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2017-11-10冯艳

南北桥 2017年19期

冯艳

【摘 要】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占很大比例,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等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阅读背诵必不可少,但往往就是过多的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反而让他们对古诗词失去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不产生抵抗情绪并有效学习呢?本文就将浅谈古诗文教学改进工作。

【关键词】理解记忆 深刻领悟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108

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的理解能力不够,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对于学习的探究能力都只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就古诗词学习方面,严重缺乏字、词、句的积累。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一来就拿着古诗文让学生朗读并背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难,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这的确超越了小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么作为老师必须要认识到不能用这样机械的教育方法,时代在前进,教育在革新,因此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一、理解记忆,引导为辅

众所周知,古文诗词一大难点就在于对字词的理解,因为作者生活在古代,他们写作用的是文言文,而现代人习惯用白话文,那么要学习古文,就必须要先掌握了解那些字词的古意。在开始一篇古文或诗歌的教学之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反复熟读文章一直到朗朗上口的程度。但是老师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是否愿意去反复读记?所以在此提出“理解记忆,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首先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创作者有充分地了解,引起他们对文章内容中提及的时代或者风俗文化等的好奇和兴趣,这个时候老师再让学生们去尝试读这篇文章,遇到生词难词,老师再进行讲解,告诉他们这个词古意与今意的区别。这样在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文章内容中的字词都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他们学习起来就不会太吃力,并且也有一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的学习了解。下面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

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贺知章是个什么样的诗人以及在古时候游子在外年老回乡这样的一些事咧,这样利用小学生的心理喜好,不仅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为接下来讲解这首诗歌做好铺垫。

其次,在学生读一遍诗歌之后,选出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讲解。如“少小”,“老大”,“鬓毛”,“衰”等,首先让学生们自己发挥想象,猜想这些词的意思,再联系全诗,分析整首诗歌的大概内容。老师在学生们有不懂的地方可稍作提示。

最后,在文本内容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分析诗人情感,让学生站在诗人立场上,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相见不相识”的情况?为什么会被“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时诗人的内心情感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以上三个步骤之后,相信学生们对文章基本内容以及诗人情感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诗人为什么会创作这篇文章,以怎样的情感进行的创作,创作之后又有怎样的心理感想等等。

二、结合实际发挥想象

大量的文言文或诗词中都会出现描写的内容,如人物对话,动作,肖像神态,又或者对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表情达意。如山水田园,莺歌燕舞,红墙绿瓦等等。这些内容字词精美,充满诗情画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老师可在学生熟练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让他们勾画出关于描写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人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再假设自己就是这个诗人,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诗歌中首先描写了关于月光的景色,但是颔联又提到了“霜”,可能有很多学生在这儿就有点不明白了,“月光”和“霜”有什么联系?那么这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在放学回家之后,让学生们晚上去仔细观察一下月光是什么样的,第二天回学校之后可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月光和霜是否有一定联系呢?并且诗人在此以霜来比作月光,又有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诗人看见明月就会想到故乡?这样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带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有过这样亲身实践之后,学生们对于本篇诗歌的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探求意蕴,感受作者的人生哲学

我国历史深远,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大量佳文被人传颂,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这些都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里面蕴含了他们当时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的人生哲理,流传到现在让我们学习,这是极大的荣幸。那么作为晚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对待,用心体会创作者的心灵感悟,学习他们的人生哲学观,达到思想共鸣。比如于谦的《石灰吟》一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歌以石灰做比喻,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开采石灰的艰难,要经历过千万次的锤击开凿才能开采出石灰,当然这里并不真的是千次万次,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后两句“清白”一词表面是指石灰的颜色,而实际上却是诗人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又再如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移情于物,描写落花虽然停止了生命,但是它会化作春泥,保护并滋养新的花枝,从而得以生命的延续,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诗人离开京都,心中离愁之感挥之不去,仍然想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分心力,整首诗歌中诗人的离别愁绪与回归故里的喜悦之感交织在一起,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两个例子中所提到的诗人表达的情感,也都还会发生在很多现代人的身上。我们如今学习古文诗词,并非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像完成任务似的去记住里面字词的意思,把文章背诵下来就算完事了,而真正要学习的是先人们的思想觉悟,是他们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在以上提到的两大点都基本没问题的情况下一定要要求学生反复熟读诗歌,用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观点,学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念。

四、结束语

以上三个方法由浅入深,老师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首先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再深入学习,最后领悟作者深刻思想,相信长久下去学生們在古文诗歌方面的学习能力必然能有所提高。但是这些都还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想要取得最终成果,必须还得依靠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只有学生们自己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接受新知识,不抵抗不抱怨,抱着求学的态度对待学校老师,对待课本内容,他们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才能真正地提高自身成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