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绎哈尔滨百年沧桑的宏大史诗

2017-11-09蔡亮

艺海 2017年8期
关键词:情节人物史诗

蔡亮

[摘要]这篇剧评从哈尔滨的特殊历史背景切入文章主题,然后立足《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之史诗性架构与意蕴,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剖析了该剧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即:纵横捭阖的开放式结构;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色彩斑斓的性格化人物;亦庄亦谐的悲喜剧风格。以上艺术剖析不仅论证了该剧本身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对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史诗性戏剧创作,具有普遍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史诗 结构 情节 人物 风格

由孟冰编剧、哈尔滨话剧院演出的大型史诗性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演出后令人震撼,并于2016年荣获哈尔滨市天鹅文艺大奖剧目一等奖。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戏,是近几年来黑龙江戏剧的一枚硕果,其艺术特色和创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原本只是“阿勒锦”村(满语“晒网场”)的哈尔滨,是19世纪伴随中东铁路而形成的一座殖民城市,历史上是以来自中原的闯关东移民,以及以俄罗斯移民为主体兼及其他欧洲移民的城市。其中俄罗斯移民最多达到十万人左右,其中有不少逃亡的俄罗斯贵族,以及来此谋生的犹太人。因此,历史上的哈尔滨是一座中外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兴城市,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至今,哈尔滨仍有一些富有欧陆风情的文化遗存,其中著名的中央大街及其附近的索菲亚教堂,是这座城市标志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历经各次浴血革命,哈尔滨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解放后又跨人壮丽而坎坷的历史进程。这是一座极为特殊的中华城市,是充满了传奇故事的伟大城市,非常值得在戏剧舞台上再现其独特面貌与文化精神。

该剧以哈尔滨一所犹太人的老房子为聚焦点,跨越百年来天翻地覆的重大历史时期,从一个侧面演绎了哈尔滨百年沧桑;表现了几代人的人文情怀;传达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况味;寄寓着含蓄空灵的人生哲理;融合了色彩斑斓的中华文化,犹太文化,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那座贯穿全剧的老房子,是一位历经沧桑镌刻着智慧的历史老人;那不时悠扬的教堂钟声,律动着时代的脉搏,撞击着苦难的心灵,昭示着生命的启示。

一、纵横捭阖的开放式结构

从创作实践上看,剧作家着手写一个剧本,首先面临的是结构问题。也就是怎样把戏结构起来,搭建起整部戏的骨架。房架子立起来了,才好盖房子。结构首先与体裁有关。如话剧与戏曲有完全不同的结构要求。具体到一部戏,结构取决于题材的规模与质地,以及对意蕴和风格的独特追求。

该戏题材规模宏大,有上百年的时空跨度。用话剧常用的锁闭式结构无法表现,只能用现在这种开放式结构。

当年老舍的《茶馆》剧本交到人艺讨论,有人觉得这个戏结构太散,说不出是什么结构,很难立上舞台。但焦菊隐不愧是大艺术家,他慧眼识珠,看到了《茶馆》里宝贵的东西,就是人物好,故事好,语言好,有京味儿,有沧桑感。至于《茶馆》的结构没有先例,叫不出名目,那不要紧,焦菊隐给出个名目,叫做“人像展览式结构”。《茶馆》终于演红了。

此后,不少戏采用《茶馆》式的开放式结构。《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也是人像展览式结构,开放式结构。这个结构方式,与该戏跨百年的题材规模相适应,与人物众多相适应。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这种结构方式,与该戏对历史和人生沧桑感的意蕴追求,对历史变迁心灵守恒的意蕴追求,也是相适应的。否则沧桑感就不强,人生况味就不浓,那宗教意味的心灵守恒,万变不离其宗的心灵安静,就难以表现。另外,这个戏具有史诗性。戏的开放式结构,与史诗性追求相得益彰。

二、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

开放式结构的戏,不能搞成平铺直叙的舞台小说,它还得是戏。戏的本质是行动性动作性。行动性动作性靠戏剧冲突来不断激发和集中统一,靠尖锐的戏剧情境来持续发酵。

《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在开放式结构里,较好解决了叙述性与戏剧性的矛盾。全剧在历史叙事过程中,营造了较为尖锐的戏剧情境,表现了一系列性格冲突。剧中人始终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人物与环境形成了较大的艺术张力;剧中随着历史变迁持续出现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发生重大影响的独特事件;剧中人物关系独特巧妙,有的带有传奇色彩,并不断发展变化。如主人公柳芭与郭大海,常洪与妻子伍主任,与二毛子养子常洛夫,与养女日本战犯之女山田美子,等等。

该戏把历史叙事巧妙地化为戏剧动作,结构到戏剧性场面当中,既简洁又有戏剧性。如通过一工人撒传单这一彰显性格的戏剧动作,借传单内容叙述了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再如借人物在性格冲突场面中收听收音机叙事重要历史事件。还有,以典型性事件和典型细节彰显时代特点,表现时代对人的重大影响。如写文化大革命,人们先背毛主席语录,然后说自己的话。又如在“文革”中风光一时的造反派头目许晶晶,改革开放后疯了,不听别人的话,但一说是毛主席说的,便乖乖地听话了。

