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布尔雅那的互惠型城乡基建网络

2017-11-09张鹏

前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

[摘要]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小国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城建规模及人口虽仅与北京市下辖小型区县相当,但因其创新型城乡基建网络——环城绿道及其配套生态工程,组建了别具一格的互惠型城市与农村基建网络。在贯通城乡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卢布尔雅那重点突出其历史文化、旅游度假、节庆娱乐等现代文化产业,形成鲜明特色,并获得“欧洲绿都”“世界图书之都”等城市荣誉。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城乡基建网络; 城乡关系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10-0094-04

卢布尔雅那是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斯洛文尼亚的首都,是该国政治、文化中心。该市总面积为27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63.8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其中大学生约10%。与北京比较,卢布尔雅那总面积相当于丰台区,人口相当于延庆区。因人均出版和阅读量高,2011年卢布尔雅那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图书之都”称号。2016年,卢布尔雅那因其环城绿道及配套生态工程,与奥斯陆等四家欧洲名城一道获得“欧洲绿都”冠名,这也是欧洲范围内的城市环境最高荣誉。

“欧洲绿都”的城乡关系理念

卢布尔雅那自12世纪由“艾摩纳”更现名后,有千年左右的正式城建史。城市地处山间盆地地带,萨瓦河穿城而过。对于斯洛文尼亚而言,卢布尔雅那的首都地位是全方位的,这里是该国最大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行政中心,人口占全国的14%左右。尽管如此,这仍是一座实现了“首都市民与乡村生活零距离”的城市,亲自参加园艺事业是不少普通市民生活的常态。这得益于卢布尔雅那建城以来的传统城乡关系理念。

将集市设在市中心,是卢布尔雅那和许多欧洲城市的传统。卢布尔雅那市中心广场对面就是全市最大的农贸市场,周边的农民每天运来新鲜蔬菜保证市民所需。在卢布尔雅那,市民和农民也很难截然区分,因为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城外有自己的度假小屋,园艺几乎是每个卢布尔雅那市民的必修课,这与不少欧洲国家首都居民的生活形成了差别。

在城市建制上,卢布尔雅那市政当局也积极鼓励市民的这种生活方式。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市是卢布尔雅那城市区域的26个组成部分之一,该区域面积为2555平方公里(略大于密云区),集中了25%的斯洛文尼亚全国人口。卢布尔雅那市鼓励市民在这一区域内投资兴业、旅游、移居,并积极加强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片区域由卢布尔雅那市引领,通过卢布尔雅那区域发展署进行城乡一体化配套。在斯洛文尼亚的全国经济统计序列中,这是一个单独的经济区域。可以说,这是斯洛文尼亚版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尽管在规模上不可与中国同日而语,但仍可以在局部经验上为我所用。特别是卢布尔雅那在其城乡结合部设计“绿道”环线的理念和对环城“绿道”长达数十年的不断打造,将其城乡基础设施巧妙地联系起来。卢布尔雅那的城乡关系理念和实践,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的小型郊县建成区域的未来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互惠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卢布尔雅那环城“绿道”被评价为“以高度的连续性、简洁的设计、低建设和维护成本,以及集历史纪念、旅游休闲、生态调节多功能为一体等诸多特点,称为绿道建设项目的典范”。从20世纪50~80年代规划建成至今,这条首都绿道与环卢布尔雅那的交通主干道一起,形成了卢布尔雅那目前的同心“双环线”。在布局上,“绿道”环线距离公路环线保持1~3km距离,并有部分结合点。“绿道”环线总长约33km,“绿道”环线主体由宽4m左右渗水功能较强的砂砾路面铺就而成,主要为步行、跑步和骑行者提供环城活动空间。这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完整地环绕城市建成区的“绿道”。“绿道”环线两侧的绿化也堪称精心,道路两侧各控制宽8m左右的绿色区域,并在每侧配有单排行道树。沿途区域内共种植49种7400棵树木,由志愿者使用35万个工作小时建成。

“绿道”环线的城乡互惠机制体现在环线真正实现了不同城市功能区和农业功能区的结合。环线周边既有高密度的城市居住区、学校、商业设施、博物馆,也有墓地、动物园和森林公园、牧场和基本农田。

