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寒秋》的民俗魅力

2017-11-09吴坚

艺海 2017年8期
关键词:寒秋民俗传统文化

吴坚

[摘要]在我国,影视艺术历来与民俗结有不解之缘,电视剧《寒秋》即给观众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北部湾地域客家人风情民俗画卷,散发着迷人的民俗魅力。《寒秋》中的民俗展示了别样的“一方水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一方人”,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剧中呈现的民俗所具有的现实功能包括: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引领旅游与地方文化的深度结合。

[关键词]《寒秋》 民俗 传统文化

钟敬文认为:“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主要靠口头或行为代代相承,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民俗元素是最具民族和地域辨识度的元素。影视艺术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户,让人们通过声音、画面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民俗习惯。

在我国,影视艺术历来与民俗结有不解之缘,到1980年代以后,民俗几乎可以成为影视的关键词之一,第五代导演就凭借“动人的东方奇观”让中国电影走进世界观众的视野。电视剧具有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因而在更充分、更形象呈现民俗风情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近十年的优秀民俗电视剧数不胜数,剧中一幅幅民俗画卷令观众目不暇接。

改编自作家龚桂华同名小说,马鲁剑执导的24集电视连续剧《寒秋》,尽管并未产生轰动效应,但却让喜爱的观众回味无穷。从拍摄期间起,该剧在拍摄地即引起广泛关注,关注焦点之一就是剧中的民俗呈现。在全球化日趋加剧的今天,民俗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冲击,《寒秋》却难能可贵地给观众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北部湾地域客家人风情民俗画卷,这部剧的出彩之处就是把时代风云、爱恨情仇与民俗风情完美地融合起来,被誉为“南国风情的《大宅门》”,散发着迷人的民俗魅力。

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

民俗是最接地气的生活,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俗生活是电视剧创作的沃土,而电视剧又是最具民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因而电视剧是民俗生活生动、直观展示的最好方式。民俗让电视剧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本土观众会因熟悉而倍感亲切,而非本土观众则会被异域风情牢牢吸引。

《寒秋》的拍摄外景地主要在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的灵山大芦村、三海岩,还有浦北的大朗书院以及桂林山水等。在《寒秋》中民俗不再是陪衬和点缀,不再是博人眼球的手段,民俗已完全融进剧中。剧中的主题呈现、环境、场面、道具、对话、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无不体现民俗的元素,在情节的推进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自然而然地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

大芦村的明清古宅以及村里的古树、古楹联为全剧民俗画卷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第1集一开头,就把观众带进宛如一幅水墨写意画似的南方小山村——高尚坪,画外音娓娓道来的是高尚坪的风俗民情及故事的缘由,随着画外音的讲述,镜头的组接非常流畅、画面非常优美,每一个镜头画面都散发出浓浓的民俗气息:村边是烟雾缭绕下清新的水田、古色古香的牌坊、遗世独立的碉楼;村子是具有岭南风格的明清古建筑镬耳楼群,还有透出村子年代感的古树;缓缓走进村的是头戴斗笠、身穿农家斜襟唐装衣裤的插秧女,古树下是高尚坪一群手拿红伞欢欣雀跃、翘首以盼的小伙子,一幅世外桃源似的民俗情景对观众极具带入感。另外,剧中的围屋、四水归堂的院落、柱子上的楹联以及在剧中反复出现的祠堂等,都呈现了别具风格的民俗环境。

