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技其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程的多元建构与实践探析
2017-11-09夏晋
夏 晋
(中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道技其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程的多元建构与实践探析
夏 晋
(中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在我国传统哲学中,“道”既是本体,也是规律。“技”则是方法,是依照人的意志制定并适用于生产生活的劳作方式与路径。然而,在现当代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制下,艺术设计教育“道”法精神与“技”法实践理论异化或分离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研究试图基于高校实验课程改革的精神,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践实训、创新教育的关系视角出发,通过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对道技关系理论下实验教学课程建构的有机结合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验。
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实验课程;专业课程;“道”与“技”
2005年5月,为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育部提出要建设一批先进的、高水平、高效益、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极大地带动了高等学校各学科实验教学的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深入发展,我国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发展迅猛,各类特色实验课程、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等相关体系、设施建设陈出不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据统计,截止2016年,在经教育部确定并设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819所[1]中,已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课程和单独配套建设专业实验室的高校分别占全国的87.46%和76.53.%,年实验课程开课率达到93.87%,基本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门类学科教育体系。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可咨借鉴的实验教学课程建构规范相对匮乏,以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长期存在的高度专门化问题,如何克服功利主义的弊端,协调处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理论——实验——实训——创新的多元关系,真正实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道”、“技”合一,提高高校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发展与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依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美术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通过对该中心《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探析多元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模式,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路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它凸显实践型教学体系及其内容特征,专指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类课程,以新型实验课程为形态,突出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主要涉及艺术专业实践类和普通艺术教育类课程。广义上,它涉及整个专业教育课程,涵盖已有的学科专业类和交叉学科类课程,以实验型教学专业类课程为核心。[2]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隔离的整体,其以教学“实验”形态为核心特征,也交织涉及学科专业“道”法理论与“技”法实践的内容。因此,缺乏道法理论精神支撑的艺术实验教学无疑是空洞的,而没有技法实践探索艺术专业实验课程也将如形同虚设。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实践的总体思想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又称为居室环境设计,是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性创造方法,是一种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以塑造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为目的而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涉及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及材料学等学科领域问题。按照教育部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教育指导规范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设置相应比例的授课与实验课时,使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
鉴于本实验课程自身多学科专业理论交融的认知特点,以及专业技法实践、实验探究的综合需要,本此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传统课程或课程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二维分离的现状,以授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社会资源,创设系统化实验、实践的平台环境,将本为空间概念的“立体”意识,即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意识,移植到居住空间设计实验课程教学中,并通过“实验认知——实验体验——实践感悟——实训创新”的阶段性递进式课程环节建构,构筑起多元化立体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借此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表达能力。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建构策略
中南民族大学现已开设的《居住空间设计》实验课程,主要是根据2005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指导精神,以及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原2005版《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专业细化与教学改革发展。回顾和思索其已践行实施的相关课程改革工作,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革新传统授课模式与优化课时配比。根据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管理规定的整体要求,基于艺术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实施的特点,打破传统单元讲授与实验实训教学二维分化的授课模式,在周期化理论知识认知、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多元化艺术设计实验参与的形式,并优化不同时段实验课时量的配比。
其二,精炼实验项目模块与调整项目类型结构。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根据阶段性教学目的与要求的不同,将实验课程教学项目类型划分为:理论认知性认知实验、实验体验性基础实验、实践感悟性综合实验、实训创新性研究实验四种类型模块,通过“由认知到创研”、“由基础到拓展”的递进式深入,实现实验课程结构的逐层深化。
