量闲置的局面,特别是那些仅仅经营某单一季节性农产品的企业更是如此。而对于在国外采购的企业,自建物流还会面临语言、人力资源组织等问题。

(3)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核心企业往往会对第三方物流运作规范性、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而合作物流企业能否满足这些要求,也是第三方物流模式选择的关键。此项要求适用于横向一体化模式下所有的合作对象,后面将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当核心企业所经营的产品主要为生产性原材料,且产品订购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时,从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成本来考虑,可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而对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其物流模式的选择与核心企业所经营农产品的种类、采购批量、频次相关,如可以实施多种农产品采购,以避免季节性采购以及物流设施闲置问题,实现采购物流自营。表4、表5分别列举了不同类别农产品主要的供给国、需求国及其占比,可为企业进行相应的农产品采购提供重要参考。另外,核心企业还可选择参股第三方物流或与之共同出资新建物流企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的投资成本及其对信息和物流运作的控制程度介于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之间,也是采购物流比较可行的一个选择。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采购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关键环节,具体可参见图1。

(二)物流分析

1.基于运输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海洋运输和铁路运输是大宗货物国际运输的主要方式,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视角看,中欧班列将承担主要的陆路货运量。部分中欧班列相关情况可参见表6。当前,中欧班列运输费用相对较高,其是否存在优化的可能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国际运输的可行性具有决定性影响。

流向与流量不均衡往往会增加运输空载率,这是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中欧班列实际运行情况看,回程空载率较高是当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整体情况(参见表1)来看,近年来的进口远大于出口。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通过中欧班列运行模式与货源组织的不断优化来降低回程空载率是有可能的。

表4 2011—2016年中国向丝绸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情况%

图1 采购一体化模式选择

运输规模化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由表7可以发现,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盟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地理分布比较集中。比如,在以德国杜伊斯堡为中心的1 000千米范围内,涵盖了德国、法国、荷兰等主要贸易国家,其贸易额占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额的50%以上;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独联体国家,还有以哈斯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五国,其贸易均相对比较集中。由此可见,通过相应的货物集散和物流组织来实现规模化运输是有可能的。

表6 部分中欧班列情况

2.国际运输模式分析

除中欧班列外,与中国临近的蒙古、哈斯克斯坦等国家,其农产品贸易还可以选择公路运输,而部分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贵重农产品,选择空运也是合适的。从运输模式看,第三方国际物流是当前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第三方物流所具有的以下方面的优势:

(1)通关+物流集成服务优势。动植物产品的进出口必须经过检验、检疫环节,加之报关业务有资质要求,手续烦琐,选择第三方物流能够提高运作效率。

(2)成本优势。第三方物流货源相对充足,能够进行规模化运输,有利于成本节约。

(3)健全的物流网络。国际物流对设备、路线以及运营方面的要求均比较高,采用第三方物流可以规避这一劣势。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选择第三方物流模式是可行的。此外,在合作形式方面,当前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完全市场化模式,采用“一单一结、拣选交易”的方式;二是招标模式,对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的运输业务进行招标;三是战略联盟模式,与物流企业达成协同发展协议。在以上三种模式中,前面两种主要是短期合作,而供应链一体化涉及设施设备升级、信息流通、系统优化等问题,只有通过长期合作才能得以解决,因此,战略联盟模式应该是一体化运作的合理选择。

在三种运输方式中,航空运输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而中欧班列又具有特殊性质。因此,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与航空运输企业及中欧班列进行长期合作时,横向一体化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公路运输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可根据企业业务需要采用灵活的一体化模式,包括参股物流企业、共建第三方物流等形式。

3.仓储模式分析

仓储具有平衡供需以及集货等功能,对国际贸易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仓库主体选择是仓储运作模式的核心。仓储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自建仓库,即企业自己建设仓库并运营;二是租用仓库,即租赁仓库,但由企业自己运营;三是第三方仓储,即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所有的仓储业务。一般来讲,产地仓储更侧重集运与初加工功能,需求区域仓储更侧重配送功能。仓储运作模式的选择相对比较灵活,除合作对象必须满足相应的仓储功能外,还要考虑以下问题:

表7 2011—2016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前十强亿美元

一是相对于运输系统,仓储与企业采购和配送系统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选择租用仓库或第三方仓储时,必须保证其仓储系统与采购、配送系统兼容,满足信息交互的基本要求。

二是对于需要低温仓储的农产品,需要着重考虑冷库利用效率问题。许多农产品都具有季节性特征,容易在非销售季节造成冷库空间的大量闲置。

此外,从时间序列看,仓储合作模式的选择往往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在相关业务初期,由于市场需求尚不确定,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租赁仓库或第三方仓储服务;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发,需求量越来越大,部分企业会逐步转变为自建仓库。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物流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关键,可参见图2。由于采购、配送相关物流环节与采购内容、销售方式相关性较强,因此分别在采购和销售部分进行说明。

