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
——文化引导下的新加坡滨水更新对成都市区府南河水系更新的启示

2017-11-09申静书

四川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水区滨水新加坡

申静书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他山之石
——文化引导下的新加坡滨水更新对成都市区府南河水系更新的启示

申静书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成都作为拥有2 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具有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随着成都晋升为中国第十大古都,对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积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市府南河现有的城市滨水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及休闲需求,滨水功能需要更新,文章以新加坡河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文化层面研究探讨城市水系更新策略,以期对成都市滨水空间文化建设有新的启示。

滨水区; 文化; 更新; 新加坡河; 府南河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有着2 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自秦代建城以来,成都逐渐形成“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水是成都城市空间特色所在,是城市的文化特征,也是城市生机活力的体现。1993年开始历时5年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恢复了成都市两江环抱的历史空间格局,绿地以点、线、块状分布于河道两岸,串联成环状滨河绿地。随着成都晋升为中国第十大古都,原有的滨水城市空间亟需更新整合,在现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注入历史文化。滨水空间更新对延续成都历史文脉,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拟从文化视角研究城市府南河滨水区更新。

1 成都滨水区更新研究背景

1.1 “宜居水岸工程”规划

为全面落实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都市于2016年提出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规划,规划指出3年内完成系统整治水工程、水岸“三通”工程和水岸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开敞宜人的城市水景观,彰显城市历史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针对不同类型水体的不同文化特征进行打造[1]。

1.2 成都市区府南河滨水区现状问题

府南河滨水两岸以居住及商业用地为主,滨水区主要承担着为周边市民服务及展示城市形象的功能。但目前河道两岸景观脱离周围文化底蕴发展,导致滨水景观与周围区域文化缺乏联系,整体文化展示利用不足,未能彰显区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导致外在的滨水文化景观空间辨识度不够,城市滨水景观千篇一律,滨水形象展示不足。

除中心地块外,大部分区域滨水景观品质不高,仅通过呆板的道路线性及简单绿化造型组织滨水空间。植被长势虽好,但植物造景单一且缺少季相变化。硬质景观设计粗糙,大部分滨水沿岸缺乏节点景观、配套设施等。单一缺乏变化的滨水步道串联各个滨水区,导致滨水景观单一化,缺乏活力。

2 文化引导下的新加坡河滨水更新研究

与成都府南河的城市地位相似,新加坡河作为新加坡生命之河,是城市繁荣的起点,总长约3.2 km,贯穿于整个城市。历时十年新加坡于1977年完成了受污染的新加坡河清理,如今的新加坡河沿岸已成为商贸中心及活力聚集地,河岸两旁的驳船码头(Boat Quay)、克拉码头(Clarke Quay)和罗拔申码头(Robertson Quay)更是新加坡最繁华的街区及享受美食的天地。新加坡河滨水区更新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2.1 总体控制,分段规划

1991年新加坡概念性规划中确定了“以河道为主轴,面向河道发展”的思路,城市以河流为规划主导方向,水系带动城市发展。同时,形成了“一轴三区”的空间结构,一轴即新加坡河,三区以三个码头为核心的三个特色区域,罗拔申码头区以宾馆及住宅功能为主,克拉码头以商业休闲功能为主,驳船码头以消费娱乐为主[2]。明确的功能分区定位为城市空间组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注重文物保护利用

新加坡河两岸规划以保存历史,鼓励老建筑的再利用为前提,由专门的委员会根据其重要性决定旧建筑的保留改造[3],不同片区采取不同的保留方式。新加坡文物古迹保护方式分为四类,(1)大部分公共及宗教建筑保留原来建筑及用途;(2)修复后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的文物古迹;(3)修复后用途有所改变的文物建筑;(4)对建筑结构有所改变但必须保存其整体历史和建筑特色[4]。 新加坡河岸确定保留的建筑保护利用主要包括上述所提后三种,如驳船码头及克拉码头原有仓库建筑改建为餐厅酒吧等娱乐休闲型商业建筑。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采用新材料、新色彩对建筑进行更新,并对灯光、外部空间等景观进行创意设计,形成符合该区域定位的城市景观。位于克拉码头的原二手交易市场,保留原有摊位的同时增加艺术品制作展示及交易,吸引国内外特色艺术。以驳船码头附近的原邮政总局和旧国会大厦为例,通过功能置换现已成为浮尔顿酒店及展现国内外艺术家所创造的现代视觉艺术、音乐、舞蹈、电影与话剧的艺术之家,保留及修复建筑原有风格,对内部功能进行更改(图1、图2)。