其三,改变传统课堂组织形式与考核方式。将课题研讨、实验实践体悟、课程参与、以及社会评价等课堂组织形式和评价考核机制实施于课程改革实践中,力图做到使学生身体力行,不为实验课程而做实验,并在自然而然中将课程的道技体悟的过程,置于一个具有开放性、立体化的多元大课堂中。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表1 2009版《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课时及内容分配图
“单元讲授+方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是当下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验课程开展的主要模式。其中,基于艺术教育技艺研习的连贯性需求,以“教学周”为单位来设置授课时段,是艺术教育有别于其它专业教学开展的主要特征。因此,以专业课程“知识点”为核心的单元化教学模式,也成为了传统实验教学讲授环节开展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讲授的目的是通过单元知识点内容的逐层、逐章深入,使学生能系统化掌握相关艺术专业教学内容和道法精髓。而在此基础上,以专题方案的“大作业”方式进行方案设计实验与实训,则成为单元化知识理论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主要实验、实践体验与考量方式。然而,这种看似教辅主次明确、教学分工明晰的方式,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内容的分化,以及道法精神与技法实践的二维分离的问题(详见表1)。
针对以上问题,此次课程改革力图在遵循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专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基础上,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集中整合实验课程教学理论与实验、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采取“周进制”教学模式作为实验教学开展的全新模块,并将注重学生开放式、立体化参与教学与体验教学列为了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举。课程改革将试图探索建构一种集合“模块化、立体化、多元化”的开放性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构筑一种以“一核心、两坐标、三能力、多元化”为模式的立体化教学参与方式,强化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实验与体验、思维与创新等多维度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全方位的汲取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段,将传统人文精神理念与现代设计思维紧密地融汇贯通,完善学生的设计思想表达方式,建立起自主的研究能力,并构成富有内涵的设计能力。具体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计划与课时安排如下(见表2):
表2 《居住空间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课时及内容分配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课程产生良性的互动,项目在多元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着力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实训课程教学环节的多元交融,并在教学课程的模块化建构、立体化实施、开放性交流上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模块化知识理论群系为依托,建构“周进制”教学形制,实施开展实验教学
基于艺术类学科专业课程技艺研习连贯性特点,课程改革依旧保持了以“教学周”为单位设置授课时段的模式。但与传统“单元化”理论知识点讲授模式截然不同的是,课改所采取的“周进制”,是一种以时间“周”为学时单位,每周按计划实施解决阶段性教学知识点的进度内容,以完成教学计划。其课程知识点内容更注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改革则更侧重于周学时内容框架知识体系“群化”,以及周学时进度模式下的单元模块化吸收问题。因此,在授课知识体系内容选择上,课改以居住空间设计面向的设计实践“类型”来划分课程体系结构群,即以小户型、中等户型、大户型来划分建构周进制知识体系“模块”。采取这样的举措,一方面基于设计师面对面积大小不同的户型时,所着眼运用的设计手法、理论各有侧重。可基于此类空间模式针对性串联不同面向的理论知识点,予以侧重讲授,明确设计方法论。如:30-50平米小户型空间设计,侧重于“如何使小空间变大的问题?”,这里面可涉及空间划分的共享与利用、色彩色调的调配、灯光照明的强弱处理、材料质感的表现等空间调适的处理问题;而普通三口之家的空间处理,则更着重于空间界面装饰性问题,涉及风格格调的定位;别墅豪宅则更侧重于如何使空间不显得空,即空间如何合理的小等等空间结构、装饰工艺类问题……如此安排,既可有效构成课程周学时知识内容以模块,也可以形成细分单元知识体系群;另一方面,这样做也可使课程理论结构体系更倾显实战应用性特征,以周为单位,每周按主题解决相应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化、整体地设计消化理解,并强化设计技法应用能力的培养,间接弱化了周学时过长导致的专业设计知识点淡化或遗忘的问题。
(二)构筑以“一核心、两坐标、三能力、多元化”为实施框架的多元教学互动关系
为保障“周进制”单元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始终明确以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为核心,试图建构以“一核心、两坐标、三能力、多元化”为实验教学框架,人文与科技知识体系为坐标,着意于思维、表达、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开放性、立体化特征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核心,即注重学生立体化参与教学、体验教学,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特色之举。与传统单向度冗长无味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方式不同,讲授与被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彻底被多元化的教学环节开展方式所取代。而参与与体验成为此次改革的核心。例如:第1教学周从家身边的居住空间设计出发,围绕熟悉的“宅”空间进行探讨,采取课题研讨型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生活体验上的交流互动,萌发的是学习生活的“兴趣”;第2教学周基于单身公寓类小户型空间设计问题,围绕如何让小空间变大的“空间魔法”主题,采取实验体验型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上的交流互动,着意的是学生学习的“乐趣”;第3教学周基于三口之家类中等户型空间设计问题,围绕的是空间设计细节的处理问题及其方法的探讨,采取组织前往家居装建材市场、家居装修施工现场,邀请行业设计师课程交流等交流互动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眼见为实”的实践感受交流,立足的是学生学习的“感悟”;第4教学周基于设计实操实训性问题,围绕项目真题、室内设计竞赛,采取实操实训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系统性认识交流,强化的是学生学习的“学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中多变的是教学环节内容,不变的是立体化教学参与与教学体验的“互动”核心。
建构教学知识体系与实验创新的双向坐标。在居住空间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原理、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等一些设计的基本知识都属于横向的科学技术层面,掌握了这个层面上的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名设计师最基本的设计基础。而历史渊源、演变过程和人文思想等知识属于纵向的人文思想层面,掌握了这个层面的知识,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这一层面的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关键。因此,教学安排上我们采取多媒体课件讲授、影像观摩、案例分析等方式萌发学生生活的“兴趣”、学习的“乐趣”的同时,接下来更多的是让学生采取课题调研、实地考察、设计师技术交流等方式去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寻找解析“问题”背后的人文、思想、技术方面内隐的因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可资借鉴的新技术之道。不仅如此,课程教学主张学生先主动去学习“抄”、即抄袭、模仿、借鉴当下主流的设计风格、或已形成文化特征的装饰艺术特色,对于居住空间设计师而言,能够准确把握一种流行风格特征,是其未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而正如传统中式风格与新中式的区别一样,我们更鼓励学生通过课程学会“超”、学会读懂、辨识、挖掘文化内涵的方法,转换思维模式,探析其现代演绎的可持续之道,合理借助于新的技术、新材料,才真正实现空间设计的创新超越之“本”源动力,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需求。
