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勤飞:绣出来的乡愁
2017-11-09李维丽
云龙县位于大理州西部,地处横断山南端澜沧江纵谷区,横断山两大山脉云岭、怒山和怒江、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了典型的江河纵横、山高谷深的地貌特征。在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生活着白、汉、彝、苗等20个世居民族,其中以白族为主,是山地白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云龙山地白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用勤劳智慧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地白族刺绣就是藏在深山中的一朵奇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根据生活地域的不同,人们常把大理地区白族分为湖滨地区白族、山地白族、坝区白族三种,服饰也因地域不同和生产生活需要不同而各异。湖滨地区气候温暖濕润,大多以渔耕为生,如洱海地区,白族服饰给人以清新明快、亮丽显眼之感,典型的就是集“风花雪月”大理四大美景寓意为一体的包头头饰.衣服为白色长袖窄内衬衫外加红、蓝、绿色领褂、深色下摆绣花围腰、浅色直筒裤,脚穿绣花鞋。而山地白族,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变迁中,其服饰因受山高谷深、气候复杂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影响,多以黑色为主色调,色彩对比鲜明,贴近自然。不仅美观大方,还暖和、实用、耐用。
无论是色泽明快的坝区白族妇女服饰。还是沉稳耐看的山地白族妇女服饰,都离不开刺绣这个传承多年的技艺来装饰。早在唐宋时期,白族人民在世代传承的刺绣技艺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刺绣工艺,创造出了独特的刺绣艺术,至今仍方兴未艾。勤劳善良的云龙山地白族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借助刺绣这种方式,表达着她们对生活的审美,诠释着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据《云龙县志》记载:“山地白族大多数是明朝洪武以后陆续从洱海地区迁入,经过漫长岁月洗礼,山地白族在继承大理地区的建筑、服饰、生活习惯上沿袭着大理白族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山地白族特征。”从云龙山地白族服装、头饰、鞋子、帽子、背小孩子用的裹背、围腰、绣花包、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上,都可以见到山地白族刺绣,是云龙山地白族美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表达生活向往的一道亮丽风景。刺绣图案以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植物和狮、虎、龙、凤凰、金鱼、公鸡、蝴蝶等吉祥动物以及几何图形最为常见。在刺绣前,有的人直接把图案绘在布上;有的人是先剪纸作底,再用各色彩线配绣。在绣硬件绣品时,如鞋帮、鞋垫一般直接把绣品拿在手上刺绣。如果是绣品较软较大时,如围腰、枕套往往需要使用花绷,把所要绣的部分绷平。
山地白族刺绣向来以漂亮、大方、实用而闻名,近年来,更是赢得了各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旅游者争相抢购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云龙山地白族服饰很有特色,就拿关坪乡来说吧,妇女服装上黑下也黑,上衣前襟短,后褂长盖臀部,上衣外再罩白羊皮褂:黑色包头、裤子宽筒裤:绣花围腰、绣花挎包、绣花鞋。袖口、领口、围腰、飘带等都要绣花,刺绣的部分在整套服装搭配上很显眼。男子穿对襟衣,衣较短,一般加外一件羊皮褂,裤子一般为宽裤脚,其中赶马的绝大多数戴黑包头。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新郎新娘装了。这里的女孩出嫁时的穿着,一般为黑包头、红色衣裳、青色裤子、绣花大围腰、绣花布鞋。新郎穿绸缎上衣、蓝色裤子、布鞋,戴包头或帽子。二人服饰相得益彰,流露着浓浓的喜庆气息。
