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11-10卢思明
卢思明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因此而面临着改革的局面。而在这之中,权责发生制在使用单位会计工作中地运用就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受多方面因素所影响,目前不少事业单位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地运用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会计地有效开展。有鉴于此,本文在基结合笔者研究及工作实践基础上,主要对事业单位会计运用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在会计核算中有效运用权责发生制的对策。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运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传统的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成为了制约事业单位现代管理的瓶颈,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权责发生制引入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在具体经济业务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有效的运用权责发生制,处理与收付实现制两者的关系能高效地发挥权责发生制在会计运用中的作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一、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及其在事业单位会计运用的必要性
(一)权责发生制的概念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核算的两种基本的核算制度之一的重要核算制度,是会计计量、确认、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是在应收应付、权责发生的基础上,进行核算会计期间的收入和支出。具体而言,本期发生的应收应付的资金,不管是否发生已收已付,在责任上属于会计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都确认当期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收支核算,不作为资产负债核算。本期实际发生的已收已付,不属于应该本期承担的收付责任,则不作收入支出核算。因此,运用权责发生应该明确会计主体的收付权责界线。
(二)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运用的必要性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两种相对应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实行收付实现制,该制度只核算当期已实现的收支,确认收支,不考虑权责意识,是一手续简便的核算制度。然而,随着事业单位内部建设的推进,收付实现制不符合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求,其暴露出不能准确反映收支成果、不能准确核算成本、不利于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等问题,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发展趋势。权责发生制能够明确会计要素的权责分担,保证会计信息透明度,能准确反映会计报表各会计要素,准确反映资产、负债、结余,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是适应事业单位核算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权责發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推行的配套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由于收付实现制操作简单,手续简便,因此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法规条例。引入的权责发生制对于权责发生的界定、使用的会计科目、会计要素分类等必须有依据的条例和规定,才能保障权责发生制能够很好的执行和使用。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经济业务涉及业务科室众多,应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制约业务部门经济业务工作,明确收支两条线的权责范围,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为实现权责发生制的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因此需要健全完善的配套制度。
(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权责发生制不如收付实现制操作简便,主要以辨别权责为主要核算依据,这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权责发生制中,收入和费用确认期间、待摊费用和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的核算、债权债务的核算等等,都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财务人员的核算水平不高,容易混淆两种核算制度,导致反映的财务信息不准确,特别是往来账中,易造成虚增虚减的情况。固定资产的折旧也是如此,权责发生不明晰,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造成报表账面上固定资产的虚增。
(三)现实情况制约权责发生制的推行
我国的事业单位种类之多,涉及的经济业务繁多,事业单位的构成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各种特殊性都存在的情况下,财务核算推行权责发生制,不仅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也影响着政府政策的制定。同时,我国的事业单位处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浪潮中,事转企的单位处在特殊的过渡阶段,这些单位是推行权责发生制最主要的单位,但由于这些过度成企业后市场化程度加深,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更为主观性,在界定权责发生的会计期间缺乏制度文件规定,人为主观的界定严重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此外,我国的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还遭遇收付实现制的碰撞,两种核算制度的各有优缺,收付实现制能准确地反映单位的现金流,清楚反映一个会计期间的流入与流出及存量;权责发生制能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因此,两种制度的取舍,理清两种制度的关系,有效地结合两种核算基础是对事业单位的会计运用提出新的要求。
(四)没有明确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核算应用
权责发生制在收入费用、债务债权、固定资产、采购业务等经济业务的核算有具体核算方法和核算规定。然而没有统一的核算方法,只单纯的引进权责发生制,在各个具体的业务核算方法人为主观地进行核算,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各个单位之间的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差距扩大,毫无对比性,给政府决策造成巨大的困扰。
三、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运用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健全配套制度
仅仅引入权责发生制,而不出台配套的制度是不够的。事业单位涉及的经济业务具有宏观性,应权责分明,明确政府报告的目标,统一会计报告体系。依照着政府预算进行的经济业务的核算,需要规定对应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使用、收支核算的统一口径等等。公关预算的编制强调权责发生为基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预算单位收支的编制,避免运用权责发生制造成收支虚增的现象。同时,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应改革,顺应权责发生制的引进发展,强化内外部监督的促进作用,监督权责发生的会计期间是否正确、经济业务的核算是否根据规章制度进行等等。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注重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合理培训,提高财务素养。由于过去的收付实现制操作简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形成了思维定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全新的核算基础,固有的核算思想会导致权责发生制推行进展缓慢。加强会计人员对权责发生制概念清楚的认识,强化权责发生的意识,同一个预算系统的财务人员实行定期的脱产培训,明确上下级往来账的核算基础,增强权责发生制在具体业务运用的能力。
(三)优化权责发生制实行的现实环境
我国尚处在事业单位改革的特殊时期,引入权责发生制并不意味着抛弃收付实现制,权衡两种核算基础是会计运用的关键。处理好两种核算基础,根据现实情况,每个预算单位有其业务的特殊性,根据收付实现制反映的是经济业务的现金流,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债务债权情况,两种反映的会计信息各有其准确性,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反映该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制度作为核算基础,双轨制的会计核算体系,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反映受托责任,又能适应会计核算发展趋势。具体而言,我国的事业单位划分以收支情况为依据,对于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可以全面的推行权责发生制,对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于经济业务单一,财政补助为主要的收入,这类事业单位仍可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
(四)明确权责发生制的业务应用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业务是收支、固定资产、债务债权的核算。收支核算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明确每项业务的对应会计期间,例如利息收入和职工福利支出,明确对应的期间和责任发生,在对应的会计期间进行收支的确认。加快固定资产的清查,为实现资本化管理,重新计算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账面价值,为后期的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债务债权的往来账上,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明确权责发生对应的会计主体,即使经济业务单一的事业单位,在资产和负债两项内容能准确反映,能使单位明晰债务,实现对债权的控制。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运用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各单位在准确分析出自身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来确保权责发生制得以有效地运用。
参考文献:
[1] 范群. 刍议权责发生制在相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实际应用[J]. 中国市场, 2014(52):122-123.
[2] 韩丽平. 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4):107-108.
[3] 董世良. 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科技投资, 2014(A03):345-345.
[4] 皇伟. 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27):31-32.
[5] 陈劲青. 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 经济视野, 2014(6):173-174.
[6] 于晶. 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 时代金融, 2015(12X):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