客家民系是我国汉族独特的一个移民族群,他们的先祖从中原经过历史上多次大的迁徙,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所到之处落地生根,凭借的就是他们独有的毅力、智慧、勤劳以及耕读传家、重宗族、重祖先崇拜的民风民俗,这一民风民俗在剧中不仅通过每家每户的装饰、楹联等传达出来,从人物的对话也可见一斑。第7集村长儿子黄元尚因私定终身而被家法处置,黄村长在族人面前大声重申黄氏家族的迁徙历史,以及老祖宗教化子孙的规矩,然后叫儿子黄元尚背诵家规。历史上,客家人因为是举家迁徙、背井离乡,为了更好地在异地生存,家族聚居是他们最大的居住特征。广西钦州、灵山等地都有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人对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文化传承几乎达到了极致,所以无论他们迁徙到什么地方,都會背负着祖宗的灵牌,落地生根后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按祖籍的建制兴建祠堂。客家人的宗祠是他们供奉本族列祖列宗的地方,也是族人祭祀、聚会、议事的地方,族人得到嘉奖、激励、教育或受到惩罚等族中之事,都会发生在宗族祠堂,所以,黄元尚违反家规受惩罚就是在家族祠堂进行。第4集黄村长吩咐家人:“带他们哥仨到祠堂去,看看祖宗留下的家法和祖训”。客家人秉承耕读传家,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准则。在剧中,黄村长对后辈谆谆教导:“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秦家的丑鬼告诫秦土华:“以后干什么都要讲礼貌、懂规矩”,秦父也对儿子说:“你该好好念书”,这些对话透出的不仅是人物的性格,还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归根到底,呈现的是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秉承。

《寒秋》中也不乏直接的民俗呈现,比如全剧就是以“互助插秧”这一独特的民俗拉开故事帷幕的;还有剧中迎亲时的水牛送亲和八音演奏、添丁吃红鸡蛋、上梁大吉的仪式、放河灯、招魂以及看得观众惊心动魄的上刀山、下油锅,导演用一种近乎写实的镜头语言,将一桩桩民俗事象通过光影的变化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观众,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大大增强了电视的观赏性。

《寒秋》中的道具、背景、细节等,也无不释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堂屋、祠堂、楹联、匾额、屏风、铜鼓型坭兴陶器、坭兴陶鼎上“蛙状人形”的图案、斗笠、服饰、烟墩大鼓,还有象征着开枝散叶、爱情、团结的定情之物——红伞,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传递出令人无法抵御的民俗魅力。

《寒秋》民俗的艺术功能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风土人情必然熏陶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群。《寒秋》民俗的艺术功能就在于,通过民俗的呈现,给观众描绘出别样的“一方水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一方人”。endprint

(一)描绘别样的“一方水土”

在我国,汉族客家民系发祥于中原,是历史上多次迁徙移民的产物。与赣、闽、粤等地的客家移民居住环境不同,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客家先民最早是进入地多、山少的南流江平原,所以,尽管客家先民历尽迁徙之苦,但落地生根之后,他們却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寒秋》通过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展示的就是这“一方水土”,也就是全剧开头画外音的介绍:高尚坪“宁静、安逸”“人少田多”,“是年轻未嫁女子”寻梦的地方。这一方水土能富饶,实在是客家人的民风所致,他们克勤克俭,恪守祖上留下的规矩。黄村长对着全族人讲家族史、讲老祖宗的规矩,其实代表的就是这一方水土各族、各家的族规、家规。由于祖上来自中原地区,代代相承崇宗敬祖的观念,所以,客家人来到北部湾地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艺,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他们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之风在《寒秋》中都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和表现。

农耕时代,移民族群要在他乡落地生根就必须抱团生存,《寒秋》反映了这一方水土的家族观念。剧中主要有黄、秦、令三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家族的祠堂,祠堂是家族祭祖和处理族中大小事务的地方,也是教育子孙后代的场所,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所以剧中故事情节几乎都是以家族矛盾冲突展开。令家相对较弱,所以令家与黄家联盟,这也是客家人生存之道的真实再现。

(二)塑造与众不同的“一方人”

“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是密不可分的,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曾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这一命题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田多人少,所以客家妇女与男人一样需要下地干活。郭沫若诗日“健妇把犁同铁汉”,诗中的“健妇”指的就是客家妇女。《寒秋》中的秋红尽管是外来的插秧女,但同样具有典型的客家女性格,勤劳、不认命、不服输、敢作敢为。剧中的秦玉梅、月月等也都是典型的客家女。

