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创作应回归到以受众为中心

2017-11-09侯莹莹

艺海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戏

侯莹莹

[摘要]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戏曲剧本创作以及剧目制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创作唯评奖论。积极鼓励支持广大一线编剧作者及创作人员,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创作出贴近百姓生活,反应时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深受广大受众喜欢的戏曲作品。把戏曲艺术的创作回归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这一点上来。

[关键词]受众中心唯评奖 论创作周期 创作垄断 大制作 小戏

中国地域广阔,戏曲剧种众多。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不完全统计,戏曲剧种有360个左右,2005年的统计数字有260个左右。如此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数以万计的不同剧目呈现在舞台上,繁荣着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央政府及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对戏曲的保护扶持力度,给政策、给资金。之所以谈到“戏曲创作应回归到以受众为中心”这一点上,是因为近年来的戏曲剧目创作中,也存在一些唯重大主题剧本论、唯导演论、唯大制作论等问题。以资金的高投入,大制作的大型舞台设计、服装、道具设计为唯一选项。以获得政府高投入的资金作为本剧团的主要盈利手段,来满足剧团的生存需要,最终归结到唯评奖论。而某些地区的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下属剧团工作成绩的评价标准,也是以获得各级奖项的多少来判断,而不是以剧团所演出的场次多少,获得的演出效益多少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对剧团工作成绩的评价标准,忽视了真正评价标准——以受众为中心。由此出现了很多现象与问题:

一、“经典剧目”由获奖产生

传统戏曲经典剧目,是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通过广大受众的品评而最终留存下来的。而现今一些所谓戏曲经典剧目,是由具体的奖项评选最终确定的。其中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若干层次。广大受众并没有参与评价,也没有广大受众的接受度喜欢度的评价调查数据体现在获奖评审结果中。评审团队也相对集中在某个范围当中,久而久之,参评团体基本掌握所有评审团队的基本信息与评审标准,针对评审标准组织剧目创作。评审专家团队的最终评审结果成为了唯一标准。官方只能保证评奖的程序严谨、真实、公平,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为谁服务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忽视了广大受众对戏曲艺术的实际需求才是评判戏曲艺术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的这一事实的存在。

并不否认各不同艺术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对戏曲艺术本身的研究成果,对戏曲艺术发展的贡献。而这些研究成果,应该更多的体現在学术上、教学上和艺术实践上。谈到实践,是一个不断研究、探索、积累、总结的过程。不应该以此为评价经典剧目的标准,也不应该凌驾于社会需求之上。

二、剧目创作周期仓促

由于不同层次的奖项交叉与评奖周期短,就造成其创作的总体时间非常短。除去留给剧本创作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以外,留给剧种唱腔创作、情景音乐创作;演员背唱腔、舞台表演调度;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舞台设计及制作的时间几乎非常非常短。这是因为创作的目的性以及重心所决定的——抓紧时间、竭尽全力为获奖。而短时间内仓促打造出来的剧目很难成为精品剧目。

三、导演、音乐、舞美创作的相对垄断

由于剧目创作是以获奖为的目,在选择聘请导演、音乐、舞美设计进行实地创作时,一般都聘请为评审团队所熟悉的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士来担当此任,聘请理由是这些创作人士一般都有把握获奖。再者,个别导演、舞美设计者同时承担两三个剧目的导演创作、舞美设计工作,曲作者承担一届戏曲节汇演中七八个戏的作曲工作。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不同的剧目许多导演思路、舞美设计方案、唱腔的旋律大致雷同。由于主创人员相对比较集中,带来的除可以获得有一定把握获奖的结果外,并没有使戏曲剧目走进广大受众的文化生活中。

四、评论家的局限主观

即便戏曲剧目创作以获奖为中心,也存在举步维艰左右为难的受限隋况。一些评委专家仅凭对某一剧种的了解,就放大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评价全国所有剧种的表演水平与艺术价值。不能以某一剧种的表演规律与表现手段形成的程式,作为衡量评价全国所有剧种的表演水平与艺术价值的标准。无论任何人,都不可能了解掌握我国所有戏曲剧种的审美标准与表现形式。脱离开剧种的地方特色,脱离开剧种产生的地域文化背景,脱离开有地区差异的受众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习惯的剧种的评价,对戏曲创作本身是非常不利的,也是当今时期戏曲发展的阻力。

五、大投入与大制作

现众多院团获得了国家或者各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许多的大型剧目资金投入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个别剧目由于参评等级的提升,多次投入,几次更换导演、舞美、服装设计再创作,重新制景、重新制作新款服装,甚至有个别剧目的布景、服装制作了有两三套之多。剧目获奖后,并没有通过社会公演而收回成本(演出盈利更是难上加难),大量闲置的服装、道具、布景还需要租库房存放。

这些不正常的,违背观演关系本体的现象确实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改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戏曲艺术形成的起源来自于民间,广大社会民众是戏曲艺术服务的主要对象。长期以来,在戏曲剧本创作中,必定受到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对社会有良好教化作用的剧目,会流传下来。早期戏曲传统剧目的创作也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剧目更新、主演流动、各地巡演;服装、道具、布景制作成本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即一桌两椅、幔帐、屏风、刀枪、马鞭等简洁写意的戏曲舞台表演形式。而这种形式几乎是所有中国戏曲剧种的主要表演形式。

