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2017-11-10黄常容

南北桥 2017年19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黄常容

【摘 要】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随着课程任务的加重,语文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可在高考改革中,语文在高考中的分数会提高,其中古文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增加语文的趣味性和内涵性,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成绩。

【关键词】语文现状 问题分析 解决措施 趣味性和内涵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017

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课程任务的加重,语文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语文课变成了自习课,在一座“书”山的背后隐藏着各科的作业,唯独没有语文。课后,各种练习作业应接不暇,语文却不知在何方。语文,孩子们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校不重视。高年级的自习课不会由语文老师占用,但语文课有时会被其他老师占用。各个辅导机构、家教以补数学、理、化、生为重点打造招牌,语文却不知在何地。

一、语文现状——孩子们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校不重视

学生们之间普遍存在的观念是“即使语文课上,我什么也不听,我的语文成绩依旧不会差”“听不听语文课的差别不大,有的人听了语文课也不一定有我的成绩高”“这节课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拿来去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其他科目成绩提高得更快”。

即使没得到重视,但随着高考改革,语文在高考的分数提高,其中古文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因此,怎样在新课标下,学好语文,学会语文,变得紧迫起来。

二、问题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语文不受重视的情况

首先,就语文本身而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汉语是学生们的母语,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字。学生们自身具有的语言文化内涵(功底)、语感均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因此,语文教师将课变得丰富、有趣、有内涵就非常重要了,不能让学生们听课与不听课的效果一样。如果听与不听的效果是一致的,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将将“语文课”变成“自习课”。

其次,语文的提升速度不快。语文学习,见效慢,耗时长,多记忆等特点让学生们对语文望而却步。学生们更愿意去刷刷理科题目,通过其他科目高效、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总成绩。此外,学生们之间的语文成绩差别不大,语文成绩优异的人寥寥无几,语文在总成绩中的拉分作用并不明显。

三、解决措施——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应该怎样提高效率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语言材料、例子、情境、中介、媒介。教师能力的高低,会使这些材料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有三种水平:教一篇课文,知道一个故事;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语文)道理;教一篇課文,形成一种(语文)能力。在新课标下,教师不能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我们要做语文的能力教练而不是文章讲师。学生如果没有在这篇文章中学到一种语文能力,这节课也变得可有可无,这节课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下面我将以《雨巷》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这样的一篇课文,形成一种(语文)能力。在这首现代诗,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会讲:这首诗讲了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穿过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表达了作者心中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展现了朦胧的美感。“通过……,表达了……”,无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中,总离不开的“套路”。语文教学的过程:接触案例、探究规律、运用规律。我们在学习《雨巷》时,就在接触案例。语文教学以教语言式为己任,以探究文本的表达为己任。因此我们应该探究其中的规律:探究语言形式,探究文本表达。

通过《雨巷》学习诗歌的三个基本特点: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或者只是学习其中一种“美”。通过学习现通过学习现代诗歌,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表达形式,让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内容美在学生的心里长久的保存下去,学生自然而然便能把握好诗歌的考试题,并且对于分数比较高的诗歌鉴赏题很好的感知,尽量达到不丢分的情况。

这时候,就要提到语文教学的第二点,学得全面不如学得充分。每一篇文章中可以开发的语文、语言资源非常多。拿《雨巷》来说,我们可以学习诗歌的基本特点: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是,如果在这节课上,学生没有学透,没有理解什么是“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在学习本课后,不能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运用今天学习到的能力,就没有达到学习诗歌的要求,没能实现新课标的任务。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透呢?首先,内容要“瘦”。将课文中的内容化简,让知识点更加集中、精炼。这样便于学生们吸收、理解。其次,时间要“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根据课文、问题,启发学生们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第三,过程要“厚”,给学生们学习的时间要充分,一点一点,学得扎实。最后,所得要“厚”,学生们在学习一篇课文就能了解一种能力,学会一种能力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第三,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时切莫颠倒了相互间的作用。我们不仅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展示一种学生们自己的能力,或是表达,或是写作。

第四,关于诗歌鉴赏这一在语文考卷难度较大的题目,就应当多讲解一点方法让学生进行好好的感官与理解:首先,需要掌握做题的顺序,先对整个诗歌默读一遍、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再者,把文章设置的题目进行了解,一般文章的题目都是紧跟文章的内容,其设置十分精妙,所以,理解文章题目也可以很好的进行诗歌的中心思想理解的辅助作用,让学生更快的进入状态;最后就是对文章题目的分析,这一点是重中之重,有了以上的基础,再细读文章,这一点也不难做好。

四、结束语

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每位学生的语文课没有白上,学生们的语文课才学有所得。通过展示,巩固知识;通过展示,形成能力。学生们也通过相互的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数据通信网络维护分析及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