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30,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2017-11-10于溯

民主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

于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他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为庆祝第三十三个教师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讲话精神,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教师发展和自我完善,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9月6日—7日,民进中央在坐落于江城武汉、风景秀美的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办庆祝第三十三个教师节暨2017·中国教师发展论坛。

南湖岸畔,金风送爽;桂子山头,碧树迎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蔡达峰,教育部副部长孙尧,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艳玲,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民进湖北省委会等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一主题。希望通过论坛的研讨交流,促进对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更加深入的思考,形成更加自觉而广泛的共识,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教师是关键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一支适应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主动思考和实现教育变革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严隽琪在论坛的开幕讲话中对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如是破题。

今天我们培养的教师,将决定十多年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那么,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教师教育自身应该如何变革?

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通过并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周洪宇向大家介绍了这一行动框架的特点。他认为,框架中对于教育本质的新定义、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目标、未来教育的变革模式等,对中国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在教育提供主体方面应多元并重,对各种性质的教育提供者应统一同等地纳入政策视野。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

“除了现代教学科学素养之外,最根本的是要塑造教师的现代人的人格,这个人格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现代文化人格。”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提出,未来师范体系要探索转型,要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讨论培养教师时教学技能与观念培养哪一项更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胡艳教授对教学研究组织在中国诞生1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她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现代社会向高度知识化、多元文化共生、去中心化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教研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应代之以平等互信、相互扶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广东教育研究院高教室主任孙丽昕从数量、区域分布、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布局与再调整。她建议,要明确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实施创建高水平的一流高等师范院校战略,规范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

与会的专家学者或横向借鉴国外经验,或纵向梳理历史得失,或从大处着眼,或从小处入手,从不同角度探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路径,描绘了现代化教师教育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的轮廓。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同样是关键。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指出,教师队伍未来的培养要注意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来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一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这种新教育就是要实现优质、公平、终身的学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的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通过视频远程作了发言。余胜泉认为,知识性的教学迟早会被互联网取代,将来学生主要用互联网来获取知识。但是学生很难有持续学习的毅力,教师的工作重心将转变为要陪伴、督促、检查、帮助学生使用互联网。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使自己不断数字化才能不被新时代抛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研部主任柯政谈了他对在线课程的理解。他认为,在线课程本质上就是传统教学的升级版,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激发、维持、促进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对教师来说现在的教材更加有利于学习,但教师本身的角色并没有改变,所以关键问题是通过高质量在线课程的供给和教研机制的建立,让教师学会用新的教材来教学。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也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具有替代性,而教育和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实践界、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技术本位,一种是教育本位,两者都需要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可以吸收的智慧或者讯息。

教育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效果如何?华中师范大学数字资源中心主任、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协同中心执行主任王继新介绍说,华中师范大学采取了“互联网+”的方式,建立起数字学校,通过城乡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基本上可以解决农村教学中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的问题,并制订了专门的教师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路径。

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困难在农村,中国教育的“短板”也在农村。在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中,乡村教师又是特殊中的特殊,能否有一支相對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决定了中国农村教育落后面貌能否改变。

与会专家学者就涉及乡村教师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讨论交流,有现状调查,有典型个案,有比较分析,有针对实践问题提出的建议,还有对问题和理论的反思。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郑新蓉教授一直关心着最新的乡村教师未来个人发展,她通过对全国500位工作1~3年的特岗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特岗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现状、离职率、个人规划、职业倦怠感等做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对特岗教师政策的完善极具参考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邵泽斌提出了一个“三环差序结构”的概念:如果根据教师居住和工作地点的现代和繁华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环,一环最优,二环次之,三环落后。他认为,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事实上形成了以中心地区为核心、以地域差异为特征的等级化体系结构,这种“三环差序结构”的存在,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出现了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办好乡村教育,坚定实施教育资源的反向歧视和优质资源下沉战略。

“农村贫困表现出来的是经济贫困,其实是教育贫困,十年前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今天的经济水平,今天的教育水平决定十年后的经济水平。” 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结合自己在地方的挂职经历,深有感触。他认为,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教师是乡村学校的灵魂。要改进乡村学校,建立以乡村学校为中心的乡村社会,培养信守乡村志向、融入乡村生活、造福乡村孩子的本土化、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

北师大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薛二勇的观点与陈时见不谋而合。“世界银行2009年有过一个研究,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贫困率逐步降低”。 薛二勇指出,教育贫困实质是教育领域人的贫困。人的贫困主要是教师,教师问题不解决,教育扶贫、教育脱贫就不能持久。他建议,要强化教师本地化培养和本地试点,有针对性培训贫困地区教师,实施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倍增计划。

论坛期间,一百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围绕论坛主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分享了经验,增进了共识,促进了思考,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良策,向第三十三个教师节奉献了厚礼。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边疆治理现代化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