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晋士人精神

2017-11-10龚莎莎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

龚莎莎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哲学思潮大变革时代,也是个人主体意识和自我精神蓬发的年代,王羲之正是那个时代风貌的代表。无论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还是文学层面来看,《兰亭集序》都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的高雅情趣、生命意识和旷达超脱。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士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王羲之不仅仅是名垂青史的“书圣”,也是一位文学家,“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①无论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还是文学层面来看,《兰亭集序》都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因人而析艺,这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中一条发人深思、可资借鉴的原则。作家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作品的思想境界,也表现于文章的华采与语言的气韵。”②读懂了《兰亭集序》,也就读懂了王羲之,更读懂了王羲之深处的那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哲学思潮大变革时代,也是个人主体意识觉醒和自我精神蓬发的年代,人的自我觉醒成为风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局政治的黑暗与动荡。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既体现出了作者张扬的自我个性,洋溢着对生命的探索,也流露出他们消极悲观,孤独感伤的落寞;既有浮艳绮丽的诗文,也有清丽淡雅的文字;既有言不及义的玄言诗,也有白描日常生活的田园诗……王羲之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书法和文学作品是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直观体现。读懂了《兰亭集序》,可以管窥那个时代,同样,也只有理解了那个时代,才能真正欣赏出《兰亭集序》的书法之美、文字之美和哲思之美。

一、《兰亭集序》之高雅情趣

自魏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后,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大家们的地位愈加稳固。“魏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扮演主角的是几十家门阀势族。”③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就是士族政治,士族们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身決定了他们的政治前途。即便因为政治黑暗,士族们在从政的道路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担心要卷入政治旋涡,有杀身之虞,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富足的经济生活,让士人们有能力、有闲情去追求高尚的文学艺术品位,去探索天地人生的哲学意义,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家族,正是两晋时代世家大族中的翘楚。对文学、书法、音乐、歌舞的热爱与钻研深深浸入王谢家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王谢家族的门风。王羲之出生在显赫一时的琅琊王氏家族,作为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几乎无人不能为文,无人没有文集,书法、文学已经浸淫到了王氏子弟的血脉中,晋代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与作品无不出自琅琊王氏家族。“王羲之之父王旷,善隶书;堂伯王导,以行草书兼妙,见贵当世;叔父王廙工于草隶飞白”④,其子王献之,子侄王珣、王珉善写行书,曾族孙王僧虔等都是书法名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优越的家族氛围使王羲之拥有很高的生活品味和情趣。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的开篇正可以看出这种高雅的生活情趣。暮春之时,在风景优美秀丽会稽山兰亭,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们坐在一起饮酒赏景、品文写诗,凡不能赋诗者则罚酒三斗,这样的风雅,正是那个时代士人风貌的集中体现。“曲水流觞”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典文人心目中的风雅之事,清乾隆皇帝下令在御花园中修建“曲水流觞”景致,也正是表达了对魏晋士人风度的神往和致敬吧!

美景、美酒、雅诗、雅人,此情此景也唯有一个“乐”字可以表达胸臆了。所以在书写《兰亭集序》时,王羲之笔走游蛇,一气呵成,虽有涂抹圈点,而通篇气韵流畅,灵秀脱俗,是王羲之“乐”的直观体现,唯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方能完成这样的传世神品。而此时此地的“乐”,实际上是建立在王羲之或者说是魏晋士人高雅生活情趣的基础之上的。

王羲之不仅对生活品质的有着高雅的追求,他更有着高傲自持,不与世俗妥协的性格特点。《晋书·王羲之传》称其“及长,辩赡,以骨鲠称,”“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王羲之对时局和朝政有深刻而精准的判断,亦有拳拳报国之心,曾被朝野看好。魏晋风度中的狂放高傲不像有的士人那样完全外显,却深深地印刻在王羲之的性格深处,最终多次拒绝朝廷征召,选择寄情山水,安度晚年,《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临终留下遗命,坚决推让不接受朝廷的追封。