从“绿道”环线与城市功能结合的角度而言,“绿道”与卢布尔雅那放射型的七条城市主干道路及其城市建成区形成部分交叉。在“绿道”连接城市住宅区、大学等区段,“绿道两侧均采取种植高密度的行道树、布置大量座椅及青少年活动场地的方式,满足临近居民日常使用”。这就使部分“绿道”环线自然融入城市。从上世纪末开始,卢布尔雅那市议会、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绿道”环线与城市结合体部分的市政基础设施,将一部分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布置于此。例如投资卢布尔雅那建筑博物馆、修建友谊公园并鼓励市民在园内种植树木等。从整体上讲,“绿道”环线使卢布尔雅那市建成区与农业区域形成了自然过渡,提供了市民“绕城型休闲”的机会,并主導了整个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

从“绿道”环线与农业功能结合的角度而言,“绿道”联系起卢布尔雅那城乡结合部的农田、牧场、森林、河流。传统牧场景观在“绿道”环线的非城市区域就可以一览无余。卢布尔雅那市西部和东南部有两处山丘形成绿楔伸入城市内部,环城绿道穿越了这两处山丘,尊重了自然地形、自然植被与山丘的自然排水过程,并采用因地制宜构筑边坡的技术形成绿道沿线的防护坡。对于整个“绿道”环线而言,除此两处之外,“绿道”皆为坦途。对于城外的卢布尔雅那市郊农业工作者而言,“绿道”环线非但没有成为破坏农田和牧场的城市道路,反而使城市生活和市郊农业生活用自然的方式结合起来。因为“绿道”的存在,卢布尔雅那城乡居民的交流显得毫无障碍。“绿道”环线还是卢布尔雅那定期和自发城乡活动的公共空间。

回顾“绿道”环线这一互惠型城乡基础设施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1941年4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占领了卢布尔雅那市,因为广大斯洛文尼亚人民的反抗,法西斯军队决定切断卢布尔雅那与斯洛文尼亚腹地的联系。1942年2月,法西斯侵略军开始在城市边缘区域设置铁丝网,从而将卢布尔雅那市围困起来。1945年5月,卢布尔雅那解放,市民们就曾以绕行铁丝网的方式庆祝卢布尔雅那重获自由。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历史渊源和历史记忆,不断促使卢布尔雅那市政当局和市民共同努力,从抚平战争创伤,到变废为宝,再到将“绿道”环线建成了沟通城乡的功能型城市景观带。因此,卢布尔雅那“绿道”环线,不仅仅拥有连接卢布尔雅那城乡的高质量基础设施意义,还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绿道”环线与文化产业布局

城市绿道建设在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欧美城市中的景观轴线、林荫大道为特征,如柏林到波茨坦的“国王街”、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等;第二阶段,“绿道”以建设非机动车及行人使用的休闲型城市步道为主,目前在各国城市建设中都十分流行,在中国城市更是方兴未艾;第三阶段,即20世纪末期开始,城市绿道在原来的基础上向生态环境优化、人文遗产保护等多目标、多功能方向拓展。卢布尔雅那“绿道”环线建设,可谓正在向城市绿道建设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全面过渡。卢布尔雅那市议会已将“绿道”环线定义为“一个独特的、美化自然环境的历史遗迹与世界绿道杰作”,围绕“绿道”的卢布尔雅那文化产业布局也在次第展开。

从历史文化产业的角度而言,卢布尔雅那市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绿道”的历史文化功能问题。史载,在1957年斯洛文尼亚第一个历史文化节上,国家解放军战士协会卢布尔雅那分区委员会,第一个提出沿着原铁丝网路线修建休闲型步道来纪念卢布尔雅那在二战中的经历,并庆祝该市重获自由。1968年,“绿道”环线在保护大量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建成主体部分,1985年进一步完成整体道路建设。在细节上,“绿道”环线共选择了102处节点,每一处节点面积大约在20~50平方米之间,主要安放由斯洛文尼亚建筑设计师设计的102根纪念性八角形石柱,用以纪念解放军摧毁敌方堡垒、人民重获自由的时刻。这些节点配以座椅等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历史记忆和交流场所。特别是在历史教育意义方面,一代又一代的斯洛文尼亚青少年都能够通过“绿道”环线了解本民族解放斗争史,这是一种巨大的文化价值。

从旅游度假产业的角度而言,因“绿道”环线联结起城市城乡结合部众多景观,其本身也是一个环状的城市公园,成为游客来访卢布尔雅那的必到之地。具体而言,“绿道”环线穿越格洛维克丘、城堡山、洛兹尼克山、西森斯基丘以及梯沃里公园等大片林区,使城市居民很容易进入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地带,也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登山、宿营等户外用品产业链。“绿道”环线的另外一个部分,和卢布尔雅那马格勒、克赛泽居住区融为一体,对餐饮、零售等商业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目前,由于开发压力的存在,“绿道”环线的居住区部分已有一些住宅楼侵占“绿道”两侧绿色缓冲区域的现象。卢布尔雅那市政当局的做法,是尽量通过置换方式,引导该地区成为标准密度居住区,从而保证“绿道”环线旅游度假产业的健康、平衡发展。