农耕时代的民风使得这一方人性格既有淳朴的一面,但也狭隘、自私。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客家人形象:一身正气的黄村长也有打“小算盘”的时候;秦世林不择手段谋取令家的良田,但为一致抗敌而与黄、令两家冰释前嫌;秦土荣仗着家人的宠爱俨然一个小无赖,但最后却死得令人敬佩。为了家族利益,村里三大家族明争暗斗,但恪守儒家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使得这“一方人”的骨子里透出的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血性,国难当头时,三大家族包括已经“占山为王”的丑鬼,都能抛开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联手抗日。小辈中黄元尚、黄元武、秦土华、秦玉梅都纷纷加抗日队伍,连原来吊儿郎当的秦土荣,最后也是跳下山崖与鬼子同归于尽,死得非常壮烈。所有这些都是这“一方水土”养出的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一方人”。在这里,民俗就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土壤,是人的根和源。

(三)民俗是“有意味的形式”

《寒秋》呈现的不仅仅是民俗本身,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寒秋》中的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形式”存在,能传达更深层的“意味”。

房子的风格、家具的摆设、堂屋墙壁的楹联字画、抄写着三字经的屏风、祠堂里写着“博爱”的匾额……这些几乎是当地民俗事象“形式”的真实再现,透过这些民俗事象,传达出的是客家人耕读传家、崇宗敬祖和崇文重教的传统。黄家、令家添了丁,都有高高兴兴提着红鸡蛋分发给村里众人的情节,添丁发红鸡蛋报喜,众人贺喜,这是代代相承下来的民俗事象“形式”,红色是喜庆的色调,每一家有喜事都要与别人分享,透过这一民俗事象传达出的是人们淳朴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寒秋》中作为定情物的红伞有大量的镜头,故事还没正式展开,画外音就给观众介绍:“在高尚坪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以伞定情、以伞联姻”,这是一个经过艺术虚构、加工的民俗形式,但这一主观化、风格化的民俗形式,却又是全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红伞已成了爱情和团结的象征。第16集,当秦土荣跳下山崖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后,接着切入的镜头是漫山遍野撑着红伞的父老乡亲,这一形式意味深长,意象化的画面不仅仅冲击观众的视觉,观众受到的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只要团结起来,中国人是打不败的。

《寒秋》民俗的现实功能

(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民俗正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结晶体”。民俗元素往往是一个民族或地方的“名片”,蕴含着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涵,民俗中包含着值得人们代代相承的文化传统,这是《寒秋》中民俗的现实功能之一。

《寒秋》中淳朴的民风民俗于今天的人们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民俗文化以及文化品质,本来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剧中的民俗能唤醒人们身上曾因历史因素影响而一度沉睡的文化品质。客家人的耕读传家就是值得传承、弘扬的优秀传统(“耕”的现代意思泛指工作、谋生)。人只有读好书才能明事理、知廉耻。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学做人是放在首位的,因此家风、家传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是从家庭走出来的,国家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好的家传、家风是形成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和前提。

(二)培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民俗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交杂在一起的概念,民俗中就有物质民俗,非遗往往存留在民俗事象之中。《寒秋》在动人的情节和直观的镜头画面中,透过民俗画卷呈现了鲜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智慧和精神气质,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内心的生活记忆不知不觉就被激活,同时激起的还有人们对它们传承和保护的意识。

据报道,《寒秋》剧组在使用灵山大芦村明清古建筑拍摄时,马鲁剑导演的拍摄原则就是:“对文物只能是保护性使用,万不可有丝毫磨损”,这就是保护的意识、是保护的表率。

(三)引领旅游与地方文化深度结合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共同责任”。影视艺术能起到旅游文化的引领作用,影视作品能促进、带动地方旅游文化的发展。《寒秋》的拍摄,引起了当地旅游、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以电视剧的拍摄为契机,地方旅游、文化部门加大力度去促进包括灵山大芦村、浦北大朗书院、钦州三宣堂刘永福故居以及浦北五皇岭的参观、旅游,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宣传。《寒秋》所呈现的民俗画卷,不仅加深了民俗文化与电视剧的结合,还大大加深了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深人们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及旅游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尹雨)endprint

猜你喜欢

寒秋民俗传统文化
冬季民俗节
诉衷情令·夜花吟
民俗中的“牛”
图案纹样设计
民俗节
七绝·寒秋(新韵)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