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探讨
——基于四川23个样本的分析
2017-11-10吕兵洋陈其兵
李 念,姜 涛,吕兵洋,张 成,陈其兵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温江 611130)
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探讨
——基于四川23个样本的分析
李 念,姜 涛,吕兵洋,张 成,陈其兵*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温江 611130)
【目的】探讨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方法】选取了本底资源、周边地理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等指标,以四川省23个国家湿地公园为样本,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对其特征、模式进行探讨。【结果】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可归为5类:生态旅游保护型、科普宣传利用型、文化结合型、休闲体验型、恢复利用型。【结论】大多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郊,与村镇关系紧密。
国家湿地公园;分类;发展模式
湿地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为全面保护湿地,2004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湿地公园的概念,指出湿地公园是中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湿地保护的形式[1]。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2],近10年来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我国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已达705处,其中有52处为正式授予。湿地资源在数量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湿地公园在规划上趋于同质化的问题严重,文化缺位的问题突出,大多数湿地公园均以休闲旅游作为定位,缺乏对景观文化属性的思考,导致大量风格雷同的景观[3]。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作为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是“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四川省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未来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四川省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湿地类型和数量均位于我国各省前列。截至2016年8月,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数量6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4处。本文以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根据湿地公园的本底资源,周边地理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情况,对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分类,并探讨相应的发展建设模式,以期对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范围
四川省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及地貌类型复杂多变,土壤类型及结构丰富多样,气候条件及水文状况千差万别[4]。四川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在上述复杂的地理格局及多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孕育了众多的湿地类型。根据《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全省共有4个湿地类,占全国湿地总数的80%。目前,四川省湿地的保护形式主要有3种类型:国际/国家/省级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四川省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选取了资料较为齐全的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23个,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调查的国家湿地公园Table 1 Name list of t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Sichuan province
1.2 指标选择
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涉及了3方:开发方、使用方以及受力对象,其中受力对象是整个活动的基础。因此,首先应考虑受力对象,即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条件上提出完善、优化或是弥补的策略,作为湿地保护与利用运行的途径。作为开发方来说,需要承担主要的施力任务。因此,开发方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能力是整个活动运行的保证。使用方是整个活动的支持者。因此,充分考虑使用方的需求才能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运行。
陈颖[5]在对哈尔滨湿地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设计研究中从湿地生态系统条件(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湿地率,物种多样性、水资源丰富度、生态系统健康度)、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景观资源规模、景观美景度、景观资源价值、文化资源的丰富度、文化资源价值)、旅游利用条件(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区域政策措施、知名度、适游区)3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王胜永[6]以城市湿地公园实例为对象从自然系统规模,景观生境多样,水源土壤条件,污染治理回用,目标策略措施,建构筑物设施,民风文化等特征进行了分类。但新球[7]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一书中罗列了湿地公园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指标评分标准,主要评价项目有:土地权属、生态用水权、公园面积、旅游适宜期、区位条件、外部交通(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孙建华[8]从生态资源特点、资源环境、开发条件等三方点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和归类。以上的指标选择和分类方法都可以中国现代地理学家、生态旅游学家及农业旅游学家卢云亭先生[9]旅游资源提出的“三三六”的评价方法概括,即三大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条件: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旅游景区(点)旅游容量条件、投资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B.B.Manuel和L.Fred[10]在其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中表示,土地利用模式、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气候条件、植被覆盖、水文状况、野生动植物、历史和社会文化资源、传统生活方式、周期性或特殊吸引物、自然阻力、消极因素等都应在规划前进行调查。
综合上述分析以及前人的研究,参考其他如森林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和发展模式,并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全面性、可获取性等原则,考虑了由湿地、湿地公园到全域的层次,初步选取了本底资源、周边地理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3种指标类型,见表2。在三大类型下选取具体指标,本底资源主要是描述湿地公园的情况,包括了动植物数量、湿地面积及湿地公园面积、气候条件、平均海拔高度等具体指标;周边地理环境主要是反映湿地公园与该地区的关系,主要包括:知名度、周边用地状况、交通状况等指标。其中,知名度由县级行政区的年旅游人数进行测量;湿地公园周边用地情况通过县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以及城镇率来反映。交通状况根据李鹏等[11]的研究,将其划分的可接近时间分段(见图1)转化为相应的可达性等级,以此进行衡量,相应转化等级如表3所示。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所在县级行政区人口状况、县级行政区GDP等具体指标。因此,最终确定3类,13个指标(见表2)。
图1 四川湿地公园的县域单元空间可接近时间分布图[8]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counties unit spatial accessibility time of wetland parks of Sichuan province