三、色彩斑斓的性格化人物

好戏首要的还是人物性格鲜明独特。观众看戏归根结底看的是人物性格和命运。不管题材怎么重大,立意多么高深,结构怎么巧妙,情节怎么曲折,如果没刻画出鲜活的人物,那些都不中用。正如顾仲彝所说:“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但人物第一,结构第二;情节结构必须以人物性格为依据,从人物性格中诞生出情节来,不是先有情节结构,再把人物一一安插进去。”没有人物不算创作好戏的根源在于人物。比如《茶馆》,首先是人物性格特别地道,个个鲜活。

在《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一剧中,像走马灯一般穿梭于历史风云的剧中人物,虽然都著墨不多,是速写式素描式的,但却性格鲜明,给人深刻印象。这是很难做到的。如老房子的主人科罗尔,他弟弟安德烈,他女儿柳芭,柳芭的情人郭大海,革命军人常洪,苏联红军少将洛索尔斯基,日军大佐山田一郎,等等。有的就几句台词,也刻画出性格。如心情郁闷的京剧丑角侯奎胜,生活滋润的二毛子常洛夫,当年的造反派后来的女疯子许晶晶。不仅有性格,而且耐人寻味。

该剧能在这种开放式的,时空跨度很大的叙事性结构中,写好人物性格,我认为奥秘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比较透彻,心里有谱,并且在艺术表现上富有想像力。二是突出主要性格特征,其他性格侧面留给观众想像。这个戏无法刻画丰富圆融的性格,所以借鉴写意的艺术方法,画龙点睛,重在传神,突出特征,是聪明的。三是用强烈对比的方法刻画性格。如正直的铁路工程师科罗尔,与邪恶的市公议会议员弟弟安德烈;带着儒家文化色彩的人性化的共产党革命者常洪,与带着日本武士道文化色彩和兽性的日军大佐山田一郎;在婚姻爱情上洛索尔斯基的俄罗斯性格与常洪的中国式性格;耿小虎与许晶晶夫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巨大的性格反差,等等。这些是人物性格之间的强烈对比,还有人物性格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强烈对比。如许晶晶从“文革”期间的风光无限到后来的疯疯癫癫;郭大海与柳芭从当年的信誓旦旦忠诚守望,到后来的劳燕分飞,落叶飘零;常洪从叱咤风云的红色战士沦为后来发配老家的灰色人物;当年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野兽山田一郎,最终妻离子散下了地狱。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这对戏剧塑造人物极其重要。因为塑造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不仅可以事半功倍地使性格分外鲜明起来,而且便于构成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利于激发戏剧动作,使情节紧凑并快速推进。塑造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可以说是戏剧创作的一个秘诀。四是语言性格化,有艺术张力,动作性强,并且简洁。作者的语言功力很不一般。

四、亦庄亦谐的悲喜剧风格

戏剧的审美形态,包括正剧,悲剧,喜剧。正剧又称悲喜剧。

该剧基本上是带有悲剧性的正剧,具有史诗的架构和神韵。此剧呈现出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艺术特质和审美格调。这就是凝重的历史感,深切的人生感,空灵的沧桑感;感悟生命,探求心灵,具有超越性;追求诗意与哲学乃至宗教的融合。

但此剧大概是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像《亮剑》等电视剧那样,以主流文化审美思想为主导,融合大众文化元素,以富有震撼力的悲剧精神为底蕴,融入喜剧因素。在这部史诗式的正剧中,不失真实地注入了一些喜剧性的细节和场面。如常洪老婆令人哭笑不得地生了个二毛子;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那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异常言行;新时期红人常洛夫的喜剧性言行,包括他这个喜剧性名字,侯胜奎、高丽云夫妻及其女儿的喜剧性,等等。这是此剧的一种创新。它会增强此剧的可看性。

马克思说过:人类历史活剧,往往以悲剧开场,以喜剧结束。以否定之否定的反讽方式螺旋式发展。现实生活中经常充满可笑的东西,甚至在伟大的东西里面也包含笑的因素。当年毛泽东看歌剧《白毛女》,可能因为肚子大解开了腰带,当他突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发出革命的呐喊时,他老人家的肥裤子掉下去了。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伟大与可笑,悲剧与喜剧,经常交织在一起。生活中可笑的东西,往往比可悲的东西更多。中国戏曲一向有“悲剧喜演”的传统,有“插科打诨”的习惯。将不是耍噱头的喜剧性因素融入戏剧,不仅是取悦观众的手段,而且从根本上说,它体现出一种豁达睿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顺便提出了他对未来戏剧的理想:“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式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三者之完美的融合”。这样的戏剧在我国尤其是新时期曾经涌现过,它们代表中国戏剧的精品与典范。但近些年这样的戏剧作品越来越少了。可喜的是,《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一剧,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责任编辑:牧鑫)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节人物史诗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