从节庆娱乐产业的角度而言,“绿道”环线的特色是提供各种形式的休闲型健身、竞赛活动场地。卢布尔雅那冬季多雪,每年冬天,“绿道”环线的克塞泽段、马格勒段、BS3居住段、扎沃德段等,会向公众提供越野雪橇滑行路线,这也成为卢布尔雅那市冬季户外运动的最大亮点。到春夏之交,每年的5月9日,也就是卢布尔雅那解放纪念日,卢布尔雅那市民会组织起来,沿着“绿道”环线进行竞走比赛,2017年的比赛是第61届。绿道沿线的一些湖泊区、山区也会定期举行节庆活动,如八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船只设计者的克赛泽湖交流会和船只造型比赛,冬季克赛泽湖还是天然的溜冰场等等,这一切都得益于“绿道”环线的有机联结城乡的设计理念和功能性布局。

“绿道”环线的自治化管理也值得一提,该环线目前由卢布尔雅那市民团体“塞瓦尔”负责日常维护,并接受卢布尔雅那市议会的资助。具体的管理标准如禁止机动车、骑马等,这些约束条件主要都是考虑到“绿道”环线主体使用者——步行居民的安全。近年来,卢布尔雅那市还提出将“绿道”环线建设为环卢布尔雅那纪念公园的设想,并购买了相关用地。

卢布尔雅那经验的启示

因为“绿道”环线的存在,卢布尔雅那在某种程度上轻松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对于中国当下的城乡建设而言,如何促成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如何保护既有历史遗迹、如何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同时促成城乡各产业健康发展,都是城市市政部门和市民需要不断研究、思考的问题。卢布尔雅那经验,可以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中小型城乡区域一体化建设,乃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带建设等提供借鉴意义:

第一,预留互惠型城乡“绿道”空间。目前,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内部的步道建设已不鲜见,但这些步道往往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呈零散分布型,特别是绝大多数处于为部分市民服务的状态。城市步道建设的下一个阶段,应当积极考虑“绿道”的规模效应和城乡结合,一是让更多城市居民能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接触到“绿道”,使用“绿道”调节生活节奏;二是能够让城乡之间通过“綠道”形成有益互动,增加城乡间的绿色互动渠道,更好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者,能够成规模、成体系预留城乡“绿道”空间,不仅将“绿道”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手段,同时认可“绿道”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第二,城乡基建网络的多元化功能设计。中国的城市基建,较为集中在道路联通方面,以此为基础,城市能够保证较快发展速度、现代化新城往往能够迅速崛起,这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势。但是,城市建设的这种较为单一的“开发区模式”,往往以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便利化程度为代价。城市开发的“开发区模式”并非中国城市开发的唯一选项,对于有历史文化、旅游度假资源的城乡而言,城乡基建网络可以实现多元化,体现不同的功能。目前,北京全市共有182个小城镇,占全市总面积的77%左右,其中31个已纳入中心城范围,43个纳入新城规划范围,其余108个相对独立发展的小城镇中,市政府已确定了42个重点小城镇进行特色化打造。条件较为成熟的镇区,也可以借鉴卢布尔雅那城乡基建网络的多元化功能设计经验,建设互惠型城乡基建网络。

第三,注重城乡基建网络建设的最优成本。卢布尔雅那市的经验体现出追求最优成本的理念,例如“绿道”环线动议是对废弃工程的改造,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志愿者力量和项目建成后委托社会组织维护等。对于城乡基建网络建设的设计而言,应鼓励将最优成本作为主要评估指标,鼓励使用乡土元素和乡土材料、设计简洁化。基建网络作为城乡中的开放空间,还应鼓励居民自发性的活动,以及组织定期活动提高使用效率。

当然,因国情、市情、民情不同,卢布尔雅那的城乡基建网络经验,一定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国城市的社会治理方式、人口规模、人地关系紧张状态和经济发展压力,也是绝大多数卢布尔雅那市民和市政管理者难以想象的。然而,卢布尔雅那通过建设成本较低的“绿道”环线,盘活了当地的城乡关系,形成互惠型城乡基建网络,对中国城镇化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韩西丽. 实用景观——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J]. 城市规划, 2008(8).

[2]孔寒冰. 卢布尔雅那,看不到对铁托时期的认同[J]. 世界知识, 2011(22).

(作者简介:张鹏,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 高 斌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启示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