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模式下的社区舞蹈支持平台

2017-11-09应莉颜煌

艺海 2017年8期

应莉 颜煌

[摘要]调研分析产学研模式对于社区舞蹈推广起到的促进作用,提出未来在产学研模式下的社区舞蹈支持平台的可行性。通过产学研模式下的社区舞蹈支持平台分析:“需求与研究融合”、“高校与社区融合”、“群众文化与社区舞蹈融合”,借助社区舞蹈支持平台资源整合,推动民众、社区舞蹈支持平台的建立,拓展艺术参与者融入程度,实现多元产学研模式影响下的普适性。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 社区舞蹈教学 社区舞蹈支持平台

一、建构基于产学研模式的社区舞蹈支持平台

建构基于产学研模式的社区舞蹈支持平台是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产学研是一种合作模式,指包括企业(行业)、高校与研究机构三者的有机结合。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如何通过产学研模式,使公民在快乐生活、快乐舞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创造力,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于此的共享活力空间,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构基于产学研模式的社区舞蹈支持平台,使民众的参与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专业舞者与非专业舞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两类不同的风格平等对话与互动。

借鉴北京舞蹈学院公共舞蹈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课题,可以看到该系列研究对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的再造,提倡用专业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免费开放的共享资源空间,其中包括较为实用的三项内容:开放获取;开放知识;开放创新。本文研究点也可以通过产学研模式内在的规律,建构基于产学研模式的社区舞蹈支持平台,建设三维融合内容:需求与研究融合;高校与社区融合;群众文化与社区舞蹈融合。在此模式构成中,需求与研究融合层面是共享资源空间的延伸,将资源的开放性拓展为各方的需求,是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拓展;高校与社区融合层面是共享资源空间的理论提升,将专业技能投入的效能进行学术、理论化呈现,有利于数据、逻辑层面的延展。

1、需求与研究融合:构建产学研级文化艺术资源的国民接触平台

公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平台的目的是尽可能让所有的群众融人进项目活动中来,公益性是此类平台的根基属性,而拥有创意、创新才是好的想法、好的点子,从产、学、研的结合上推动。此类资源的推动需要创立新型现场参与氛围,营造氛围可以是相關群众能够参与的、便利的,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够营造有理想的公共空间。目前的社区舞蹈多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无政府主义”状态。

2、高校与社区融合:构建艺术创新所需的知识开发平台

当高校的优质资源走出象牙塔,走进普通百姓中,就会发现更为广阔的空间,并能反补于高校师生的教学与科研。通过社区和各工作室的融合,吸收行业人员参与、组织进来。资源的整合,使得师资、学生、校外社区、各方工作室的融合。2013年底,首届“专业舞蹈进社区”活动在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五届“专业舞蹈进社区”的实践教学活动。“专业舞蹈进社区”活动每年分为两次,辐射面积已到全市16个区县62个社区,该活动通过专业《社区舞蹈》课程的创新授课形式。2014年9月,为满足众多社区舞蹈队的培训需求,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结合学校实践周教学活动,与妇儿中心联合开展了首期北京市基层女性舞蹈骨干培训,培训来自8个街道,50个社区近120名社区舞蹈骨干。

3、群众文化与社区舞蹈融合:架构一个公共舞蹈的开放创意平台

在我国,群众性舞蹈活动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纳入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之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发展历史较长的基于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宫等基础设施的国办群众文化系统。公共文化伴随着各类主体入驻社区产业文化发展中,而不断得以文化艺术领域的产业文化趋向拓展,产学研模式融合也得到同向化推动与发展中。从公共文化产业化角度,利用项目制产业平台,构建完整的支持系统构建,达成产业文化与公共文化结合。正是这些新型的模式,铸就了新型的社区项目活动策划、管理的鲜活性,也为产、学、研教育模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二、产学研模式对社区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社区舞蹈在当今社区已经是一个人人皆知的社会现象,无论是舆论宣传、政府组织还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对社区舞蹈或“广场舞”、“大妈舞”已从最开始的不接受,如“扰民现象”到逐渐认同与规范。我们需要将北京资源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转化并激发出城市的创意与文化优势。政府作为行政力量的导向标,开放国家级文化艺术资源,包括全面开放(免费)专业性的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北京市级别的文化资源场馆。

1、人才以需求为导向

在现阶段不妨将产学研模式真正运用到教学中,通过实践不断检验与修正该模式的运用,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转化中培养学生,同时引领社区舞蹈朝着更加系统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1)明确艺术家的人文素养培育,创新人才与职业艺术家需要夯实人文综合素质基础,才能有利于全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功效;校园专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社会艺术教育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社会人文环境。2)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基础地位,积极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艺术教育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3)将育人模式与文化产业市场结合:艺术教育要与艺术创作的本质紧密相连,强化产、学、研的结合。

2、实践导向教学

应用型高校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明确了以实践为导向。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内的专业课程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学科平台、综合实践教学四个课程方向,其中综合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科专业模块的始终,突出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第二课堂属于第一课堂教学的延展,如果说第一课堂是室内教学,第二课堂多是走出去,进行相应实践教学的一种补充教学。学生结合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关舞蹈知识,组织、策划、指导社区群众舞蹈训练,传授舞蹈编导知识,讲授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知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3、研究以应用为导向——以“馆校联合”项目为例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高校的科研应该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去,根据行业对应用人才所需能力的要求,开发相应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机构及行业共同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速本专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满足社会行业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高本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博物馆等资源场馆内容丰富,主题多元化,而正是这样的原因,才是符合高校专业教育的对接方向。

本文以北京地区社区舞蹈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在理论上搭建一个创新型的社区舞蹈共享式支持平台,促进专业舞蹈和社区舞蹈的完美融合。经过产学研的融合与社区舞蹈艺术推动,我们力求做到,优化资源配置,将原有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下纵向积累的专业舞蹈创意资源(含创作者和作品等)与现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秀进行优势互补和创意激荡的推动,推动专业“舞蹈社区”(含专业艺术院校和院团)与在地“社区舞蹈”的优势互补外,使现有舞蹈文化资源的优势最大化。

(注:本文第二作者系首师大2017级博士在读,导师包晓光教授)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