以前,在云龙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物资贸易往来艰难,再加上过去工业不发达,服饰、包等用品大多需要自己动手加工,所以,刺绣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农村少女聪明才智和勤劳能干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选择儿媳妇的一个标准。1963年出生于关坪乡新荣村委会大甸中村的字勤飞,就是一个白族刺绣能手,只要一提起山地白族刺绣,人们一定会想到她,对她称赞有加,被大家公认为是新荣地区乃至关坪乡刺绣技艺最精湛,所绣作品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刺绣艺人。
大甸中村,坐落在大山深处,远离县城。村民们白天要到地里做农活,只有农闲时或放牛放羊时才有时间做刺绣。字勤飞和母亲、大姐、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靠种地养殖为生,泡核桃和畜牧收入是全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小喜欢刺绣的字勤飞,每天只有干完活之后,才有时间学做绣活,她那双手长满了老茧,是长期做农活磨出来的,可在做针线活时却依然飞针走线很是灵巧,让人不可想象。那双看起令人心疼的手,支撑起一个温馨的家,也书写着字勤飞的勇敢、善良、贤惠,饱含着的是白族人的勤劳、质朴、至善至美。
字勤飞身材娇小,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她10几岁就和奶奶、母亲学剪花绣花,从没有拜过别的师傅。“缝三针就三针花,缝七针就七针花,缝九针就九针花。”奶奶就是这样教我绣花的,字勤飞回忆着说。
后来奶奶去逝了,字勤飞就在母亲李加荣的指导下继续学绣花和剪纸工艺,年龄稍大后,就开始为母亲打下手,制作简单部件,力所能及地帮母亲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字勤飞说:“我自己缝的第一块围腰是缝制给小木人的,当时家里条件很艰苦,根本没有钱买布料,大人更不会把一块布料拿来给孩子们当试验品,自己就在一块手巴掌大的布上学缝围腰,慢慢地所使用的布料越来越大,自己剪花也越来越顺手。平日里到地里做农活,我都会用心地观察山里的花卉鸟蝶,将它们的形象剪成花样,再一针一线慢慢地绣出来,有的时候到别的村寨做客,看到别人围腰上绣着好看的图案,就会和她们借来围腰,学着围腰上的图案自己剪。”一次次地剪,一次次地重复,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之心灵手巧,字勤飞熟练掌握了绣花工艺剪纸制作技艺。
说到剪花的技巧、手法,字勤飞告诉我:“刺绣的花样村子里并没有花模子。都是老一辈口口相传,和长辈、村里人学着剪、学着绣。”而当问她为什么剪得这么好,眼前这个朴实的妇女显得有些腼腆,说不出原因来,只说凭着感觉,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剪,剪出来什么就是什么。刺绣工艺就这样代代相传,口口相传,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为了能适应山区寒冷以及世代从事放牧、耕作的需要,生活在云龙这片土地上的白族人民用智慧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服饰。
后来字勤飞还告诉我:“其实奶奶和母亲剪花都剪得不是很好。”由此可见,在字勤飞心里,刺绣最难不在绣,而在剪花。endprint
绣,字勤飞从小在村里老一辈、奶奶和母亲身边,耳濡目染,拿起针就可以绣。她说:“40多年来,我从没有想过放弃刺绣。也从没有觉得刺绣是件辛苦的事儿,相反在刺绣中收获很多。”是啊,美在于发现,美在于创造,用心去观察体验,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只有浸润着智慧和汗水的美,才是地地道道的“接地气”的美,才能真正经得起风吹雨打,在岁月的沧桑中愈发焕发活力。单看到大街小巷、村村寨寨背小孩子用的小裹背,色泽明润,耐用实用。可你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字勤飞给我讲起了这一道道工序:要做小裹背,首先是要裱布壳。然后是剪花、贴花、缝绣、撇金、搓边线、跑线、缝本身、滚边、拼接、滚大边等。前前后后需要很多道工序.即使手脚麻利的人,要做出一个精致的小裹背,至少也要2个多月。如果耐不住寂寞。不能细心加工刺绣,根本不可能完成。慢工出细活,又如挎包,也先要裱布壳,接着剪花、贴花、缝绣、跑线、滚边等,最后钉带子。一个小小的挎包绣出来,前后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在字勤飞家里,我看到一个她刚刚绣好的小挎包,包上绣着牡丹花,一朵在白底上盛开的牡丹花,那鲜艳的色彩搭配,精美的绣工,竟出自眼前这个看起来有些瘦弱的农家妇女之手。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没有接受过构图、色彩学习的妇女,却可以把一朵牡丹花绣得如此完美、传神,而她的其他作品呢?我不禁在想,字阿姨是个什么样子的女子,这仅仅是她的一小部分作品,我都能感受到她对刺绣的爱,那她被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是何等美丽?
