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枢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研究
——以成都双流区为例

2017-11-09

四川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空港临空双流

马 奔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航空枢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研究
——以成都双流区为例

马 奔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洲际空港枢纽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大城市的首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和嵌入全球贸易网络的重要支点。商业网点是吸引并集聚商业贸易主体、创造强化经济流向、支撑城市空间与人群消费互动的主要节点,其发达程度彰显了城市现代化水平与居民消费力。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发展为中西部客货吞吐量最大的航空枢纽,并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枢纽经济核心动力将持续释放。文章基于双流国际机场枢纽城市的核心地位,构建临空经济特色下的商业网点规划战略体系,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与双向开放背景下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提供借鉴。

商业网点; 航空枢纽; 临空经济; 内陆自贸区

历史上,地理位置优越、通达性良好的区域总是会率先实现经济水平、发展阶段的跨越。过去,拥有海港、河流沿岸、铁路与高速公路的地区在四个阶段的交通运输变革中积累了先发优势,而现在,围绕机场和航空运输的交通运输“第五轮发展浪潮”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进入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发展协同化的全新背景下,国际航空枢纽对于城市经济、城市动力、城市空间、城市形态的影响带动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强大的航空枢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占领着制高地位,依托门户机场对全球资源的吸引与支配,大力发展速度经济,形成支配能力、辐射能力超越国家和区域权力边界的世界商业中心。当前,空港经济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空港城市尚未发展成熟,周边的商业氛围、商业模式、商业网点布局尚未与机场发生协同,空港枢纽的引擎与增长极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双流国际机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2016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 600万人次,位居全球最繁忙枢纽机场的第27位。目前,成都已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空间范围全部落入双流区内。立足发挥带动作用,提升双流区城市区位,实现双流区商业网点的高品质发展,启动编制《双流区城乡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探索国际航空枢纽与城市商业网点的良性互动发展,以推动双流区的城市能级提升。

1 双流区的商业发展背景

1.1 国家背景

成都位于国家顶层战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应当发挥空港优势,实现国家战略中承东启西的双向开放作用,参与国际国内多层次经贸合作,积极嵌入全球贸易网络,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国际产能合作、文化旅游融合等方面的影响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提升商业活力与消费需求,推动商业模式向形态高级、分工优化、结构合理阶段演化,培育服务型、信息化、绿色化、时尚化和品质化的大众消费模式。

1.2 成都市发展背景

十八大以来,成都的战略地位提升显著,实现了从首位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再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两步跨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增强成都“五中心一枢纽”的核心功能。为了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破解大城市病,成都市针对城市空间发展重点确立了差异化思路,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

双流区位于“南拓”区域,是落实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的主要区域,也是城市高质量拓展的主要区域。2016年,四川自贸区获批,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蓉欧+”互通互联战略共同实施打造洲际航空枢纽,加强各项要素的流动性,推动内陆对外开放高地与城市核心门户功能提升。同时,成都提出了建设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力争通过十五年全面建成国际性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周边、服务全国的消费目的地,作为门户的双流区必须要加快促进城市商业更加繁荣、服务更加完善。

1.3 双流区发展的现实要求

2017年初,成都获批全国第六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其空间载体全部在双流区,由机场核心区、口岸物流区、通用航空产业区、临空制造产业区、综合保税区和创新创业区等功能板块构成。在编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双流区被纳入中心城区,定位为成都市副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使得成都步入了“一市两场”的航空枢纽格局,双流国际机场临空资源优势将受到一定削弱,因此立足区域竞合关系,临空优势急需巩固。

2 双流区商业发展基础与主要问题

2.1临空发展尚不充分,自贸经济方才起步

从统计数据上看,双流区的空港经济发展迅猛,201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1.9亿元,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50亿元,增长9 %。但总体而言,航空枢纽主要服务于成都市级商业商务活动,与双流区内部的商业经济流向互动不足,空港商务截留效应不明显。

