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

2017-11-09冯海兵

曲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铁蛋声声大别山

冯海兵

清清漳河水,

巍巍太行山。

永难忘,

情掛牵……

说的是——

太行山上白发娘,

双目失明步艰难。

扳着指头泪不断,

雁来雁归七十年。

高呼一声入天宇,

低唤一声轻风间。

犹如盲翁夜夜唱,

往事历历浮眼前……

忆往昔,

上党大地腥风溅,

抗日母亲忙不闲。

找回那儿子打铁匠,

再劝那未过门的小甜甜。

小铁蛋,推着铁炉和铁钻,

铁锤火钳背在肩。

辞别了亲人上前线,

小甜甜,挥泪盼哥早日还。

抗日母亲赤胆献,

生死二字丢一边。

做军鞋纳鞋垫;

挖草药护伤员;

乔装改扮敌情探,

藏躲穷林受熬煎。

更深夜喃喃呓语呼铁蛋,

为娘我时时在挂牵。

告诉娘,你打的刀刃可锋利,

告诉娘,你钉的马掌跑几天,

告诉娘,你面对日寇敢亮剑,

告诉娘,你可立功举过拳。

为娘我还欠你一个愿,

儿啥时迎娶(那个)小甜甜。

数年军民浴血战,

迎来欢声乐无边。

娘时常村口搭手望,

儿啊儿,为何不把音信传?

滔滔黄河水,

巍巍大别山。

儿听见,

难以言……

一声长啊一声短,

声声飘进儿心间。

声声情牵苦思念,

声声都是盼团圆。

慨当初,

母亲送儿上战场,

跟随八路志更坚。

铁锤挥舞豺狼颤,

火钳烧的恶鬼寒。

红炉旁前立誓愿,

终将倭寇葬烽烟。

儿想宗堂红烛点,

可儿已挺进大别山。

娘啊娘,

儿曾想回家把娘伴,

儿曾想孝敬土炕边,

儿曾想耕种漳河畔,

儿曾想炊烟阖家欢。

非是孩儿本性变,

非是孩儿无心肝,

非是回家路遥远,

非是山高遮眼帘。

儿真想叶落归根居故土,

可是儿已静静躺在大别山……

儿呀……儿……

七十年前娘送儿,

至今才知赴黄泉。

娘不悲伤不埋怨,

苦了那姑娘小甜甜。

年年等啊天天盼,

黄花闺女变容颜。

说破了嘴道千万,

甜甜她终身不嫁为儿男……

白发娘啊……娘……

甜甜她清明看铁蛋,

俺穿上娘做的新衣衫。

吃了家乡的小米饭,

潞州老酒醉了俺。

甜甜妹妹情无限,

来生千里共婵娟。

娘呀娘,七十年回家是个梦,

俺如今住的新房圆又宽。

新被子是白云朵朵天蓝蓝,

新床是花木茂盛大别山。

红色老区需要俺,

红色文化离不开俺。

红色旅游俺点染,

娘啊娘,儿永远不忘太行山……

儿啊…儿……

当初送你只有一念,

眼亮心明我最简单。

堂堂热血男儿汉,

保国精忠卫娘安。

七十年儿的名声最震撼,

七十年太行耸立更威严,

七十年幸福生活热血换,

七十年丰碑永铸众心田。

山连山花烂漫,

和平鸽舞翩翩。

鲜花一束寄思念,

青史留名代代传。

创作构想:

机缘巧合,2015年4月有次与爱好挖掘本县人文历史的朋友李保文小聚,他和我讲,在本县区发现一个真实的人,还写出了《四区区长王宗洲死之谜》这个报道。因此,我跟随保文兄两次到死者牺牲的地方。数月后,经各种媒体找到了王宗洲烈士的家乡河北某地,与乡亲们一起,安慰了烈士的在天英灵。

这个事情非常感人,因此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要写成曲艺作品演绎出来。与几位朋友头脑风暴后我又几番考虑,重新构思,决意从另一个角度去写——以一个“情”做文眼,以“情”触动观众。“情”要有热量,就像我们看着一簇火焰时只是单纯的看到火焰的颜色,而作为燃烧物的薪炭却是确确实实的能感觉到火焰所释放出的能量。

或许在和平年代,母子之情、情侣之情可能最是平凡,但在民族与国家之存续不绝若线的时刻,母子絮语、情侣相念的感情反而是最珍贵的。通过实与虚对比、阴与阳相交的手法,我试着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进而从不舍中升华出取舍,从小爱中演化出大爱。最终由点及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以自身为炭,投身到祖国独立自由的伟大事业中。而这也同时构成了作品的最终意义:个人与国家,奉献与牺牲。曲艺作品都来自生活,生活是根基,是源泉,在感悟的基础上升华作品的艺术构想,加以提炼和畅想。带着感情去写,才能打动人的心灵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蛋声声大别山
倒立
走进红色大别山
我就叫铁蛋
插秧有感
铁蛋的吃瓜季节
偶感
收集秘密的男孩
秋雨声声
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