(三)销售分析

由采购分析可知,农产品中生产原材料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企业,而直接消费品的销售对象主要包括个人消费者和零售商两种类型,农产品类型不同其销售环节一体化的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可参见图3。

1.生产原材料销售

销售的不确定性将对采购、物流等方面的合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与生产企业形成稳定的供给关系是核心企业销售环节的重点。通过约定价格、质量等关键问题,核心企业应与生产企业达成战略联盟协议,实现互惠互利发展。一方面,稳定的销售可使核心企业根据需求对一体化运作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供应链整体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可基于一体化运作方式,为生产企业提供附加服务,提高顾客黏性,比如提供原材料产量与价格预测或个性化采购和物流服务等。

生产企业对原材料需求量较大而且比较稳定,配送、运输的规模化均比较容易实现,其配送模式选择主要考虑成本以及专业化方面的需要。如果配送量较大且频次较高,配送业务有利可图,则可结合企业需求及专业化水平考虑自营模式;如果生产企业对配送要求较高,比如生产企业实施了实时生产(JIT)模式,要求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将所需要的原材料提供到生产线,而核心企业又缺乏相应的运作能力,则需要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

2.直接消费品销售

本着简化流通环节的原则,可供核心企业选择的传统销售方式包括自销以及通过零售店销售两种模式,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对消费者(B2C)模式也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之一。

自销模式要求核心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健全的销售网络。从我国的情况看,此类企业的主营业务大多以国内农产品为主,进口农产品销售主要是出于业务创新及市场开拓的需要,如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粮油产品。由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大多属于食用品,对质量安全要求较高,此类企业往往具备自己的仓储配送系统,进口农产品配送问题比较容易实现。

图2 物流一体化模式选择

图3 销售一体化模式选择

对于那些不具备终端销售网络的核心企业,通过零售店销售是当前的主要模式。在具体合作模式中,与零售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采用一单一结的销售方式对核心企业而言是较为有利的选择。其主要原因,一是考虑到食品安全、保质期短以及物流运作中的货损问题,许多直接消费类农产品退货后难以实现再次销售;二是零售商拥有渠道优势,供给方在合作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销售信息。

B2C模式的优势在于不需要线下终端建设,可以减少成本投入,比较适合需求不确定情境下的农产品销售。在物流方面,B2C模式基本采用第三方物流(快递)模式。其主要问题在于,目前国内冷链快递尚不成熟,多采用泡沫箱+冰块模式,质量难以控制,因此涉及冷链运作的农产品核心企业需要选择运作质量较高的快递企业,同时可在需求旺盛的地区建立冷链配送中心。

(四)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构建

由前文分析可知,核心企业可结合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环节选择合理的一体化模式,从而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而集成物流作为一体化运作的核心,其关键在于核心企业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信息共享,从整体上对采购物流、国际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进行计划、组织与协调,实现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顺利流通。简而言之,本研究所构建的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可以概括为核心企业+集成物流模式。具体可参见图4。对于供应链一体化模式的构建,除采购、物流、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模式选择外,下列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1.基于战略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关键信息共享与交互是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核心,而信息往往涉及企业核心利益,这就需要与合作企业达成战略联盟,以保障双方权益。此外,核心企业将销售、采购等信息共享给合作方,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农业生产,方便物流企业进行业务优化与安排,而这对提高供应链竞争力而言同样重要。

2.运作协调。在合作过程中,不同的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容易出现货物滞留、质量责任难以厘清等情况。及时对交接环节进行协调,不仅能够推动各环节顺利运作,而且能够发现问题,调整不合格的合作方。另外,通过一体化整合与信息交互,核心企业还可对采购、库存等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运作成本。

3.标准化。不同企业其运作规范、单据等可能存在差异,会给运作带来成本、时间等方面的浪费。因此,核心企业应与合作企业围绕单据内容、包装单位、信息编码、操作规范等要素进行协商,实施标准化运作。

三、一体化运作障碍与建议

(一)存在障碍

除背景分析部分所指出的问题外,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还面临以下几方面障碍:

1.农产品流通企业实力相对较弱,供应链整合难度高

在合作谈判过程中,实力较强且对上下游企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更容易在合作方式、运作规范以及价格等方面达成目标,有利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实现。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企业多以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实力和技术水平均比较低,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如中粮贸易有限公司、雨润农产品集团等,数量较少且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业务主要集中在批发、仓储等环节,对生产、终端销售等环节关注不多,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