从内部临空商业发育情况来看,机场商业汇流作用主要体现在航站楼内部,以名牌精品店、高档餐厅、免税店等商业设施为核心,提供普通乘客、商务人士、机场服务人员商品与服务,临空商业商务延伸效应不足。并且由于机场横亘于城市中心的布局形态,空间受割裂作用明显,两翼的联系不足,外部的商业难以到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双流区争取到规模34 km2自贸区范围,虽然自贸区已经获批并挂牌运行,但自贸型经济才刚刚起步,新兴业态亟待引进与培育。目前,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为标志,吸引了DHL、UPS等知名物流企业入驻。但总体而言,对于自由贸易促进作用明显的融资租赁、跨境电商、保税物流、保税维修、保税文化等自贸业态还需要针对性地引入关联项目。

2.2网购能力日趋强劲,电商产业尚待挖潜

双流区电商产业生态初具雏形,不论企业还是民众的电子商务需求强劲,2016年,双流区电商交易额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25 %。同时因为外向型经济载体较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区位优势。根据阿里巴巴《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报告,双流区位列全国第28位,在西部排名第2位。但具体指标分析来看,发达的电商主要体现在网购指数高,而网商指数、电商综合发展指数较低,可见电子商务产业的潜力未在双流本地释放,对双流区的税收等贡献潜力巨大,有待提升。

2.3 商业消费规模壮大,辐射区域有待扩张

一方面,商业消费总量大,商业发展逐渐成熟,商业活力强劲。2016年,双流人均GDP约为108 700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民营经济增加值在成都市各区(市)县排名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10.14 %。

另一方面,商业发展能级不足,面临竞争。双流区的商业影响力局限于双流内部,同时面临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的强势竞争。增速放缓,在近郊区中横向对比中相对落后,尤其在行政分区重划后,华阳等原有重要商业消费增长极被划出,新兴商业增长点有待培育。

2.4 商业功能尚不健全,特色体现仍显不足

以人群消费特征的普遍规律来看,当社会人均GNP达到12 000美元时,消费购物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更加追求以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为主体的购物规律。按照双流区现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应人群的商业服务设施还有待强化。

同时,从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来看,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以居民大众消费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的产出均不到20亿元,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等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行业相比,总量相对较低。

空港枢纽之外,双流在旅游、生态、文创、体育、科教、创新等方面均特色明显,但在近年的商业发展过程中,特色体现不足,且缺乏与空港枢纽的联动。

3 双流商业网点发展策略与模式

3.1 航空枢纽城市产业发展规律特征

从总体产业类型选择上,空港经济作为近年来登上国际舞台的全新经济形态模式,与传统线性交通运输衍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临空指向性,机场枢纽将吸引各类临空关联的企业与服务设施布局在机场周边,呈现发展极化效应与功能溢出效应,成为强大的区域经济带动力。第二是技术先导性,高技术性、高附加值的产业依附空港枢纽发展,是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引擎。第三是市场速达性,数字化、全球化和信息革命背景,速度经济将成为商业商务企业选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权衡,通过航空枢纽提升运输便捷,占领服务市场。第四是全球易达性,枢纽机场属于全球贸易网络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全球商业资源组织效率的重要节点,也是吸引跨国企业开展战略布局的首选考量因素。第五是布局圈层性,按照行业类别和成本收益的差异,根据与枢纽核心的紧密程度会形成围绕空港枢纽的经济空间圈层布局规律,形成机场紧邻区、机场相邻区、外围辐射区三个圈层。机场紧邻区为机场设施周边1~5 km,以机场购物、文化体验和娱乐休闲等大众及商务消费为主要商业业态;机场相邻区为机场设施周边5~10 km范围,主要发展物流、娱乐休闲、交易市场和区域总部等;外围辐射区为机场周边10~15 km,主要产业类型为休闲娱乐、汽车产业和专业服务业。

3.2 以航空枢纽为核心构建商业空间格局

双流区拥有航空枢纽以及自贸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对外开放核心资源,其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无可比拟,具备优先发展临空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业态的基础条件。同时紧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升配套设施与发展能级,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高端商业资源要素汇集。因此,双流区商业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都市文旅休闲购物城,并服务于全区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的定位。

