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 再定位 再行动
2017-11-09
核心提示: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湖北省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本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进行再认识、再定位、再行动。
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
今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湖北未来发展的蓝图,开启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湖北省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本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进行再认识、再定位、再行动。
战略意义要再认识
首先是意义再认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湖北最高使命和最大担当。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提出,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这一定位,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湖北最大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湖北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其次是使命再认识——从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到长江经济带的“脊梁”。
湖北承东启西、联南接北,不仅是撬动中部全面崛起板块中的“战略支点”,在新时期国家战略中更处于长江“龙腰”位置,还担当着长江经济带“脊梁”。
从国家角度看,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要实现东、中、西三大板块联动,挖掘内陆内需潜力,构建陆海双向对外开放走廊,必须走活湖北这个“天元”。
从湖北角度看,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下好全国战略格局的“先手棋”,需要在深入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双向开放合作等方面率先突破。
再次是形势再认识——新常态下湖北要抢抓十年黄金机遇期。
新常态下,湖北面临着国际经济动荡下行、国内调结构去产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但也处于国家战略机遇叠加期、积蓄能量释放期、综合优势转化期、四化同步发展加速推进期。总体而言,仍处在黄金机遇期。
新常态下,湖北要实现“新”“旧”增长动力切换、增速换挡。一方面认识上再调试,看到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另一方面思路上再调试,摆脱以前靠拼投入、高消耗的老路,走创新驱动、转型跨越的新路,拿出过去拼速度的劲头来追求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
战略目标要再定位
新时期,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要再定位。
第一,中部定位有所转变,需要湖北坚持高目标导向。
200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中部定位为“三基地一枢纽”(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则将中部定位为“一中心四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从区域目标来看,“三基地一枢纽”到“一中心四区”的定位转变,是国家对中部地区从任务式定位上升到功能性定位的表现。这体现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中部地区功能调整、战略方向和战略任务的明确指引。
从湖北目标来看,要在经济实力上做增长极,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做引领,在产业竞争力培育上做龙头,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做标兵,在城乡统筹、改革创新上做示范,在对外开放方面做支撑。
第二,中部六省竞争日趋激烈,需要湖北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短板”。
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期。总体而言,湖北经济体量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功能升级、体制改革、双创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与邻省比,我们还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改革创新不够深入。
湖北是科教大省但不是创新大省,科技创新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12,排名安徽、湖南之后,人均专利数仅为安徽的69.0%)。
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43.1%,低于全国7.4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三位;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居中部第二,仅为河南的69.1%,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河南的65.9%、湖南的90.3%。
再次是区域发展不协调。
武汉“一城独大”,第二梯度城市偏弱,尚未形成多极支撑。除“两副”外,湖北尚无GDP在2000-3000亿元规模的第二梯队,而河南有3个、湖南5个。
此外,绿色发展有待加強。
湖北万元GDP用水量达101.96立方米/万元,居中部第三;一般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67.78%,居中部第三;森林覆盖率仅39.61%,居中部第三。
最后是对外开放不够。
湖北经济外向度只有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排中部第四,出口规模仅为河南的67.8%、江西的88.2%、安徽的90.5%。
把战略付诸行动
结合“一中心四区”总目标、湖北省情和“十三五”规划,新时期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要再行动。
一是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要聚焦科技体制改革。以提升高层次人才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重点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军民融合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全方位开放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举措。
其次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武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落户,支持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多层次新型产业技术联盟和研究院所发展。
再次是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国内外一流创新要素、创新政策,大力发展多形式众创空间,培育新兴科技服务业态,完善多层次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大力营造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社会氛围。
二是在构建产业新体系上取得突破。
首先是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省,打造全球先進制造业集聚带。推进“双九双十”行动,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型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
其次要聚焦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延伸重点产业链为着力点,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研发设计基地、中部电子商务中心、旅游核心区、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以武汉为试点,着力建设中部地区金融服务中心。
再次是聚焦农业现代化。依托武汉光谷生物城、荆门“中国农谷”、荆州农高区等园区,推进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创新。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壮大农业电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打造多极支撑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是聚焦“一主两副”。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其次是聚焦多极支撑。支持条件较好的地级市壮大经济实力和城市规模,建设新的增长极。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建设新的增长点。
再次是聚焦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资源禀赋,整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培育、打造和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四是要着力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在推动开放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是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结合部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大力推进湖北内陆自贸区建设,力争使湖北成为“一带一路”双向互动、交汇融合的枢纽。
其次是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乃至国际化门户城市。加快建设武汉国际航空港,推进武汉使领馆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再次是聚焦跨区域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中部六省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方面共建共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等跨区域合作。(支点杂志2017年10月刊)
(本文数据来自2015年相关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