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语境下的淮安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2017-11-09金梦凡黄周珑于文龙

设计 2017年17期
关键词:保护发展

金梦凡 黄周珑 于文龙

摘要:本文以淮安河下古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考察、资料分析与访谈等手段,总结了淮安地区人居环境形成的内在原因和外在特征,揭示大运河文化在建筑与环境艺术领域的发展规律。明确在利用中形成大运河文化完整、真实和可持续的保护思路,继而为确立淮安地域文化特色提供着力点,并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 人居形态 发展 保护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156-02

前言

将大运河文化作为宏观背景,大运河淮安段特别是河下古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与大运河有关的人居环境形态为研究目标,重点研究大运河淮安段人居环境在运河文化影响下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和内在构因,拓展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维度,为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设计语言提供可参考语料。同时明确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及方法,展望河下地区未来并提出改造建议。

一、淮安河下古镇历史街区概况与发展脉络

淮安作为中国古代运河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市,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而位于西北隅的“河下古镇”更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河下地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明清两代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河下也曾经作为淮北盐集散地,因为有大量盐商在此业盐,河下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明清两代繁华兴盛,以至于清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巡视河。

运河之水在古代激发了运河古镇的繁华,无奈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今日“里运河”的交通价值已经无法与高速公路、铁路等同日而语,因此运河古镇已经不似往日般繁华,独门技艺失传,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只剩留守老人儿童。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缮古宅和特色街区规划等,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二、大运河文化语境下传统人居环境与人文景观

(一)地域文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因为受到地域自然与人文条件的限制,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里弄和广州的街坊风雨廊等。这些传统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呈现了不同时期和文化活动的多层次性,甚至植物、河流、地形和其他“非创造”的景观元素,对生活在周围的社会大众来说,都具有社会和精神的意义。如果说风貌价值构成了其外貌形态,地域文化价值就是流淌于其中的血脉。

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传统建筑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及传统的儒家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运河文化对其沿岸的人居环境影响更可谓是深入骨髓,淮安的传统建筑依赖科学合理的平面布局,无论是错落有致的屋檐和屋脊处的装饰,还是青墙黛瓦的色彩构成都旨在营造一種宁静平和的氛围。

(二)以淮安河下古镇为例的大运河文化语境下淮安传统建筑特点

因为淮安雨热同期、南向更宜居的特点,合院式的住宅多将主屋置于南向,东西向的房间作为储物等用途;独栋板式住宅多为多排几进式,建筑整体为东南朝向;大户人家院落多为几进多轴式的平面布局,大多数的房屋都朝向为南。

河下传统建筑的屋顶多为两坡,一般从檐口至屋脊为一个提栈高度,屋顶会出现分层(如图1)。

建筑的外立面多使用青石砖,厚度有别于现代建筑常用的240mm,厚度在400mm左右,较高级的建筑则会出现600mm的尺寸。

出檐深度小于江南地区,在800mm左右亿满足避雨遮阳的功能要求。

楼板大多使用木料制作而成,室内铺装一般使用方砖,并且拼缝处不抹灰以供房屋在没有空调的年代能够散热透气,室外庭院则多使用青石砖和碎砖进行铺装。

主体结构使用的木材,屋顶使用的瓦片和墙体使用的青石砖均取材于当地,这种因地制宜、减少耗能的可持续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是科学合理的。

(三)大运河文化语境下淮安传统建筑装饰

淮安传统建筑装饰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工艺美术的影响,受到中国传统儒家、道家、禅宗思想的启发,以大运河文化和盐商经济为基础,发展出了风雅精致的独特地域属性。

人们在屋顶、屋脊处装饰以传说中的神兽形象,如龙、凤、华盖、鸱吻等来象征吉祥如意、镇凶辟邪和防止火灾(如图2)。书香门第多会使用鲤鱼跳龙门等象征积极进取文化氛围的纹饰;文人雅士会多使用梅、兰、松、荷等元素表达高尚的情操(如图3);普通人家也会使用石榴、元宝等元素表现对多子和财富的追求。

三、历史街区保护的问题现状及重要性

首先,人们习惯用“贴标签”的方法来判定历史建筑价值,人们常常主观地认为名人故居如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历史重大建筑如淮安漕运总督府等应该被重视,从而缺失了对普通民居和年代较近的历史建筑的关注。历史街区有着最真实最丰富的历史遗存,它携带着历史最丰满真实的记忆,尽管大多数民居矮小朴素,远没有达到文物保护的级别,但却能完整地反映大运河文化语境下的传统风貌,是河下地区乃至整个淮安成长的见证。

