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环境下采访模式探索与研究
2017-11-09毛静华康健朱世琴祖艳红孙济庆
毛静华+康健+朱世琴+祖艳红+孙济庆
〔摘要〕图书采访工作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关乎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针对传统采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流程的优化,并将采访工作和学科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既是解决采访工作的模式化问题,也是充实学科馆员工作内涵的探索,对进一步深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工作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优化; 学科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10.014
〔中图分类号〕G2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10-0084-03
〔Abstract〕The book acquisitioning work is the important basic work of the library,which relates to the core value of the library.This paper took the library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traditional acquisitioning mode,the process was optimized.And combining the book acquisition with the subject service,the process could not only solve the model problem of the acquisitioning work,but also enriche the work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 librarian,and had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library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ubject service.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book acquisition;mode;optimization;subject service
图书采访,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的馆藏发展政策、采访原则和读者需求,选择和采集适合本馆收藏且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文献的过程。采访工作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黄宗忠提出“一个图书馆没有文献采访,其他工作无从谈起。有了文献采访,才有文献分类编目、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等科研服务体系。”[1-2],充分体现了图书采访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采访工作关乎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馆藏体系的建设,因而如何做好采访工作是图书馆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目前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是图书的借阅量下降趋势,以及图书的闲置无人问津与读者缺乏高质量的专业图书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进行高质量专业化的采访模式,既兼顾馆藏功能又充分体现广大师生的具体需求,是采访发展的研究重点之一。在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如火如荼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综合型大学图书馆,读者专业面广、需求品种多,探索采访工作与学科服务的结合,是采访模式变革的可探索路径之一。
为此,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从调整采访人员结构、优化采访流程两个方面做了采访模式的变革,以藏书质量为源头,结合学科馆员制度,探索新的采访结构与流程,提出学科服务环境下的采访工作新模式,以与同行共同探索研究。
1学科服务环境下采访模式变革的基本思路
图书采访理论有两种观点,一是杜威提出的“价值论”,认为图书的价值决定了图书的需求,强调图书价值在采访过程中的地位;二是普尔·克特提出的“需要论”,强调以读者需求为起点进行图书采访。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界涌现了“读者需求导向论”、“藏书稳定状态论”、“重点图书与一般图书平衡论”、“特色文献与合作文献平衡论”等多种观点[3]。无论哪种理论都离不开图书与读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传统的图书馆采访工作一般是设置专职采访岗位从事馆藏需求的选订。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采访人员都是专职的,在图书馆的岗位体系中人数极为有限。大量的采访工作量往往使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面对图书供应商的书目进行选书。
传统采访模式的优势在于专职性,使得采访人员能安心选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丰富的选书经验,对出版社、版本、图书的出版动态等都能有很好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但此种操作模式显然也有局限性。首先,每一个书目清单基本上都包含了所有学科类的图书。专职的采访人员,其专业背景难以面对全学科的图书选购。虽然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采访人员的专业背景与学历水平普遍都很高,但单一的专业知识背景面对全学科的图书选购工作时也是力不从心,不熟悉的学科类图书只能是模糊选择。当前图书馆都面临着工作人员减少的趋势,随着采访岗位人数的减少,专业知识的匮乏性就更加突出。
其次,传统的采访人员专职性的配置模式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主动去收集读者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文献需求,只能被动地接收读者提出的需求,对不熟悉学科的文献需求敏感度低,这使得图书采访工作很难较好地体现读者的需求。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具有长足的发展,学科馆员成为图书馆岗位体系的重要配置。面向学校的每个学科一般都配有相应专业的学科馆员,促进图书馆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岗位配置上一般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能达到与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内涵式的交流。深入学院、直面師生,作为图书馆与用户需求研究的基础,与学院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互动;相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使得他们对专业热点的敏感度非常强,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读者的具体需求。endprint
在现有的常规模式下,学科馆员不参与馆藏的采访工作,但有义务将需求信息反馈给采访部门。但由于部门间的工作重点不同,这样的信息反馈往往较难反映在现实的馆藏建设中。其原因在于,学科馆员研究了用户需求,但并不了解文献资源的出版动向;由于信息交流与专业理解的障碍,专职采访人员往往对反馈信息无法消化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到图书的采访实践中。
因此,变革采访模式,让学科馆员直接进入馆藏建设的实践,采访工作成为学科馆员工作职责的组成部分,使用户需求研究直接面向文献资源,需求与文献出版对接,从馆藏建设与文献出版的基础上研究用户需求,将更具现实效用。
2采访流程与模式探索
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针对传统采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和流程优化。
21传统采访流程和新的采访流程
