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的洋为中用与其生存发展
2017-11-09李立
李立
[摘要]乐器的发展跟其生存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为扬琴提供了广阔的音乐平台,使得扬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迅速壮大,并与欧洲揚琴、西亚——南亚扬琴三足鼎立,成为世界三大扬琴体系。
[关键词]扬琴 乐队 机遇
西洋乐器扬琴于明末清初传人中国后,在民间慢慢融入各个地区的地方音乐中,多用于戏曲以及说唱音乐的伴奏,至清末民初时,已成为了全国性的乐器,并发展出了自己的地方风格,形成了四大流派。
一、扬琴的传入与机遇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音乐文化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旗帜下,出现了许多新文化事业、新文化学术社团以及大量新刊物的发行等等。这所有的“新”无疑对旧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此,中国封建势力逐渐消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许多新型的音乐社团应运而生,音乐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正式的发展阶段。如中华音乐会、国乐研究社、大同乐会以及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上海中华美育会、北京国乐改进社等,这些新团体的产生对新音乐文化作了积极的探索。
大同乐会成立于1920年,是以民乐研究为主的一个业余的音乐社团。不仅培育了大量的音乐演奏人才,并且尝试把大量乐器组建在一起合奏,并创作改编了许多民乐合奏曲,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这是中国民族乐队的第一次尝试。大同乐会把所有的民间乐器集中起来进行合奏,但作为乐队来说,他们并没有选择出乐队真正需要的乐器,值得一提的是大同乐会就使用了扬琴。早期的扬琴一直处于民间音乐中,如广东音乐、丝竹音乐等,作为地方乐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在大范围起到影响。大同乐会集中了大量的民族乐器,扬琴也是其中一员,这是对扬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默许,只是当时使用的目的性并不明确。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对文化发展相对程度上重视了很多,在音乐上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3年,新中国第一支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正式成立,扬琴凭着它独有的性能,被正式纳入乐队编制。从此,一直存在于民间地方音乐中的“洋”琴,真正进入了中国音乐的主流,脱胎换骨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乐器,扬琴的命运就此改变。
乐队是乐器组成的,是乐器得以发展的“平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成立在大范围内起了“示范效应”,把民族乐器有体系有组织的组合起来,在声部比例上也有了一定的科学要求,参照这样的乐队形制,各个地方也相继成立了专业的民族管弦乐队。扬琴恰逢其时的成为乐队的“常规乐器”,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有了自己新的生存空间,它的性能和价值逐步得到体现,随着应用的广泛,需要更多地演奏者作为储备,扬琴理所当然的以专业学科的身份进入院校教育系统。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把扬琴纳入高等教育当中,之后各大院校相继设置了扬琴专业培养演奏人才。当然除了民族乐队,还有其他的歌舞剧院、戏剧乐团等专业团体也需要更多更好的演奏人才,这种团体与学校、需求与供给的相辅相承,使音乐文化迅速发展,扬琴因之跨上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
扬琴进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后,为了适应音乐的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从乐器还是技巧、乐曲方面来说,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们设想,如果扬琴不进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会怎么样呢?显而易见无论是乐器,还是演奏技术,扬琴音乐都会是另一个样子。反之,扬琴按照“乐队需求”而逐渐改变了自己。
二、乐器的“洋”为中用
扬琴传入中国时琴身较小,呈蝴蝶形或梯形,携带方便,琴弦为铜弦。最早的扬琴只有两排琴码,每排码七个或八个音,因此也称作“七音扬琴”或“八音扬琴”,除此之外,扬琴还具有“蝴蝶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等多个名称。
扬琴进入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后,为了适应音乐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改革,研制出了许多的新品种,如律吕扬琴、变音扬琴、401型扬琴、转调扬琴、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501型扬琴、低音大扬琴、合音扬琴等,以及从401发展过来的402型扬琴。现在普遍使用的是402型扬琴。与早期的扬琴相比,琴码变为了四排,其音域也扩大到了四个八度,琴弦出现了钢线和银缠弦。另外,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音域的拓宽而使得琴身变大,为了方便移动,在琴架上装上了轮。扬琴余音较长,而且琴弦多,靠手捂住来止音显然达不到好的效果,然而在乐队中经常需要止音,其它乐器都可以轻松做到,而扬琴这一问题就显得很麻烦,有的指挥甚至还因为这个问题而不使用扬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扬琴借鉴了钢琴的踏板,装上踏板的扬琴能够随时止音,不论在乐队中还是在扬琴音乐中都有了更多的表演空间。但是由于中国扬琴琴弦多,容易出杂音,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在踏板制作工艺上还不够成熟,因此踏板这一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与进一步完善。
三、演奏技术与技巧上新的突破
由于竹的使用,使扬琴演奏技术繁多。早期的扬琴技巧属于传统技巧,存在于各大流派中,总的来说有:单音、双音、颤音、轮音、衬音、顿音等等,大多都以单声部旋律为主。
扬琴进入民族管弦乐队后,技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些新的技巧,如反竹、拨弦等。由于西方音乐理论及作曲技法的普及,扬琴也借鉴了许多西方钢琴的演奏手法,如多声部织体的运用,双声部的复调,以及各种节奏型等等,大大丰富了扬琴的音乐表现力。以刘希圣、李航涛作曲的《红河的春天》为例,这首乐曲创作于1974年,作者刘希圣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扬琴艺术家,而且早年学习过钢琴,因此对这两件乐器的演奏方法都很熟悉。由于长期在乐队中担任扬琴演奏,有着丰富的与乐队合作的经验,因此,在此曲中大量借鉴了钢琴手法,并根据乐队的需要来创作这首乐曲,使扬琴演奏技术突破了原有的民间技法局限,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扬琴的技术发展走上了一个借鉴和创新的阶段。如华彩段中三连音的应用,每一句都由不同的主要和弦构成,慢起渐快自由而紧凑,最开始的低音和弦铿锵而有力,要求演奏者屏住呼吸用全身的力量来演奏。另外,为了丰富和声效果而制作,甚至出现过有两个竹头的双音琴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