看着眼前的挎包,我似乎明白字阿姨所说的“收获”是什么了。
字阿姨说,刺绣是一门很讲究的工艺,白族服饰刺绣以大块面为主,会按年龄来分,比如老年人的服饰底色一般以黑色为主.少有大红大绿的绣花,半绣:年轻人的服饰以浓烈的色彩为主,满绣。底布多用染色的土布、麻布,而刺绣用的丝线以前多用蚕丝,现多用细毛线,注重红、绿、黄、蓝、白等色的搭配,自己一直就用两种线,一种是细毛线,一种是十字绣线.不过还是细毛线用的多.因为细毛线不易掉色,所以自己喜欢用细毛线绣。至于针脚,针与针的距离越小越好,用力要均匀,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会平整,好看,一针没有绣好,可以返回重新绣。绣品的图案以牡丹、叶片、云彩、蝴蝶、鸳鸯、凤凰、蝙蝠、蜜蜂、小雀、蛟龙等为主,组合的刺绣图案大多都有寓意,如“龙凤呈祥”“富贵牡丹”“鸳鸯戏水”等等。字阿姨说:“自己最喜欢绣花,比如绣牡丹花、南瓜花、蝴蝶花、荷花、梅花、兰花、凤凰花、菊花、桂花等等,自己绣动物的很少。”
提起字阿姨绣得最多的作品。她说自己绣得最多的就是围腰。山地白族刺绣中最有特色的也就要数绣花长围腰了,当然绣起来也最为繁琐。用黑布做底板,两边镶上约五寸宽的绿色或蓝色锦绒布,镶上花边,在中间绣上五颜六色的精美图案。图案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充满寓意。表现形式上采取夸张、变形等手法,纷繁而质朴清新,反映出山地白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出山地白族妇女的审美观和装饰风格.反映出她们的艺术创造才能。绣一块围腰,首先要看人的大小、胖瘦,根据不同的身材来挑选、裁剪布的大小,一般中等身材的人,一块4尺的布就能绣一块围腰,其次看围腰主人的年龄,字阿姨说每次她都会看或问用围腰的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这样好根据年纪来剪花样,最后就是自己细心地把它绣完。字阿姨介绍说,花围腰白语称“wuqi-ubeng”、“yiengben”(读音),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一样,其样式、长短、图案都有严格区分。一般未成年少女和已婚有子女的妇女.花围腰的图案都较为单纯,表示其“花期”未成熟或已过。当女性成年,她们就会忙着精心打扮自己,将自己对爱情、对生活的向往刺绣在花围腰上。表示已步入成年。开始追求恋爱,男女青年可以相互往来。花围腰由腰带、上领、下摆、边幅、镶边和正中腰身等部分组成,为梯形。绣一块围腰大概需要3至4个月的时间。字阿姨说,因为自己平时要干活,只有闲下来的时间做绣活,所以时间会久一点儿。另外绣活是一个很慢的活,需要细心和耐心。当问到字阿姨绣围腰用花绷吗?字阿姨说没有,她从没有用过花绷,绣围腰基本在农闲时,就铺开放在腿上慢慢地绣,而对于绣鞋和一些小物件.有时上山放羊也可以拿着去绣,我们白族妇女劳作休息时手里都常常做着针线活的。
世代生活在云龙的山地白族妇女的花围腰。犹如映山红般鲜艳迷人,装点着茫茫山野,绚丽着白族人的生活。除了绣花围腰,白族妇女的绣花鞋也很有特色,鞋底用旧布装裱,新布包裹,有些鞋底还配有雪白的缨穗花边。鞋面绣有和花围腰上一样的花鸟图案。现在,有些心灵手巧的女子也会在刺绣的图案等方面推陈出新,赶时髦。
绣花挂包也是山地白族刺绣的一大品牌,大多用自织粗麻布为底,黑白相间,两边镶上蓝色或绿色布条,连接成为包带,包上绣有各种图案,并缀上流苏、小绒球。绣工精细、图案精美的绣花挂包,可以说是深山里白族群众的“LV”,是人们外出走亲访友、赶街的必要“装备”。这不但是女人的心爱之物,即使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也会肩挎绣花挂包,穿梭于集市人群之中,行走于山野丛林之间。
2000年.字勤飞第一次带着她绣的十几块围腰来到大理三月街,因其鲜艳的色彩搭配,精致的绣工,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也是字勤飞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大山,受到外界的关注。从此.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县级、州级的展览活动。2002年,接受了州博物馆采访,所绣作品被省博物馆收藏。2005年,所参展作品被州博物馆收藏,同年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授予“大理州传统美术传承人”称号。2014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说到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字阿姨说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还没有,因为每次完成一块围腰时,她都会觉得这块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字阿姨的作品都不卖,所以,在任何地方你是買不到字勤飞的作品的,有时有亲戚朋友要,字阿姨才会把绣品送人,字阿姨说平时自己绣下的绣品多数是送人,不会拿去卖。偶尔被博物馆收藏,会有点收入,可不多,她说自己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作品当时就有100元的收入。自己坚持绣是因为我爱刺绣。endprint
仔细欣赏字勤飞的绣品,作品形象生动,那朵朵绣在布上的花栩栩如生,针线在她的手中,犹如画家的画笔,一切井然有序地延伸着:色彩搭配鲜艳独特,字阿姨最喜欢红、绿、黄、蓝色的搭配,她运用这些颜色的线,构造了形式各异的视觉效果:作品种类繁多,字阿姨常年做刺绣活儿,囊括了当地白族常见的服饰等物品。如绣花鞋、围腰、鞋垫、背孩子用的小裹背等等,各种刺绣样式齐全,当地绣花妇女在刺绣时,也常以她的作品为榜样。当地人常说:“这是字阿姨教我绣的。”“这是模仿着字阿姨的绣的,是不是很好看?”