1.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5年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或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前人对四川省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可接近性的研究结果。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将13个指标的原始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结果另存备用,见表4。
表2 聚类指标一览表Table 2 Main index of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s
1.4 聚类方法
应用软件SPSS 20.0,利用标准化后数据,以欧式距离平方作为距离测度方法,以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进行聚类(Q型聚类),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3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聚类结果
经分析计算,聚类图谱见图2。从距离3处画线,可将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分为5组,各组空间分布情况见图3,每组湿地公园各指标特征如表4所示。
第一组:红原嘎曲国家湿地公园、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阿坝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白玉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乐山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广元昭化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雷波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合9个。第二组: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合2个。
第三组:犍为桫椤湖国家湿地公园、蓬安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纳西凤凰湖国家湿地公园、营山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西充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合5个。
第四组:阆中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广安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广元南河国家湿地公园,合3个。
第五组: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隆昌古宇湖国家湿地公园、南部升钟湖国家湿地公园、遂宁观音湖国家湿地公园,合4个。
表3 可达性等级转换表Table 3 Conversion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time to accessibility classification
图2 聚类分析图谱Figure 2 Clustering analysis of the 23 national wetland parks in Sichuan province
2.2 类型特征与发展模式探讨
2.2.1 生态旅游保护型
由表4可看出,第一组国家湿地公园,平均海拔最高,年平均气温以及年降雨量最低,可达性差,人口少,经济条件最差。可能是由于海拔高度、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可达性的原因,该区域的年旅游人数也最少。但该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最大,动植物资源丰富。海拔高、降雨少的这些湿地公园大部分都处于大江大河的源头区或上游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人烟稀少、可达性差,说明该组的国家湿地公园保存了大量原始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原始,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条件落后是该组湿地公园的主要特征。同时,该组国家湿地公园大多位于甘孜、阿坝等地区,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联动草原,结合藏族文化的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教育,带动湿地公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生态的保护,研究湿地开发阈值以及湿地承载力,对该组地区生态进行严格监测,实时反馈,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图3 各类湿地公园分布图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s
表4 不同类型国家湿地公园各评价指标平均值Table 4 Average value of evaluation indexes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s
2.3.2 科普宣传利用型
第二组国家湿地公园都位于城市,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率最高,所在地区经济条件也是最好的。县级行政区平均GDP为第一组国家湿地公园的25倍。旅游人数也最多,交通可达性好。城市中的用地紧张,湿地公园周边的土地利用强度比处在郊区的湿地公园大。人群密集,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大,经济条件优越是该组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特征。因此,该组湿地公园应充分利用人群密集、到访量大的特点,注重对民众的教育作用。同时,城市湿地公园是自然与人工系统紧密结合的载体,是人类探索自然、研究自然对于城市作用的理想对象,应充分发挥其科研作用。此外,处于城市中的湿地自然而然地成为绿色基础设施,供当地居民休闲的同时,调节城市雨水径流以及城市小气候。因此,在规划时可将此作为理念指导,完善湿地此方面的功能。
2.3.3 湿地文化结合型
第三组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较差,旅游人数较少,所在县级行政区人口数也较少。但湿地资源及动植物资源都比较丰富,平均湿地率达67.82%,仅次于第二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72.02%)。气候宜人,雨量丰沛,城镇化率低,人口密度小,说明该区域保持了一定的原始乡村性。但也由于经济条件以及乡村性的原因,该组湿地公园受开垦占用的概率较大。经济欠发达、乡村性突出是该组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特征。因此,将该组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模式归为文化结合型。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与周边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湿地文化,开展绿色养殖等特色生态旅游,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2.3.4 休闲体验型
第四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一般,但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较广,动植物资源良好,气候适宜,雨量丰沛,可达性好,年旅游人数在五组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区中排第二,经济状况一般。气候适宜、公园面积较大是该组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特点。因此,应充分利用广大的湿地公园面积以及湿地公园的良好生态条件,以及所在区域的知名度,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生态旅游多元化的需求,营造多元化的生态体验或景观康养项目。利用生态旅游,湿地发展反哺当地的经济,同时,使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在认识和体验中增强保护意识。综上,休闲体验作为该组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发展方向。
2.3.5 恢复利用型
第五组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区可达性好,湿地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及经济条件都仅次于第二组所在地区。经济条件虽不及第二组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区,但在五组中排位第二。年旅游人数一般,约684.59万人次。从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可以推测,该地区的国家湿地公园受到的人工干扰程度较大,但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说明该地区的生态条件良好。因此,人工干扰大,湿地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条件良好是该组湿地公园的主要特点。将该组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模式定为恢复利用型。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受到干扰的湿地恢复提供支撑,利用科研成果,引进科学技术引领湿地生境恢复的发展,为日后的湿地生态恢复提供方法和借鉴。