从空间上,把握外向经济、枢纽经济的总体规律,围绕空港枢纽,形成环港枢纽服务区、内陆自贸服务区两个发展极核;以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形成东升新城商业集聚区,布局双流区主要的休闲、购物、娱乐、商务等功能,是辐射双流全区及周边区县的商业核心,助力建设成都副中心与现代化新城区;“八商圈”分别各具地域特色的八个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专业化商圈,并与空港枢纽形成联动,展现双流城市魅力。基于商业发展空间结构,规划确立了“城市级—片区级—社区/城郊级—农村新型社区”的四级商业中心体系。

3.2.1 强化国家级航空枢纽地位,植入外向服务商业功能

机场枢纽是都市名片,国家中心城市的航空枢纽是为乘客和商务人群展现都市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因此做强航空枢纽服务、临空总部等高端服务功能,发挥口岸平台优势,大力发展自贸新兴业态,更有益于双流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临空商贸商业服务中心与枢纽服务示范区。

强化枢纽服务功能,融入文化体验与创新创业等业态类型,开拓高端商务,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消费体验,重点建设“两城、一街、一中心”,形成外向服务特色商业高地,增强双流区的门户作用。

强化临空物流功能,依托自贸区政策红利带来的物流相关的企业、人流、贸易活动的集聚,打造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空港枢纽的大交通效应,重点面向航空快件、高科技产品、特色农产品等高时效性货品,提升双流物流服务全球市场能力,打造成都对外连结的空中丝路,培育开放经济新体制的引领示范区。

强化跨境电商功能,抓住电子商务与零售、物流在航空枢纽经济区加速融合的优势,创新发展商贸新模式,丰富电子商务商贸业态,实现商贸服务转型,建设国家“进出口国际电商市场门户”(表1)。

表1 外向商业服务功能载体与业态

3.2.2 高起点、高水准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增强与空港之间的商务纽带效应

随着成都空间格局的重塑,双流区逐步融入成都中心城区,应当通过植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建设双流区的城市商业中心,分担原本双流机场与成都市中心区域的高强度联系,形成与空港枢纽之间的商务纽带。

城市商业中心的辐射人群和范围应当跳出双流行政范围内,不仅服务双流区内的休闲娱乐、中高端消费人群,还应当对中心城区西南侧、天府新区、温江、新津以及临近的川南城市的休闲商务和家庭式消费人群形成强大吸引,而对于通过空港枢纽进入成都的人群也应当作为其商业商务的核心区域,形成强大的经济和消费流向。因此,立足东升新城优质的生态资源本底,结合“五湖四海”世界级公园建设以及双流体育中心等承担市级功能的服务设施,引进高品质的大型商业网点,提升商圈能级和专业服务能力。

3.2.3 引导机场与城市互动,匹配枢纽客群服务,建设专业化商圈

承担片区级商业中心职能的商圈,应当体现城市功能分区定位以及地域特色,对外体现鲜明特色,塑造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对内形成错位发展,避免商业资源浪费。除了拥有国家级机场枢纽之外,双流区历史文化、风貌特色、自然生态、科创资源、交通条件、商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均位居成都市郊区前列,发展条件最优、发展动力最强、独立成市条件最好。因此,加强引导机场枢纽功能导入的人群与双流区内部空间与资源禀赋互动,展现城市魅力,应当建设专业化商圈(表2)。

3.3 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的商业集聚

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承担城市内部大运量的交通运输,而与空港枢纽设施进行衔接后形成的完整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对进出城市的客群进行快速高效的引流。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的商业集聚水平与功能业态种类,与交通网络构成互动共生的关系,能够大力促进城市经济活力。

对于空港枢纽为代表的大型对外交通设施的轨道站点,是城市内外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也是城市内部以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应当鼓励结合区域级及市级商业商务服务中心进行规划,与人群类型匹配,在条件适宜的情况发展地铁上盖业务,建设交通综合体,开展城市设计。