我说:“字阿姨你可以绣给我看看吗?”她爽快地答应了,并找出屋子里的针线开始绣起来。此时,阳光透过窗帘,照在她的身上,字阿姨手里拿着剪好贴在布上的花样,一针穿下去收回,又一针……一针一线地绣着,没有对话,屋里格外安静。已是54岁的字阿姨视力还是很好,那根细细的线在她手里好像能听懂她的话一样。按着自己的心书写着一个女人一生的挚爱。
说起字阿姨的家乡关坪,那是小城有名的刺绣乡镇,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刺绣,女孩子从记事起就要和长辈学绣花,早早绣下自己的嫁妆。每逢乡里举办重要的节庆活动,村里办喜事,妇女们都会穿上盛装参加,载歌载舞。
作为民族文化独树一帜的载体,云龙山地白族刺绣是在当地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民族审美和文化心理、民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色彩丰富鲜艳,颜色搭配对比鲜明,针法严谨均匀,虚实结合且相宜,构图布局精巧,图案多姿多彩,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装饰性,既有样式的整体美感.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保留着原生态文化特质,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真实反映了山地白族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心灵手巧的艺术创造力,是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云龙县宣传、文化等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加大保护传承力度,积极开展对山地白族刺绣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通过逐级申报,2013年云龙白族刺绣已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文化部门对全县民间艺人广泛的摸底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刺绣作品,制定了相应的项目保护措施,收集、整理、出版项目有关材料,利用各种活动积极进行宣传展示,健全档案、建立音频、视频数据库;建立传承点,开展培训,促进活态传承。
据资料显示,2010年,云龙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9281人次;2011年。达306232人次;2012年.到云龙旅游的游客数量迅速增长。达360000人次以上。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云龙深挖民族文化底蕴,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及时启动了“山地白族繡品产业”项目,推进山地白族刺绣工艺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填补了云龙旅游文化产业的一项空白,为到云龙的游客购买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精美的纪念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提供了一个很好选择。云龙山地白族刺绣由此走出大山,展露在世人面前。
山地白族刺绣多以女性为主,现在。字阿姨的两个女儿也能刺绣和剪花。平日里字阿姨也教女儿们,可她说并不勉强女儿一定要学,这需要爱好和天赋。现在女儿们都比较喜欢绣十字绣,简单、方便、快捷,而自己40多年一直坚持刺绣,不会缝十字绣。字阿姨还告诉我,随着工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受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服饰正在日益淡化,再加上市场大量出现的廉价机绣产品,学习传统刺绣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也担心刺绣会失传。不过,欣慰的是现在政府很重视刺绣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今年4月,县上还在我们附近的团结乡举办刺绣培训班的,听说村里很多妇女都参加培训,培训请来昆明的老师、彝族刺绣能人教她们刺绣的手法、配色等。字阿姨说,无论是白族刺绣还是彝族刺绣.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对农村人来说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和来自外面的老师学到很多东西,不仅能提高我们的传统刺绣工艺水平,还对传承、发扬民族传统刺绣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能让擅长刺绣技艺的农村妇女增加收入。