此外,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价格较低,能够承受的物流成本有限,而对物流运作的要求又比较高,如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专业化冷链设备等。因此,从物流企业角度看,农产品业务运作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收益相对较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一体化的意愿不强,增加整合难度。

图4 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

2.区域通关所涉及的范围较小,整体通关时间较长

从中欧班列的货物来源(表6)看,本地货源仅占较小的一部分,周边货源占比较高。而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十大海关通关一体化进程已经开启,主要包括青岛、济南、郑州、太原、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十个海关,涉及九个省区。由上述各省区2016年GDP可以看出,除山东(6.7万亿元)、河南(4万亿元)较高外,其余各省区GDP之和仅为5.4万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海关一体化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区域制造业相对薄弱,货源不足。从物流运作角度看,货源的增加与运输的规模化将促使中欧班列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而农产品物流运作也将从中受益。

此外,在农产品贸易中,绝大多数农产品都要经过检验、检疫环节。当前,国内检验检疫时间普遍在一星期以上,整体通关时间较长,而通过中欧班列运输的农产品往往途径多个国家,且均要涉及过境和入境检验检疫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农产品国际运输环节时间延长,一方面造成农产品流通企业较高的储存成本,另一方面影响部分保质期较短以及鲜活农产品的存储与质量状况。

3.我国农产品检验标准较低,出口受到限制

当前国内农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出于利益方面考虑,盲目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等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在国内造成了一系列安全问题,也对出口构成了阻碍。以陕西苹果为例,受农药残留等问题影响,目前还难以出口欧盟。导致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国内农产品检验标准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在检验内容的完善程度以及个别指标的要求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二是相对于国内庞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市场,检验机构、设备、人员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监管以及指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要求;三是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在抗病虫害品种培育、疫情防治以及科学生产方面更为欠缺,难以满足绿色化生产下生产方收入保持稳定或实现增长的需要。

4.民间交流较少,对国外农产品认识不足

从旅游、电视节目以及宣传等方面看,当前我国与欧美、日韩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较多,民众对上述地区农产品的种类、特点具有一定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我国与中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较少,国内基本上很难看到与中亚国家等相关的影视文化作品,也很少以上述区域作为旅游或留学的首选,再加之语言交流不畅,致使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从保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建议:

1.从企业推广和财税等方面入手,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首先,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专属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平台或板块。基于产品/服务质量、营业收入、企业规模等信息,制定企业信用评级标准,针对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的企业进行评价,通过信息平台或其他媒体对信誉良好的企业进行推广,为相关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合作提供信息支持。

其次,针对各企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农产品业务,提供精准的税收优惠。由企业对相关农产品业务进行申报,包括进口、出口、批发、零售、物流等,由政府进行核实并按照具体营销额提供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

其三,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实力。清理不利于兼并重组的政策,对兼并重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土地权属转移等提供税收优惠,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激励商业银行为重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2.提高通关便利性,减少通关时间

首先,扩大通关一体化范围。区域通关一体化的实施在我国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应借鉴相关经验逐步拓展通关一体化范围。例如,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十个海关一体化的基础上,将各中欧班列始发地所在的省市区(如四川、湖北、重庆等)纳入通关一体化范围,待运作成熟后再进一步扩大,直至覆盖中欧班列主要的货源地。

其次,优化通关流程,缩短通关时间。当前我国海关通关时间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其主要问题在于通关申报之前需要的时间较长,特别是检验检疫环节。面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优化国内检验检疫环节,如提供检验检疫网络预约服务,到田间地头或仓库进行检验检疫,增加检验检疫人员及相关设备等;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信用评级,设置不同的抽检率,鼓励企业的守信行为。

其三,对于中欧班列穿越不同国家时的入境和过境检验检疫问题,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检验检疫内容以及标准进行整合,达成相关检验检疫信息共享及认证方案,努力实现以出口检验检疫为主、沿岸海关少检或不检的目标。

3.完善农产品检验标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首先,完善农产品检验标准及相关政策法规。一是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其他国家农产品检验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相关标准;二是通过增加相应的检验机构和人员或者购买服务的方式,应对国内庞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市场,扩大抽检范围;三是完善并加强相关法规,坚决打击违法行为,避免“良币驱逐劣币”效应在农产品市场上演。

其次,建立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以看得见的收益带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政府组织和引导的方式,建立出口导向的生产基地,促使基地与成熟的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合作,保障产品销售,并对效益可观的生产基地加强宣传,通过引导示范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其三,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在目前的农业技术环境下,农药、化肥以及抗生素使用的减少会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的下降,因此需要政府在新品种选择培育以及生产养殖方法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并定期派遣专业团队对土壤、空气、水及农产品进行免费检测,保障生产顺利进行。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优化物流运作方式