王羲之高雅的情趣、高傲的性格投射在《兰亭集序》中,使之意境更优美、境界更高远。

二、《兰亭集序》之生命意识

在《兰亭集序》开篇清新愉悦的文字下,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兰亭雅会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场盛会,但通过对《兰亭集序》及《兰亭诗》的解读,我们发现盛会其实是与会诸人尤其是组织者对生命隐忧意识的一种消解。”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们总是希望快乐可以变得绵长,而快乐却总是短暂的,所谓乐极生悲,面对此时、此地、此景,王羲之感受到了极致的快乐,也不由得更深入地思考着生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儒教学说崩塌,所以自魏晋起,新思潮在士人间蓬勃兴起。乱世的艰难、仕途的凶险万分、人的自我个性的觉醒,让士人们意识到相对于浩渺无边的宇宙,无穷无尽的时间,人生朝露,只是白驹过隙,无比的渺小与短暂,何况在残酷的政治环境和动荡的时代之下,人正如水上的飘蓬浮萍,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危机随时有可能到来。从三国鼎立到西晋建立,从西晋“八王之乱”到东晋建立,时局变换如走马,杀戮、清洗,从未停止。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大多命运悲惨,名门世家子弟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所以,在魏晋士人张扬热烈的个性表演背后实际上是对前途、对命运的深切恐惧;对人生、对生命的无比留恋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他曾在父母目前发誓说:“……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 王羲之的坚决辞官、寄情山水背后有着浓重的死生忧患意识。

生命苦短,命运不可知,美好最易消逝,从曹植、阮籍到王羲之,无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是悲、不是苦、不是哀、不是愁,一个“痛”字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这种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因忧死,故乐生”,让生命痛快的绽放,是魏晋士人的集体特点,也是魏晋精神的精髓所在。

三、《兰亭集序》之旷达超脱

王羲之无论是在当世还是后代,都受到人们的尊崇,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成就,也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与阮籍、刘伶的怪诞放荡相比,王羲之个性独立而温和从容;与石崇、王恺等的寄情享乐相比,王羲之情趣高雅;与郭璞、孙绰等的寄寓游仙、玄言,王羲之务实而志向高远。王羲之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超脱和潇洒,时人称之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也有世家子弟的张扬和率性。坦腹东床、以书换鹅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他的率性潇洒,《兰亭集序》中同样体现了他的这种个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往今来,面对同样的景致,古人今人们的心头涌起的也是同样的情感,愈是热爱自然山水,愈是感觉人生天地间的渺小与短暂,岁月难再的悲哀古今一样,所谓“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正是古人所谓的“哀而不伤”。王羲之热爱生命,晚年更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远离朝廷官场,在山水中悠游度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一味追求生命的长度,面对生死,他看得很清楚,面对人生无常,他的心态很平和。在《兰亭集序》中,他感叹生命苦短的悲哀,却没有隐匿避世的消极,虽然没有积极进取的豪情,却也没有醉生梦死的颓废,更多的是对今天的珍惜,对生命的旷达理解,珍惜当下,珍爱生命。“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感王羲之所感,感王羲之其人,《兰亭集序》的最后给了读者一个超脱的结尾,王羲之则留给读者一个潇洒的背影。

王羲之不是魏晋时代个性最鲜明的文人,却是那个时代普遍精神的代表。相较于南北朝之浮艳柔靡,魏晋自有自己的质朴;而相较于魏之苍凉悲壮,两晋自有自己的飘逸灵秀。相较于东晋陶潜清淡意味绵长的田园诗,相较于谢灵运富丽精细的山水描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堪称东晋文学、书法的代表,不论是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还是文章自身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都更加直观地体现了两晋特色。《兰亭集序》既是東晋书法艺术的代表,也是东晋文学,尤其是散文的代表,王羲之正是那个时代风貌的代表。读懂了《兰亭集序》,也就读懂了王羲之,也就读懂了魏晋。

注释:

①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P354

②李健.浅谈《兰亭集序》.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9.第六卷第三期.P63

③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2.5

④黄清敏.王谢家族文艺门风初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P77

⑤汪海峰.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甘肃高师学报。2009第14卷第六期.P9

参考文献:

[1]阮忠勇.论王羲之的生命意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9:57.

[2]陈荣谦.从《兰亭序》看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J].文化纵横.20114(308).

[3]孙明君.兰亭雅集与会稽士族的精神世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邱少平.论魏晋士人的情感生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9.P81.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王羲之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书兰亭序
ТРИ ШЕДЕВРа
书圣王羲之
感生命之重,叹人生有限——解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的“乐极而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