其次,国内很多历史街区的保护都是使用完全保护的方法如周庄、大理古城等,人们对老化的建筑进行修缮整改,基本保留了街巷的原始面貌,但原住民流失,大多数民居建筑都完全成为了商铺。但是,就居住历史街区而言,整体保护意味着保护对象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应包括对其人文氛围和社会结构的保护。想要历史街区进行积极的保护,意味着这些建筑、人文景观应该处于“工作”状态,而不是几乎成为标本一样的“休眠”状态,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保持或提升此历史街区的“活力”,就是要把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单是对建筑物本身的保护,也包括建筑的基础设施改善、土地利用调整等。比如佛罗伦萨的老城区为了保证文化的延续性而走了多功能多元化的道路,有居住、商业、办公、旅游、文化、教育等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须的城市功能。另外,也没有为了保证纯粹的传统风貌不作任何公共设施的改善,而是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种种需求如汽车和空调。这样,佛罗伦萨就不是一个欧洲中世纪的标本,而是一段永远正在进行的历史。endprint

再者,人们常常忽略“民居”二字中“民”的概念。传统民居建筑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是祖先日积月累创造出来的、富有个性的土地利用模式,拥有着独特的地方感。它以最简单朴素的形态反映了区域原住民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形态,是区域人文发展的活化石。历史街区的社会性是居住的居民群体和他们形成的社会结构形态,而它的生命活力則体现在居民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影响。有很多历史街区的更新模式虽然保留了建筑,却出现整个街区“绅士化”现象,原住民们迅速改善住宅条件离开祖祖辈辈传承的老宅导致传统文化、传统社区结构和网络被迅速破坏。河下古镇的部分街区就属于这种消极状态,部分不重要街区得不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居住环境破败,有能力者搬出,留下者多为老龄化居民,租住者多为外来低收入群体,社会阶层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传统民居的物质形态,也应该关注居民的生活形态与人文景观。

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缮古宅和特色街区规划等。具体如湖嘴大街和花巷有手工艺店铺、特产店铺和大量民居建筑,建筑立面已重新清洁、洗刷,红砖墙和水泥墙被粉刷为灰色墙面,使用白粉勾缝。石工头街分布了一些老字号小吃店铺,商铺门面统一使用木门或花木隔扇,沿街立面风格统一有很强的装饰性,室内空间整洁有序。

四、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及方法

(一)整体与动态保护原则

1990年,美国通过《查尔斯顿原则》,明确提出从整体性角度出发的保护原则。动态的历史街区保护应看作是众多作者的智慧结晶,他们开始创造于远古,同时这个创作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真正的历史保护,不是强调周恩来或是吴承恩故居这种著名文化景点,也不是一定要追溯到明或清等具体的历史时间点,最重要的是要珍借空间中绵长而丰富的历史遗韵,并切实保护好旧城居民有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

(二)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真实性原则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还认识到,在某些类型的历史街区中,例如对文化景观、整体特色和传统的保护中,诸如图案、形式和精神价值等因素,可能比物理特征更为重要,首先要确定环境保护的优先顺序。

所谓保护历史街区的真实面貌并不是要进行一成不变的维修,也不是严格限制现代化元素出现在历史街区中,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既关注建筑物本身的保护,也关注居民生活的客观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街区永葆活力,虽然上海的石库门里弄被嘲讽为表皮式的“美式玩笑”,但其通过内部空间的改造使得历史街区获得新生也算是寓保护于开发之中。

(三)小规模渐进与公众参与原则

一些历史街区碰到了激进模式的整改,大拆大建,对外宣称华丽转身实则是老街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这会导致原住民彻底流失,建筑景观全国千篇一律,旧城文化也就是大运河文化无迹可寻。

河下古镇地区应该采用小规模渐进与公众参与原则,并不是拆旧建新的改造模式,而是通过简单的粉刷、简易别致的装修,改变房屋内部格局,临街的一层空间可以考虑拓展为新的小型铺面与经营场地,不临街的区域还是可以保持原有形态。

历史街区的原住民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公众参与改造才能了解并满足居民生活的客观要求。若能增加经营场地,则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实在在地提高原住民的收益,也给很多来老街的经营者带来诸多实惠和机会。而这反过来又激发了他们主动保护街区、为街区寻求特色的动力。

改善物质空间环境、规划整饬街区风貌、提振经济固然重要,然而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提倡空间的公平正义、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则是更为迫切的生态问题。应该寻求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模式,推动其各方面合力发展,才更有利于维持构建体系内复杂的平衡关系,逐步满足街区更新活化的内在需求。

在河下古镇部分改造过程中,可以尝试在街巷的交汇处开辟小型的公共空间,收放自如以增强街巷空间的节奏感,同时为原住民提供广场舞或其他文娱活动的场地。可以使用一些独特的小品或绿地空间与传统建筑元素相呼应以保持古街的既有特色。同时业建议适当地降低居住密度,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户外活动场所以满足居民的客观需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