首先,当前中亚、西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尽管中国铁路总公司已经与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的铁路部门签署了《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但项目进展较慢,应与相关国家积极沟通,排除不利政治因素,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相关项目的推进。

其次,优化物流运作组织,降低物流成本。当前已有多条中欧班列途径西安、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地,可在上述地区适当设置货运集散中心,以有效降低空载率,同时为西北地区相关产品搭乘中欧班列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三,应联合行业协会及先进企业制定适应国际物流需要的运作标准。一方面,结合国际货运要求,制定不同类别农产品的物流运作标准,特别是在温控、包装、运输、存储等方面;另一方面,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在信息的基本内容、格式、编码等方面。

5.加强人文交流,带动农产品需求

首先,基于传媒、旅游等多种手段引导人文交流。文化输出是带动商品输出的重要因素,[18]但考虑到当前与丝绸之路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亚及西亚地区交流较少,应通过媒体加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社会以及特色景观等的介绍和推广,增加民众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了解,同时积极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项目,在促进对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国的了解。

其次,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跟团的互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农产品贸易、加工以及物流企业等,定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和访问,一方面寻求适合贸易流通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为不同国家企业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

注释:

①产品主要涉及0部门、1部门、2部门(23、25、27、28类除外)、4部门。其中,23类在某些研究中被认为是农产品,但数据分析发现,在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贸易中其主要为油类衍生的合成胶,因此不予考虑。

②蔬菜贸易主要以054.5、054.8分组包含多种蔬菜的分类为主,因此未具体说明蔬菜的名称。

③主要为292.4、292.5、292.9分组,即汁液或提取液、果胶以及供香料、药用等植物部分。

④主要为037.1分组,未列明的其他鱼类。

⑤主要为291.9分组,动物的肠、膀胱、肚等,主要用于工业原材料,非食用。

[1]王冲,陈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与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2(4):11-17.

[2]周荣征,严余松,张焱,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2):28-31.

[3]施先亮.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7):25-29.

[4]李艳军.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140-141.

[5]陈文玲,梅冠群.“一带一路”物流体系的整体架构与建设方案[J].经济纵横,2016(10):19-26.

[6]王娟娟,杜佳麟.一带一路经济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9):100-107.

[7]沈琼.“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探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140-146.

[8]李爽,崔欣,谭忠昕.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基地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16(6):70-75.

[9]陈恒,魏修建,杜勤.“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驱动因素的动态轨迹演变——基于劳动力投入的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17(2):31-43.

[10]董千里.基于“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网络构建的产业联动发展——集成场理论的顶层设计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5(10):34-41.

[11]吴方卫,张锦华.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业合作的空间、潜力与中国农业“走出去”策略[J].科学发展,2016(4):76-81.

[12]RUSHTON A,CROUCHER P,BAKER P.The handbook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understanding the supply chain[M].London:Kogan Page Publishers,2014:15-20.

[13]黄桂红,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2):29-32.

[14]李凤.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C]//杨善民.“一带一路”环球行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15-257.

[15]谭晶荣,蔡燕林,高颖.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11):9-15.

[16]陈长彬,盛鑫.供应链一体化下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升级的演化博弈[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31-139.

[17]BOWERSOX D J,CLOSS D J.Logistical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M].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Inc.,1996:315-322.

[18]谢孟军.文化能否引致出口:“一带一路”的经验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6(1):3-13.

责任编辑:陈诗静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 Wu-qiang,SUN Rong-ting and LIU De-zhi
(Chang’an University,Xi’an,Shannxi710064,China)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limate,the production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ary with each other,which gives these countries the natural advantage to trade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each other.However,due to the long distance transportation,numbers of circulation links,and poor information exchange,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operation cost is high and the quality of tha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which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rade.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can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in a certain extent,but a pure vertical integration or horizontal integration pattern is difficult applied because of the business operation problems,such as the demand diversification,enterprise cap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operation.So the related enterprises should,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logistic integration,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such problems involved in purchasing as purchasing content,product quality,and market demand and supply,such problems in logistics as logistic supp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rage,and cost,and such problems in sale 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nterprises’resources,choose the pattern of integration,guarantee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arting from such aspects as enterprises’development, customs clearance convenienc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spection, logistic optimization of,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upply chain integration;logistics;agricultural trade

F274

A

1007-8266(2017)11-0023-11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11.004

李武强,孙荣庭,刘徳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7(11):23-33.

2017-09-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即时顾客化定制下考虑风险规避程度的鲁棒—反应式调度研究”(71701022);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策略研究”(2016C058)、“‘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物流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2017Z071)

李武强(1984—),男,河南省三门峡市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孙荣庭(1984—),男,甘肃省平凉市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刘徳智(1977—),男,陕西省渭南市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运作经济带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企业创新机制的设立和运作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