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六)
2017-11-09邹世毅
邹世毅
一九六三年(北京)
一月十一日
整日编审组讨论《南戏的舞台美术》《南戏的音乐)>。
一月十四日
午前,编审组讨论《南戏的表演艺术》。南戏有很深的民间来源,有很多的民间成分,但从南戏奠基以来,生、旦为主的艺术地位就早已确定了。就最初的《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说,就已经奠定了这种脚色体制。此后南戏脚色演变并没有划阶段的变化。从可知的较早的南戏如《张协状元》和后期的《琵琶记》作比较,就可以作为证明。明初以后南戏脚色的变化也是渐进的。如陀满兴福渐由外改小生,牛相、万俟相渐从外换净色都是。总之,南戏脚色分配从它奠基以来,基点是无变化的。
北杂剧和南戏的民间来源究以何者为早,是不能确定的。但北杂剧来大都后,即已和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结合,因此,宫调日益完整,并经由都市文人创作走向提高的路。直到统一中原以后,北杂剧南流,南戏受它的影响,如《薛仁贵》的人物、戏情和全剧的精神,对《琵琶记》有影响,《刘》《拜》《杀》等南戏都由北杂剧改编而成。可知北杂剧比南戏成熟为早。但南戏分出与脚色体制却由演出环境而定,自有其独具的规模,不因为受北杂剧的影响而显有变易。
一月十五日
金亡在一二三三年,蒙古统一了北方。元世祖至元元年(一二六四)燕京正名中都。四年(一二六七)始于中都之北置城迁都。九年(一二七二)始改大都。是大都建于宋度宗咸淳三年,定名于咸淳八年,适当贾似道执政。《钱唐遗事》云:“至戊辰、己已问,《王焕》戏文,盛于都下”。则当至元五、六年(一二六八——六九),元杂剧盛行于大都与南戏盛行于临安同时。
元杂剧与南戏同样,各有其深厚的民间基础。元杂剧所吸取的多民间说唱成分,南戏所吸收的多民歌成分,故元杂剧宫调完整,南戏则不协宫调,而趋向随心令。元杂剧在大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南戏之提高则直到至元十六年(一二七九)宋亡以后方才开始。
午前,编审组讨论《元杂剧的表演》《元杂剧的舞台美术》。
一月十九日
感时(诗)一首:北岳峥嵘孰兴京,横流激荡忽西倾。甘抛射海三千弩,自坏筹边万里城。蛇影见时成眩蛊,杯羹分得即和平。危词浪语纷无绪,奈此东天一炬明。
一月二十一日
午后往民族文化宫观苏联电影《蓝眼睛)>。一个渔家女儿,曾射死四十名敌人,曾与少数弟兄突围渡过沙漠,竞与所解俘虏白军特务发生爱情,事实上既不可能。乃由作者布置一特殊环境,将此一对青年男女设置在荒岛上,认为暂时脱去政治环境即可使两人生活在人情里,由此而得出人情是本来有的,而政治环境却反是外加的一种结论。但这种唯心的结论实极笨拙,岂有红军战士,一息尚存,乃忘其阶级仇恨与政治生命者,此其所含毒素实至深也。由此出发,则又可得出政治环境妨碍人类感情接近,革命战争阻碍人类幸福,与一切战争同等等结论。而影片对战争的恐怖又极尽描绘,使人透不过气,更使人在这种气氛里感到人的感情是被压抑的。闻此片为同路人小说改编,其变本加厉又可知矣。
晚院部宴老年同志于晋阳饭店。
一月二十三日
日前写《感时一首》,曾寄稿与戴亮吉先生。今日得戴老和章,录出以志景慕。戴老高年而气度不减年轻人,甚难得也。和诗云:“仙桥漫阻上瑶京,大厦齐支莫震倾。左右防闲严壁垒,始终护法作干城。羞因私斗忘公战,祈向天平与地成。亲者痛而仇者快,朱浮警語最分明”。
晚,洛阳市豫剧一团在院部演出《花打朝)>。豫剧一团在一九五三年由河南省淮阳军分区剧团与马金凤领导的商丘人民剧团合并,一九五六年调迁洛阳,成为豫剧一团。本日演出,由马金凤饰程奶奶,由王二顺饰程咬金,演出极为成功。
一月二十四日
《花打朝》的演出,有人说很好,有人说很不好。认为很不好的说这戏有功臣思想。所谓功臣思想,应当是只讲势力不讲理,但这戏所坚持的是理,不是以功臣压人。又有人说,唐王有赏有罚。但苏定方以皇亲得宠,就不能说有赏;罗通以功臣后代立功受斩,就不能说有罚。又有人提出下马石的问题,但问题主点却在于裙带官生事陷害功臣,为农民所不满,皇亲门前的下马石,如魏忠贤敕建生祠,原是应当打的。只能替唐王发怒找出一个原因,不能说发怒是为了维持封建秩序。苏府门前的下马石,是违反封建秩序的。有人说,李世民这个皇帝不能写得太坏;苏定方是程咬金手下一员战将,不是裙带官。古人在戏里出现,原无定评,如张士贵,又何尝不是一员战将?案此剧为“打朝”戏,戏的精神为农民有理即可无法,这类戏对封建王朝的农民运动是起了推动的作用的。此剧坚持真理,进行斗争,是不可磨灭的优点,不易为这种那种理由所折服。
午前,与豫剧一团的党政工作者谈《花打朝》的初步观感。
一月二十七日
韩力同志说,《花打朝》的意见,多是干部所提,因造成干部与演员、导演间的矛盾。所谓功臣思想云云,多出白干部意见,盖谓有反领导之嫌也。稽之史籍,无赐臣下以下马石之记载。傅惜华云,都下下马石除文庙外,惟王府门前有之。盖王侯制度,非臣下所能假。皇亲门前有下马石,非制也。黄克保同志说,《花打朝》的改编者,政治上原有一些问题,此君欲借此戏表示他有些才华,领导人不愿助长这种风气,因而加以压抑。问题很复杂,不可以常理推之。
一月三十一日
读一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社论步前韵(指《感时一首》之韵):气脉相通旧两京,红旗招展世间倾。鹤归龙去非千载,辙乱尘昏竟百城。甘背誓盟肥郭重,枉藏薄陋浅陈平。中流一柱发澜立,维护深衷更著明。[作者注]:《左传·哀二十五年》:孟武伯恶郭重,日:何肥也?公日: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史记·陈平世家》论平城之围云:高帝用陈平奇计,围得以开。其计秘,世莫得闻。桓谭《新论》云:此反薄陋拙恶,故隐而不泄。
改《明代初、中期北杂剧的盛行和衰落》稿,寄《中华文史论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