图1 克拉码头

图2 浮尔顿酒店

注重公众传播,滨河景观空间中植入历史文化元素。步行道布置具有新加坡历史文化氛围的灯具、雕塑、小品等,如河畔足迹雕塑群,既有反映新加坡早期移民文化的“第一代”,也有反映新加坡金融上起步及发展的“从钱币商人到金融家”。河畔雕塑大多以河畔日常场景为题材[5],反映早期新加坡人的生活及工作状态。除城市家具植入文化元素外,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出建设“新加坡河文化遗产走道”,通过滨水区的地点标记介绍新加坡相关历史,同时出版步行及说明册子。标记将新加坡河周围的地标和历史展现出来,展现新加坡河故事[6]。加入文化元素的新加坡河使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通过最直观的视觉体验了解新加坡历史。

2.3 打造庆典活动,提升滨水活力

节日庆典活动,有助于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提高新加坡河的聚集能力,对于宣传新加坡文化非常重要。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由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主办统筹安排,工委会主席一般都由国会议员担任,国家总理参与开幕仪式。庆典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活动表演外,还安排了各类展出,让公众参与到活动中,既是观众也是活动义工;并顺应现代人对互联网的需求,设置专门的网站供公众查询节目庆典。

与新加坡河有关的节庆活动包括新加坡河节、春到河畔迎新年、端午节赛龙舟,圣诞节等。由新加坡河管理机构组办的新加坡河节,自2008年开始,最初定为每年6月底开展到后来发展为每年9月或10月举办,以演出、主题展及创意表演为主,有体现历史与时尚对话的史诗级舞台剧,不同码头展现不同的主题;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报业控股等组办的农历新年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以花灯、表演为主。全季节的文化体验活动与滨水空间结合,充分利用河岸及河面空间,如在滨海湾搭建浮动舞台,利用驳船形成河岸景观等,吸引众多游客前往。

2.4 注重场所文化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在3.2 km长的河道上共有11座桥连接河岸两侧,强化了两岸联系,保证文化活动流线的串联及文化场所的整体性[7]。对历史存留的桥进行修复,保证桥的外貌不改变,如爱琴桥、加文纳桥、安德逊桥等都见证了新加坡历史。新建的桥注重现代文化元素的注入,也符合新加坡这个多元化国家的定位,形成古今辉映的景象。部分驳岸采用台阶式,使游客能近距离的感受水、亲水,或休憩或观赏河景。

3 对成都市府南河滨水区更新的启示

3.1 应形成总体规划分段设计的思路

对滨水带进行统一规划,使滨水景观功能与周围地块功能相协调。居住区附近滨水空间应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生活功能,展现乐活的一面,是市民生活的舞台;而商业地块附近滨水带应彰显现代城市发展的面貌,体现城市品味。在现有滨水空间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丰富步行道空间布局;河岸驳岸应多样化,避免所有河道都采用垂直式驳岸。在人流聚集的滨水带,可采取台阶式驳岸,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打破现有单调的直线式空间布局,局部可扩大形成开敞的集散娱乐空间,完善城市家具及导视系统,宜采用统一的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形成可观可游可赏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3.2 提取周围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元素

府南河滨水主要经过了四大历史街区,文殊院历史街区、宽窄巷子历史街区、大慈寺历史街区及水井坊历史街区。应充分挖掘各区域历史文化,将历史文脉延伸至滨水区,融入整合打造的理念,将滨水带与历史街区地块整合打造,从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点线面的文化景观空间,营造统一的文化景观风貌,可以强化每一区域的文化氛围。