其实为了能把这门白族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字阿姨在从艺期间教会了村里很多心灵手巧的年轻妇女。除了教本村妇女外,字阿姨还到各乡镇教其他村的妇女刺绣,2011年,字阿姨就被邀请到诺邓古村对该村部分妇女进行传统刺绣技能培训,为了使她们掌握白族刺绣这门技能,同时还教会她们各种花的剪纸制作,不仅为广大农村妇女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也使白族传统的刺绣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在字阿姨的家里,她还给我看一个挎包,虽不懂刺绣,可我学过画画,对色彩、构图略懂一点点儿,绣在那挎包上的牡丹花,配线上不是很好,有处特别不理想,我在心里想着,这难不成是字阿姨绣的,和刚进门看的那个小挎包相比逊色不少,心里不自觉地七上八下的。
字阿姨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并说这是她的学生绣好送过来请她指导的,她说刺绣是很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计,自己只有小学文化,要一套套、有文有字地教她们其实很难.这也是她一直感到遗憾的事,自己主要也就教她们剪花和配线,更多的还是言传身教,得靠在实践中去锻炼,去揣摩,去积累。在教的过程中,字阿姨还是说最难教的也是剪花,村子里很多妇女都不会剪花,要不就剪出来的花死板呆滞,没有生命力,很多时候都是她帮它们剪好花的样子,她们自己去绣,可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字阿姨还是希望她们学会剪花,而要做到这点,需要她们不断地和剪得好的人学习,看她们怎么剪.再不断地去尝试,有时也需要灵气。
在字阿姨她们村,全村的妇女都是她的学生,平日里大家遇到问题都会来家里找字阿姨,字阿姨也会第一时间帮助她们解决问题,目前她一直在教的学生是字钱芬。而在她徒弟中能力最强、最具影响力的是新荣村大麦后村民小组的字贵梅,她所绣的作品也于2002年被省博物馆收藏。
最近,字阿姨帮女儿带孩子来县城生活,可她只要有时间,还是回老家。她说她回去,村里刺绣的妇女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她也好当面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字阿姨还把她平日刺绣的小物品拿出来给我看,有绣花鞋、鞋板、挎包等等,可以看出字阿姨很爱学习和收藏物品。其实在小城有很多人喜欢字阿姨的作品,我的同事就特别喜欢字阿姨的刺绣,知道字阿姨的作品不卖,只好拍些照片,只要有人问起云龙刺绣,同事就自豪地把字阿姨介绍给别人,有时间也会陪朋友去找字阿姨看她的作品。
遗憾的是在采访字阿姨的那天,我并没有看到字阿姨绣的围腰,因为她的很多作品都放在关坪的老家,只能从她这很少的一部分作品里细读它的生命。夏日的阳光下,每一件绣品都格外清明,和字阿姨的质朴一样,对于一个把刺绣爱得如此深沉的女人,她的生活是朴实的,就像在和我的交流中,她是那样地真实,我们的交流其实不多,不是因为她不想告诉我关于白族刺绣更多的东西,也不是她吝啬,是因为字阿姨很少讲汉话,对于怎样用汉话把自己的刺绣工艺表达给另外一个人,字阿姨还不知道,更准确地说一辈子住在大山.缝着她的围腰、绣花包,那就是她的世界。其间,字阿姨拿出手机给我看她存在手机里的照片,在一幅美丽的围腰图片前,她停住,和我讲起她的围腰,那是一块很普通的围腰,只见在一块黑色的底板上.绣着很多盛开的梅花,细看中间还撒着小骨朵。字阿姨告诉我这块围腰除了花样是剪的模子,其他小花和枝叶都是自己凭着经验绣的,没有剪模子。真是一块很特别的围腰,虽绣着很多花,可不会觉得它花哨,相反多了些稳重、内敛、古典。字阿姨告诉我,她结婚时就带类似这样的一块围腰,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用围腰会比这个鲜亮些,不过我更喜欢我们那时戴过的围腰。
看着字阿姨,我在想字阿姨爱的不仅仅是她的围腰,她的刺绣,还有她的爱情。我不知道字阿姨的爱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字阿姨的,我没敢问,害怕我的唐突伤害到这个宁静的女人,我也不忍心问,也许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能心里一直爱着一个男人就是幸福的。
编辑手记:
本期栏目中。也许是因为作者李维丽比较感性;也许是因为她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内敛含蓄的女性;也许是因为“刺绣”本身就带着很多情思,文章《字勤飞:绣出来的乡愁》带给我们不同以往的阅读感受,静雅平白的文字和主人翁字勤飞淡然安静的形象相互衬托,再处处以“云龙山地白族刺绣”为背景,让“这样的文化”和“这样的女人”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作者在讲述的时候,更偏向于向读者展现其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的字勤飞,让文章读起来盈盈轻浅,充满真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