2.4 分类营建及规划要点
本文根据各发展类型的特征以及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导则和建设要求提出了规划要点,见表5。
表5 各类型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要点总结Table 5 Main point for the planning of different national wetland park groups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并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全面性、可获取性等原则,考虑了由湿地、湿地公园到全域的层次,选取了本底资源、周边地理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3类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湿地面积、交通条件、城镇化率等13个二级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3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聚类,分析了各类国家湿地公园的特征,探讨了每一类湿地公园的发展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模式可分为5类,分别为生态旅游保护型、科普宣传利用型、湿地文化结合型、休闲体验型以及恢复利用型。5类国家湿地公园在规划上应有所侧重,生态保护型应以生态观光为主,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和游客的活动。科普宣传利用型应注意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宣传教育机会的营造。湿地文化结合型应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注重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将当地居民的活动纳入湿地公园的规划,巧妙合理的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休闲体验型要注重游憩机会的多样化,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湿地景观的康养功能。恢复利用型应更加注重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恢复计划。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总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态势,东边湿地公园同质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更为迫切。大多数国家湿地公园多位于县域乡镇地区,在进行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时应更注意社区共建,创新运营管理机制,让湿地公园的发展带动社区的发展,以社区的发展促进湿地资源的保护,形成社区发展和湿地保护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国家湿地公园这一保护和利用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本研究一些数据难以获得,导致指标的选择受到一定的局限。从本底资源来看,对湿地土壤条件、湿地水质等还需要更加全面的分析;以周边地理环境条件来看,对于周边用地状况仅从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等进行测度,下一步还可从。进行研究。本研究虽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分类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但在具体规划时,还应该结合相关研究报告进行具体分析。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Z].2004.
[2]袁松亭.国家湿地公园的概念辨析及发展现状[J].北京园林,2014(2):17-20.
[3]杨洁,李鹏宇,谢光园.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现状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5(9):129-133.
[4]国家林业局.四川卷-中国湿地资源[M].中国林业出版社,015:7-10.
[5]陈颖.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及其生态旅游设计研究:以哈尔滨滨江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王胜永.城市湿地公园分类与营建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7]但新球.湿地公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53-59.
[8]孙建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45-48.
[9]卢云亭.旅游研究与策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90-197.
[10]FRED L,MANUEL B B.Tourism and Recreation Han-dbook of Pl-anning and Design[M].Architectural Press,1998:179-185.
[11]李鹏,李宇奇,闫丽丽,等.四川省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可接近性分析[J].湿地科学,2016(2):242-247.
[12]吴后建,但新球,舒勇,等.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现状、挑战和对策[J].湿地科学,2015,13(3):306-314.
[13]崔心红,钱又字.湿地公园[J].中国园林,2004(4):60-61.
[14]陈钰.生态旅游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体验型活动研究: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79-82.
[15]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16]PAUL KEDDY.Wetland Ecology-Principles and Conserv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7]骆林川.新、马、日、港湿地公园考察收获与启示[J].湿地科学,2004,2(2):238-241.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Mode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Based on 23 Samples in Sichuan Province
LI Nian,JIANG Tao,LÜ Bing-yang,ZHANG Cheng,CHEN Qi-b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planning strategy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s.【Method】Three sorts of indicators was selected in this study,such as local resources conditions,surroundi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Cluster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23 wetland parks in Sichuan.【Results】The development mode of 23 national wetland parks parks in Sichuan was classified into 5 groups was,including protection-oriented tourism mode,utilization-oriented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mode,cultural integration mode,leisure and experiencing mode,and utilization and restoration mode.【Conclusion】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ost of the national wetland parks are located at suburbs,and are close to villages and towns.
national wetland park;classification;development mode
TU985.13
A
1000-2650(2017)03-0401-07
10.16036/j.issn.1000-2650.2017.03.018
2017-06-26
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16GH0023)
李念,博士生。*责任作者:陈其兵,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造景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观赏竹应用研究,Email:cqb@sicau.edu.cn
(本文审稿:鲜骏仁;责任编辑:巩艳红;英文编辑:徐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