3.3 动静景观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依托滨水区优良的地理优势,选取适当区段,如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城市轴线区域等,在固定时段举办彰显城市文化的特色活动,打造四季活动品牌。固定时段的动态文化活动与常态化的静态硬质文化景观,共同烘托整体文化氛围,提升区域文化活力,传承历史文脉,使文物正真的“活起来”。

4 总结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建设一个高品位的世界文化名城,必须充分利用好滨水空间。呈带状空间分布的水系贯穿城市,将城市各个重要功能节点串联起来。水系见证了城市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城市历史文化中最深厚的地方。在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方面,应将这种文化积淀落实到实体层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赋予城市滨水空间特定的历史人文功能,带动城市文化的传承,提高城市品质。

[1] 成都市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市级示范项目工程总体方案全文[EB/OL]. http://cd.bendibao.com/news/2016127/88986.shtm,2016-12-07.

[2] 朱寿庆. 新加坡河滨水区域规划建设的启示[J].城市, 2011(7).

[3] 花园城市-新加坡[EB/OL]. http://www.xhut.cn/archives/8594,2014-06-03.

[4] 新加坡文物建筑保护政策 [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5a0963235901020207409cc9.html.

[5] 揭秘新加坡河畔边[EB/OL]. http://www.yan.sg/diaokegushi/,2015-03-05.

[6] 90分钟历史之旅新加坡河文化遗产走道添七新标记[N].联合早报,2015-10-08.

[7] 王海松,史丽丽. “面向河道”的更新设计——新加坡河沿河地区城市更新解读[J].华中建筑,2007,25(11): 7-10.

TU984.11+3

A

[定稿日期]2017-06-06

申静书(1985~),女,硕士研究生,城市规划师。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关于召开十一届五次理事会、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暨

2017年学术年会(第42届)的通知

川 建 学 〔2017〕 28 号

经研究,决定于2017年11月10日在成都市召开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一届五次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第42届),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日期及地点

会议定于2017年11月10日在成都绿地中心·468项目部召开,会期1天。

11月10日上午8:30在468项目部大会议室报到,领取会议文件,9:30准时开会。

二、参加人员

(一)各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

(二)各分会、专委会、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及秘书;

(三)各市、州土木建筑学会负责人及联络员;

(四)团体会员单位代表、联络员;

(五)学会副秘书长;

(六)第五届高校土木建筑类学生优秀设计获奖单位代表。

三、主要议程

(一)10日上午9:30-12:30时在468项目部召开2017年(第42届)学术年会。

(二)午餐后参观468工程。

(三)10日下午15:00-17:00时在468项目部大会议室召开第十一届五次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

四、学术年会

(一)主题:“超高层建筑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二)学术报告内容

1.成都绿地中心·468项目创新技术应用(包括膨胀土地区深基坑施工技术、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施工技术、顶升模架体系重复利用施工技术、廻转塔机施工技术、整体大变角自适应液压爬升模架系统、钢结构施工技术、BIM综合技术应用、绿色施工技术等内容);

2.超高层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创新应用;

3.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4.整体大变角自适应液压爬升模架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应用。

五、费用及联系人

(一)会务费

300元/人(外地来蓉参会人员住宿费自理)。

报到时现场缴费,请准备好开具发票的相关信息。

(二)联系人

联系人:杨予生、蒋媛媛、周蔚

联系电话:83374296、83373081

六、其他

(一)会议很重要,原则上不请假,确有脱不开身的工作,请派员参加;于2017年11月5日前参会回执发至学会秘书处邮箱:sctmxh@163.com。

(二)乘车线路:可乘坐地铁2号线在洪河站A1口出;公交可乘坐218路、12路区间、12路等在地铁洪河站下。

附件:1.参会回执

2.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信息表

3.会议议程

2017年10月11日

猜你喜欢

水区滨水新加坡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