在传统采访操作模式中, 由采访人员对招标所确定的图书供应商提供的采访图书目录进行选书,不同的采访人员面对来自不同书商提供的书单,相互之间互不关联。基本操作流程如图1:
图1传统采访操作流程
传统采访操作流程的局限性和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其局限性表现在受图书供应商提供的新书目录限制,不足以全面了解图书出版的现状;其弊端为图书供应商的书目往往是全学科的、各图书供应商的新书目录重合率很高,这样既影响了采访工作的效率,也使采访人员面对全学科选书专业上力不从心。此外,采访人员各选各的书,无法在整体上把控整体的数量和质量。因而,本馆对传统的图书采访模式的工作流程做了一系列的调整,调整后的操作流程见图2。
笔者首先调整了采访人员的结构,由学科馆员替代原来的专职采访人员,采访工作成为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之一。
在采访的操作流程上,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首先对书目进行了两次查重,将不同书商提供的书单进行合并查重,去除不同书商提供的书目间的重复书目,并与馆藏书目进行查重,然后将处理后的新书目录按中图分类法分发给对应的学科馆员,由各学科馆员做新书选订决策(如面向商科的学科馆员负责F大类的图书采访等)。
22变革采访模式的优势与难点
采用新的采访模式,其优势在于:
图2优化后的图书采访操作流程
1)各司其职有利于对专业文献的深入研究。传统的采访模式是按文献类型设立相应的采访工作职责,如对中文图书,设有中文图书采访员,对外文图书设有外文图书采访员,对电子文献设有电子资源采访员等,不同类型的文献各自进行采访工作,相互之间基本不干涉。在新的采访模式下,可以按学科专业划分采访职责,贯通不同文献之间的采访壁垒,既可以有利于学科馆员对自身熟悉专业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又可综合策划专业学科的整体馆藏发展。
2)有利于文献的供给侧优化。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深入专业学科与读者联系最紧密、最了解读者需求的群体。在传统模式中,学科馆员将读者的文献需求反馈给采访人员,这样的反馈,成效非常有限。而由学科馆员直接面向文献与读者需求,缩短了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将读者需求直接反映在文献采访实践中。另一方面,学科馆员还可以主动将需求专业热点信息提供给书商,要求书商组织书源,主动约书,优化了文献的供给侧。如,学科馆员在与法学院老师沟通中了解到他们需要国际能源法方面的书籍,而目前相关书籍比较少。据此,学科馆员随即同书商、特别是出版社进行联系,用定制的方式获取相关图书目录。
3)有利于采与访的相融合。在传统的采访模式下,采访人员面对大量的图书目录,很难有余力、也缺乏动力去关注书商提供的书目之外的图书出版状态。采的功能很强,访的动能却趋弱[4]。在新的采访模式下,原采编部门由于剥离了采访的工作,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多渠道获取新书信息,使学科馆员有更多的选书途径,提高访的力度。
4)按类采访有利于采访人员根据馆藏和借阅情况及时调整采访内容。由于按类采访,采访人员可以定期统计并掌握该类图书的馆藏数据、入藏数据、借阅数据的动态发展趋势,据此灵活调整图书采购的方向。以F(经济)大类图书为例,统计数据显示,F3(农业经济)的借阅率(总馆藏总借阅)是18%,而同期F0(经济学)的借阅率是62%,那么在F大类图书采购总金额不变的情况下,减少F3的采访量,增加F0的采访量。
新模式实施过程的难点在于需将多个不同书目来源清单合并去重,并按学科分发给相关采访人员,以提高图书采访的效率。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书商、不同来源的新书目录其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为提升工作效率首先须对书目去重;而现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并不支持这一功能,要有效地达成书目去重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研发了多字段匹配权重算法,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书目去重软件,实现书目去重后的按学科分发进行书目采访。软件的成功开发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例如,本馆每周共接收大约有1万条左右的新书书目。按照传统的采访流程,需要采访人员花费1周时间才能完成全部的选书工作,工作强度也大。通过我们开发的书目双查重系统,每周的新书书目数量锐减一半以上,再按学科分发大大提高了采访的工作效率,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馆藏、研究图书出版状态。
24变革后的初步成效
学科馆员参与采访工作,细化了文献采访的学科专业化,具备了专业化研究馆藏、研究图书出版状态的基本条件。例如,通过对专业馆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馆藏教材类图书品种占比偏高,同时在与专业教师交流中也有反映教材图书太多且大同小异。通过相关学科的学科馆员深入调研发现,理科类教材书确实偏多且雷同率高,但工科、商科类学院的师生却急需反映前沿科技的最新教材。据此,我们调整采访原则,不同的学科制定不同的选书方针,做到一專业一策。由于按学科专业进行选书,能集中精力在同类书目中对比研究,细选合适的馆藏文献。同时在挑选品种的量上也能很灵活地根据馆藏分布、借阅情况等进行分类把控。endprint
新书目录通过查重合并后,同类书目集中在一起,各不同来源的书目质量得以显现,提供高质量书目的书商就能得到大订单。对此,书商的反应很迅速,新模式采访工作实施仅2周,在新书目录送达时间、书目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以往需要我们对书商督促、催单的动作基本消失。此外书商还主动收集我们对图书的特殊需求,到出版社组织相关书源,在提高书目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书目来源。新的采访模式和操作流程减少了大量重复工作,显著提高了采访速度,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极大提高。学科馆员参与采访工作,能更快更好地反映读者的需求,隐性地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使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更贴近广大师生。
3结语
图书采访工作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关乎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良好的馆藏體系是图书馆工作孜孜追求的目标,提高采访质量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传统采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流程的优化、并将采访工作和学科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既是解决采访工作的模式化问题,也是充实学科馆员工作内涵的探索。本馆对采访工作模式的一系列变革探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也显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按学科专业进行文献采访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将不断深入探索,继续优化和完善我们的学科馆员参与文献采访的模式,完善采访的工作规范。
参考文献
[1]经渊,陈雅.“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采访——场自救的变革[J].现代情报,2016,(10):113-117.
[2]苏志磊.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与发展[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2):45-47.
[3] 滕胜娟.新媒体条件下的图书采访路径发展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12):77-80.
[4]王栋.“采”“访”并重——谈图书采访的前期与善后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 :65-67.
[5]沈扬,王伟,刘洁.基于模型法的图书采访经费分配研究——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杂志.2016,(10):35-41
[6]蔡迎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科图书采购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0,(21):36-40.
[7]戴龙基.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