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促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四C”课程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2017-11-09文|赵倩
文 | 赵 倩
课程改革促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四C”课程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文 | 赵 倩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公布以来,学校教育开启了由“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型的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随即调整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生成。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校长罗丞看来,“培养精英,并不是中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一个正常的人、纯粹的人,才是中学教育的要义”。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始终坚守“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至高境界,践行“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四C”(C为“课程”一词的英文course的首字母)课程建设成果,使学生养书生本色,蕴英才气象,修专业深度,立文化高度。 “四C”课程通过总体规划,凸显出“服务个性,追求共生”的教育特色,为每一位十八中学子的多元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足教学实际,完善课程体系
作为校长,罗丞在办学中努力践行“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教育理念,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长的快乐。他带领学校全面丰富课程内容,以“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百川课程”为基点,使“四C”课程体系建设呈现出系统化、生活化、本土化、实践性的特点。
“树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将国家课程划分为三级目标,旨在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评价、分步达标”的基础教学总体目标:一级目标即国家必修课程规定的课程目标,注重夯实基础;二级目标是在完成一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拓展提升;三级目标是在二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拔尖培养。目前,学校的“文史哲融通视域下的大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和“英美文化视域下的体验式英语课程创新基地”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市级课程创新基地,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一步。
“砺新课程”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围绕“文化素养类”“生活技能类”“社会服务类”“人生价值类”四个序列,学校已开发出近70门特色校本课程。如,诗意书写、现代戏剧表演、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文化、英美文化、英文影视歌曲欣赏、趣味物理、江北水资源调查、花卉与种植、国家兴衰下的个人命运、文物赏鉴、重庆旅游地理、生活中的美学、十字绣、腰旗橄榄球、校园足球等,其中“几何画板与数学学习”入围2015年重庆市首批精品选修课程序列;“法律与生活‘美丽山城的创意表现’”成为2016年重庆市第二批精品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让使学校“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项运动技能、一项体艺爱好、一项兴趣特长”的教育追求不再是梦。
“海纳课程”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学校全面营造“社团有特色,人人有项目,周周有活动”的特色课程氛围,以学生兴趣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社团管理中,学校通过课程化整合、专业化指导、自主化管理、常态化实施、激励化评价,使社团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现有41个社团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包含动漫社、汉服社、摄影社、手工作品社、天文社、电影社、美术社、音乐社、书法社、绿色环保社、街舞社、美食社等。社团活动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内发展平台,也为学生兴趣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15年,学生管乐团表演的节目获得了重庆市一等奖;2016年美术社任荟宇、黄雪、张晓婷三名同学顺利考入清华美院。
“百川课程”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学校的“百川课程”包含五大奥赛、四大竞赛、CAP、科技大赛、发明专利、爱好特长、社会实践活动、雏鹰计划、领导力培养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研究与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人文与科学素养、交流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此,学校特意引进物理、化学两名博士,组建创新人才培养专、兼教师辅导队伍;尝试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配备人生导师,使其明确当下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未来目标;开辟社会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培养其担当精神;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名师专题讲座,观摩历史与文化名胜,品味中外文化艺术,提高其人文素养;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结成联盟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交流、学习与研讨;通过英语演讲、西方文化讲座、模拟联合国、外语交流活动、海外游学等途径,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开设信息技术专项培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深耕“六大模块”,促进课程落实
随着“四C”课程体系的日趋完善,学校对课程实施路径的探索也在同时进行。目前,学校深耕“六大模块”,切实保障课程的贯彻落实。
生本课堂学校以“生本、引导、创造、智慧”为核心要素,构建起优质高效的“砺新生本课堂”,致力于“共性+个性”的课堂追求,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其中,“共性”课堂主要彰显“五学”基本要素,即:情境导学、尝试汇学、合作共学、点拨激学、达标创学。在“共性”的基础上,打造富有“自主、开放、活跃、卓越”特质的“个性化”课程。
走班选课学校通过市级课改重点课题“走班选课管理研究”,形成了以“三主五环”为操作模式的选课走班制。在初中各年级设置了“三自三生”精品选修课程;高中各年级均实现全年级走班选课,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课程。在高一年级设置了校本选修课程(选修II),在高二年级下学期设置了国家选修课程(选修IA、IB),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自助餐”。如今,学校的市级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选课实践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海量阅读阅读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知识的宝库。学校着力打造“林泉书院,天然氧吧”书香校园,力争做到处处有书读,时时可读书。一是最大限度地创设读书空间。学校图书馆上下五层,藏书30余万册,可供学生随时阅读;电子图书馆向学生免费开放,可供学生下载相关资料;即将完工的校史馆既是校园文化熏陶的基地,又是开放性电子阅读的重要场地。二是把阅读室建在各个年级。由学生自主管理,方便学生阅读。三是把阅读排上课表。常态开展师生“海量阅读”活动。四是全天候开放阅读室。特别是周末,阅读室、微机室、实验室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学期举办读书推介会、征文、演讲、论坛等。
艺体活动学校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定期召开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等。每天清晨的“晨练半小时”已经成为学校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的体质好了,很多体育赛事上便多了十八中学子的身影:初中男子铁人三项获全国团体冠军;初中男足获重庆市第四名;高中女篮获得重庆市第五名,在区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囊括了高初中组冠军。
自主管理学生以社团为组织形式,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模式。每周一晨会由学生自管会安排上周值周同学进行值周总结;41个学生社团常态开展活动,实现自主管理。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
社会实践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开辟校内实践场所,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一、通过校内的汽车模拟驾驶室、生态植物园等为学生提供了别样教学的场所;二、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市少管所已成为学生参观学习的重要场地;同时,街道社区、老年公寓、福利院以及当地的工厂、企业都被纳入学生社会实践的范畴,使其能够全面认知自己的家乡,明确自身的职责。
一直以来,罗丞校长都用“宁静致远”的教育本心,耕耘、守望着十八中这方育人沃土。绿树掩映中,薄雾晨曦里,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好像一处山间书院隐没在喧嚣与繁华之外。“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十佳学校”“重庆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等荣誉纷至沓来,这既是对学校课程改革成效的认可,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表现。十八中的学子更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获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重庆市长奖、江北区长奖;获全国财经大赛和“语文报杯”创新作文大赛全国特等奖;在2016年的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大赛中获得英语组全国一等奖;在2016年的高考中,数学、语文两门学科获重庆市单科第一名,英语获重庆市单科第二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十八中离“办成重庆领先、西部知名,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中华名校”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罗丞
罗丞,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长,重庆市中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高中政治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重庆市教育学会高中专委会副主任,江北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