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科评估“非文献计量指标”实践及思考
2017-11-09龙迟
龙迟
[摘要]2012年艺术学被提升为门类学科,并引入“非文献计量指标”,将能够体现艺术学科创造性的成果纳入评估指标中。然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艺术实践指标应更加注重指标的层次性开拓,展现学科的突出贡献、效能;社会服务与学术声誉指标作为定性指标应融入定量方式;文献计量指标中也存在非量化因素,对其开拓有助于与定量因素配合促进学科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艺术学科 非文献计量指标 评估
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特征。因此,自2012年第三次全国学科评估工作开始,艺术学被提升为门类学科,并在原有的“文献计量指标”的基础上,引入“非文献计量指标”的定性评价方式,将能体现艺术学科创造性的成果纳入其中,更好地衡量各个学科的影响力及发展水平,从而摆脱以往采用综合学科评估体系的限制,并对其中具体的内涵和等级评定进行细致界定。“非文献计量指标”应用和实践还有改善余地,因此,本文以某大学一级音乐学科为例,针对三类具有代表性“非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艺术学科特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思考。
一、艺术实践项目评估指标解析与思考
1.实践评估指标特征及其不足
艺术学科评估体系中的实践活动项目指标的细化是“非文献计量法”引进的一大举措,纵向指标包括“田野采风、民间调研、创作实践、舞台表演、课堂教学、活动策划、社会活动”等方面,每一个项目横向指标包括实践活动类型,参与学生人数,实践时长以及实践地点、实践活动情况等几大方面。然而,这些指标应用与实践虽然较之前进行了细化,但是在提供论证数据时,只要求选用代表性活动(不超过15项),这种选样式的定性评价,仍无法全面展现该学科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无法突出特色并展现出学科的优势。
2.实践评估指标设定的多层次化
某大学一级艺术学科的建设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凸显中国特色、地域特色、师范特色、闽台特色,其成果不仅赢得同行的认同,而且在国际上也有影响。但在评估体系中实践活动项目作为定性评价标准缺少层次性,无法展现该校音乐学科的上述优势。例如田野调查工作优势无法体现,由于评估项目数量限定,只能简单列入“XX同学到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崇木函村的古老民族——花瑶进行田野调查。XX同学深入到湖南省绥宁县苗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然而,在音乐学科方法论的渗透下,该校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研究中都十分重视田野调查、学术采风活动,从本科生的民族民间课到研究生、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都需要到田野进行采风。从这点而言,田野活动已经成为该学科实践活动中最为常态化、特色化的项目,且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会参与。然而,这些优势与特色在评估材料中都无法体现,更无法将其与其它学校音乐学科中的子项目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客观地进行评价。因此,这需要在实践评估项目设定上进行多层次考虑,以此展现该学科成绩以及特色。
二、量化与定性的融合:学术声誉与社会服务指标
国外教育评估体系中对学术声誉评估指标运用已久,从1999年开始国内大学排名以及2003年开展世界大学排名,学术声誉在其评估体系中占据很大比重。这一软性指标能够代表一所大学的社会贡献以及所产生的世界影响力。因此,鉴于艺术学科作为一门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人们创造性的门类,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不能全部以量化的“文献计量指标”进行评比。因此,学术声誉被引入艺术学科评估体系中,作为学科软实力指标,主要是指其在诸多艺术实践活动中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中所获得的名誉。因此,这一评价标准更适合艺术学科评估。在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指标中主要包括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方向设置以及国内外影响等。
例如某大学音乐学科发展目标定位就是努力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学科。该学科在学术声誉上主要有两大优势:1.学院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音乐学重点学科培育项目,音乐与舞蹈学特色重点学科;2.奖项与课题级别高。近十多年来,学科建设成果共获100多项国家级、部省级奖项,两篇博士学位论文人选2002年、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论文”等。这些都是通过文字进行陈述,然而似乎也无法脱离量化计量,如共有社科研究成果100多项等。此外,还有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国内外影响等。然而,通过前面的量化陈述之后,后面的国内外影响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而社会服务典型案例,则同样是量化与定性结合。如“XX音乐理论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就包括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所编订的教材数量以及出版社级别等。定量评定后要对其所获得的国内外评价进行整理,如相繼被《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等核心期刊文章发表评论,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相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翻译出版,并成为大陆以及台湾等多个高校的必读教材等。由此不难看出,在学术声誉与社会服务评估指标中,无法离开量化单独定性,因此,不妨设计更为合理的量化与定性评价要素融合的评估项目要素,从而更好地进行评估。
三、“文献计量指标”中的非量化因素
艺术学科评估指标是“文献计量指标”与“非文献计量指标”的相互结合。尤其是“非文献计量指标”在艺术学科评估中的运用被看作是评估体系指标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在实际的指标操作过程中,“文献计量指标”并非纯粹通过量化手段进行统计。例如对师资情况评价指标中的专业学位学生与导师基本情况等进行统计,最后计算出比例,通过数据结果与国家评估标准以及其它艺术学科标准进行对比,从而看出其处于哪一个水平阶段。
上例是一个典型的文献计量图,通过量化的数据以及比例差值对该学校的音乐学科师资情况进行展示。通过计量方式进行评估数据填写的还有专业学位校内导师队伍结构等。然而,在师资这一大项目中,第三方面是代表导师一栏。评估要求规定达标导师的纵向信息不超过15名,横向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导师来源、工作单位、国籍、职称、毕业院校、最高学位以及交流访学情况、近三年指导专业学生数以及导师实践经验介绍等方面。从横向方面来看,不完全都是定量要素,还融入了定性的评比要素,因此,也不能单纯将这一指标归纳到纯量化评估标准中。
从纵向信息来看,选择的15名老师应是该学校音乐学科教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前15位导师。将这15位老师的个人信息与其他学校音乐学科前15位导师的个人成果进行比对,成果较为突出的将获得高分。然而,这一选拔方式并不能体现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导师科研及总体发展水平。选择代表性教师只能看出他们所获得的最高级别奖项以及最大艺术贡献。此外,如某高校导师的实践经历是“两部作品分获第二、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作品银奖、铜奖;五部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和创作奖;四部获“XXX百花文艺奖”创作一、二、三等奖;三部获XXX艺术节和音乐舞蹈节创作一等奖”。可见,导师实践经历介绍一栏也是在定量中渗透非定量元素。然而,不论是运用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若无法很好地相互配合、互补,是无法获得科学、全面的评估结果的。
结语:学科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评估体系中的各个评估指标的设计也在逐渐趋于完善。2012年,艺术学科开始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并采用“非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学科评估,然而,新评估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逐渐完善,尤其在层次化、定性与定量融合问题上。
(责任编辑:刘小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