在戏曲传统剧目以“礼义廉耻”为主,兼及精忠报国、抵御外敌入侵等题材。而广大受众并不非常重视挑选有重大主题的剧目来欣赏戏曲表演,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对当时社会稳定有促进作用的题材,都是非常接受和喜欢的。实际上,欣赏戏曲表演者的演唱韵味儿技巧或者武功技巧,是几百年来受众欣赏戏曲艺术的主要内容和角度。以京剧为例如《三娘教子》《天女散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岔口》《拿高登》《夜奔》等;以湖南花鼓戏为例如《刘海砍樵》《书房调叔》等;以湖北花鼓戏为例如《天官赐福》《拦花轿》《招郎》《王瞎子闹店》《打铜锣》《补锅》《双撇笋》《十枝梅》《何业保写状》《绣荷包》《王小闹年》《打懒婆》等。许许多多的剧目都是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为主线的小题材,重点是呈现表演者的表演能力与技巧。endprint

由于表演者的不同,在演出相同剧目时就会有不同的细节处理。由于广大受众的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欣赏取向与习惯也有所不同。广大受众会根据自己喜好,欣赏自己熟悉喜欢的剧种,从各自不同的欣赏角度去感受戏曲剧种的艺术魅力所带给他们的满足感。欣赏唱功戏时,会比较对照各种不同流派的表演者演唱的不同的风格韵味儿;欣赏武打戏时,比较对照各种不同表演流派的舞台调度与武功技巧。一般都不太注重剧本的故事情节,那是因为,欣赏戏曲艺术的角度,不同于欣赏电影电视作品。电影电视作品是靠故事情节吸引受众,而戏曲艺术是靠表演者的艺术水平来吸引受众。大量被广大受众熟知的传统剧目,在舞台上演出千万场,故事情节早就烂熟于心了,而受众还是不厌其烦的去欣赏观看,原因就在于此。至于表演者的服装、道具、布景,也不是受众最为看重的。舞台设计、服装、道具、布景只要整洁完好,就可以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戏曲欣赏习惯。

纵观全国所有戏曲剧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与发展,受众的欣赏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非当时政府的大力扶持。各地区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导致欣赏内容与习惯的差别非常之大。假如错位交叉评论评价各戏曲剧种,绝无高度赞赏评价可言,也不是受众的选项。

各戏曲剧种的剧本创作,绝大部分是了解本地区戏曲剧种的欣赏习惯的编剧,或者是本剧团具备一定创作能力的演员创作的。题材也是紧随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思潮与倾向,来实现对受众的教化意义的。多年来获奖剧目绝大部分都是重大主题题材。那么,各戏曲院团的剧本创作,是以获奖的目的为中心去选择创作重大主题题材剧目,而并不一定都是以受众为中心,选择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的小主题题材的剧目。而广大受众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角度与习惯,决定着受众并不在意剧本的题材与故事情节是否引人入胜的这一点被忽略了。以获奖为目的进行戏曲剧目创作,就会带来诸多不科学不理性的创作指导思想与行为,也会造成很多问题。

此外,另一种现象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许许多多的戏曲院团,以广大受众为中心,演出贴近百姓生活的新创小戏,收到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笔者在对湖南、湖北个别戏曲院团的实际调查中了解到,多年来有大量新创小型戏曲剧目在舞台上呈现。这些小型戏曲剧目创作题材新颖广泛,作品的思想性紧跟时代脉搏,大多反应体现老百姓的基层社会生活,把广大受众身边所发生的趣闻趣事,用戏曲艺术形式灵活的展现给得广大受众,受到他们的喜欢满意与认可。比如,湖北省仙桃市沔阳花鼓剧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剧目创作,把很多原创小戏呈现在戏曲舞台上。在2008年由该院著名编剧李国标先生创作的现代小戏《老邻居》,仅在2009年就演出近200场,讫今演出场次不下500余场。李国标先生认为,一个编剧除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和技法外,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有丰富而多层次的社会生活,了解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同时要赋予想象。虽然这是很难得的,但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观众身边熟悉甚至是经历过的好戏,才能写出接地气的生动的语言,才能获得观众的共鸣。反之,仅凭杜撰是不可能写出好戏的。

各地方的戏曲剧种创作的小戏,编剧一般都是本土人士,不需要支付高額的编剧费。都是各团在编的导演、作曲、舞美设计人员担任相应的创作工作,不需要支付高额的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创作费。因此,创作制作成本都很低,少则万元,最多不过5万元左右,演出场次都在几百场以上,而且能很快收回成本并能有较好的盈利收入。

2017年5月9日文化部成立了“民族歌剧传承工程指导委员会”,专家们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方向提出指导,把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作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反应当代群众的审美需求。文化部为今后的民族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我认为,戏曲剧种剧本创作,今后也应该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去发展。把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戏曲剧目创作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换言之就是以受众为中心。衷心希望广大戏曲表演团体,积极鼓励支持广大一线编剧作者及创作人员,深入社会了解体验生活,创作出贴近百姓生活,反应时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深受广大受众喜欢的戏曲作品。把戏曲艺术的创作回归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这一点上来。

(责任编辑:蒋晗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戏
小戏大作——《中国民间小剧种抢救与研究》丛书评介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娱乐播播播
娱乐播播播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民间小戏视野中的《搬场拐妻》研究——以乾隆三十五年刻印《缀白裘》西秦腔本为例
小戏骨
李兰迪:99年的“小戏骨”
试论小戏与中国伦理道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