表2 双流商业专业化商圈特色主题

双流国际机场拥有T1和T2两个航站楼。位于T1航站楼外侧的空港一站,靠近规划航空港特色商业街,可利用航站楼外侧的停车用地进行复合开发并上盖商业,建设站前综合体。结合国际航班乘客的停留特征,以国际航班出行人员、72 h过境免签人员、机场相关服务人员为服务对象,鼓励中高端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设置在综合体各层。T2航站楼外侧的空港二站,靠近城际铁路双流机场站,可利用停车用地复合开发上盖商业,局部连片开发,应当建设交通综合体。结合国内航班乘客的停留特征,服务国内航班出行人群、城铁换乘人群,鼓励中端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设置在各层。

同时,其余地区的商业集聚要立足区域商圈特色,考虑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级的差异,对其商业设施的规模、业态、建设形式等分类进行引导,发展大众便民业态,并以此与空港枢纽形成联系。

4 结束语

城市空间的拓展使得中心城区的部分产业向城市郊区外溢,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航空枢纽区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并衍生出智力、资本、物资、信息交汇的速度型经济业态,诞生了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和交通商业复合中心,尤其商业功能布局与商业业态植入对于机场周边主要发展的智力密集型制造业形成了生活服务配套作用。

国际航空枢纽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要充分利用独特区位优势,依托大型交通设施,向多功能、多层次、综合开发模式转变,培育城市发展增长极,从“机场的城市”向“城市的机场”发展。以双流区为例,一方面发展外向型商业业态,强化与城市中心区的纽带关系,构建良好的“港区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双流区大部分区域位于双流机场15 km的覆盖范围内,应当结合城市特质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商圈,并通过轨道交通周边商业的差异化发展,形成分工协作、高效便捷的商业网点体系。

[1] 薛江伟. 空港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以成都空港为例[D].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2] 姜吉运,钱波,孙章, 等. 上海西郊临虹桥空港商务区开发的综合战略分析[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0):14-19.

[3] 约翰·卡萨达,杨欣欣,苏辉,等. 现代国际机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型航空商业模式[J]. 区域经济评论,2015(3):84-97.

[4] 刘春玲. 航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 世界地理研究,2014(4):157-166.

[5] 林媛媛. 双流临空型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6] 张怿蓝. 空港城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TU984.13

A

[定稿日期]2017-08-14

马奔(1989~),男,土家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搭建平台强强联合推动建筑产业繁荣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实现建筑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新时期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持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然而,目前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建造方式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发展。当普遍存在的大气污染、生态圈破坏、资源能源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以及建筑短寿化问题集中呈现在建筑业从业者面前时,我们是时候去反思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围绕可持续建设做出适当调整,携手并肩去探索一条新型建筑产业化改革创新之路,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

回顾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改革任务还很艰巨,行业变革迫在眉睫,我国住宅品质目前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想真正给百姓建造长寿命的高品质住宅,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需要全局的变革。事实上,建筑产业化涉及的理念、转型的路径和创新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发展我国建筑产业化需要以建筑设计理念变革和建筑科学技术创新为先导,优化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战略性的角度配置建筑产业资源,合理调整和协调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内容,从而建设符合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筑。这就更需要所有的建筑业从业者审视当下、放眼未来,始终与时代接轨,尽我们所能将满足现实的、局部的需要同未来的、整体的发展相契合,才能保证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我们的事业前景广阔,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当前,我们建筑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建设行业,而是要和国力相匹配,引领世界建筑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责任重大,为了使我们建筑业走在世界前列,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探索创新之路,需要形成建筑产业战略同盟,发挥优势资源集群效益。碧桂园集团创新性地提出了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份、50多个项目中推广使用。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新型建筑体系,更是一种倡导安全、可持续、绿色、快捷的建造理念和系统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围绕着住宅体系提升和行业转型升级,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将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产业链资源优势,搭建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与碧桂园集团实行强强联合,推动我国建筑产业的繁荣发展。

摘自《中国建设报》作者:修龙

猜你喜欢

空港临空双流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双流板坯侧面鼓肚与边角挂钢原因与对策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双流机场一次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