注重艺术专业学生三种能力培养。高等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复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无疑也成为了其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教”出来的,也是实验探究中“验”出来的。因此,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着力于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其一,语言表达能力。居住空间设计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设计,与客户沟通、与施工单位沟通等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沟通最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主题研讨、小组讨论、方案解说、设计答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方面的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实现设计“大胆”沟通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设计创新能力。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培养一位居住空间的绘图员,或设计方案、流行趋势的模仿者,更注重的是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第1周力图使学生学会判断家居空间的合理性,第2周着力教会他们使小空间变大的巧用、共用手法等等。学会“辨思”,才能不盲从,学会“研思”,才能创新思维方式和角度,实现设计推陈出新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客厅是否必须有电视机或电视背景墙面?”、“卫生间应该大还是该小?”、“为什么别人设计的空间显得更大?”……“问题”与“思考”一直伴随着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而打破常规思维的创新往往也无声无息地孕育于课程的研究、探讨与思考之中。
其三,应用操作能力。学之目的无疑是以致用,否则设计将沦为空谈。为强化学生应用实操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不仅仅在第4周安排了单独的施工工艺讲授的内容,还将课堂安排于施工现场,深入家居建材市场内等等,实景化教学,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学得更明。此外,真题、竞赛项目操作,也能更为系统地考查学生的设计理解能力。
图1 《居住空间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建构图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对于现当代院校艺术教育而言,单一的师授徒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会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力图在教学方式上寻求多元与变化(详见图1)。比如,在教学第1—4周先后采取“课题研讨教学方式”、“实验体验教学方式”、“调研考察教学方式”、“实操实训教学方式”4种类型的教学环节实施方式,既保持了以周为单位的课堂教学周周有新鲜感,同时,对学生的“言”(语言表达)、“体”(空间体悟)、“眼”(感知判断)、“手”(实训实操)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训练提高。
(三)“真题促学,以赛代练”,促进“道”“技”其间的进一步融合创新
学,能予以致用。既是对以实用美术为特征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设与开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系统化、综合化考量。与虚拟的命题实操练习不同,真题、真赛更注重的是实验实训的“实”在与“真”切。通过真实项目、真实感受、真实参与,解决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探寻实际项目的实效解决手段,并在真实而非幻想的探究中,寻求设计在实践技术、手段、思维上的“真”创新。此次,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时段恰逢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组织举办的2017年“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期间,大赛命题为:110平米的住宅室内设计,评价标准从经济、适用、美观三方面来综合考评,并针对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课程要求学生以2-3人小组为设计团队,选择以大赛要求为作业考核统一要求,以大赛规范为设计规范,既能让学生产生时间的紧迫,也能通过对大赛的准备,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创研的积极性,并通过参赛过程全面考量和了解自身的水平能力。截止本次大赛作品提交日,学生总计提交作品20套,涉及班上总人数的95%。尽管,大赛结果尚在等待回复中,但学生们能作为初学者,在短短4周时间内完成作品实属不易,也令人欣慰。
(四)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予以全方位的考量
与传统美术类专业课程考核仅以一套完整作业方案设计(俗称:“大作业”)作为考核方式不同。单一的教学作业考核,尽管能较为系统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于学生的“潜力”与创新意识的动力挖掘不足。有介于此,此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选择以课时“周”作为单元性课程知识掌握情况考核的时间节点,以周进制模块化单元内容的逐层“消化”为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的核心,并综合各阶段考核成绩予以考量(详见表3),在于全方位的对学生的能力予以公平公正的认知与评价。不仅如此,课改还大胆尝试了课程考核的“社会评价机制”,以真题项目或竞赛类方案设计的社会反馈作为教学效果的直接评判结果,即以项目业主、大赛机构等级评价作为成绩判断的基础,因此,“真题促学,以赛代练”也间接成为了学生们主动创新,积极求变的源动力和动态评价机制。
表3 《居住空间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模块单元考核评价表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分析
就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计划及其效果而言,“周进制”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效的消解了传统“单元制”教学模式的单一教与学的授课模式,通过立体化、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并通过周学时教学模块的合理建构,形成了课程知识“群”体模块,也有效的解决了单元化教学知识单元过于分散的问题,广泛受到学生们的好评。不仅如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没有教学任务“负重”的压力下,轻松的参与到课程教学的环节中。例如,在带领学生前往汉阳某小区一装修工地现场时,学生们唧唧喳喳不停询问,有学生甚至当起主播拿着手机视频,以“欢迎大家来到我家,这是我家的客厅……”的口吻,玩起了解说,娱乐的同时,也交流了感想和所学。又如,在第1周讲授涉及了厨房、卫浴等家居主要空间居住空间的组织关系、居住空间尺度等相关内容后,学生在第3周前往宜家家居武汉商城调研考察时,学生均主动在现场测绘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并针对课程前期相关知识重点评论,点评宜家家居橱柜、家具设计的合理性……从某些方面也真实的印证了,学生们感兴趣了,听懂了,会辨别了!尽管如此,在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调适与探索中,我们也发现,这种实验课程教学的多元立体化建构,也存在着一定的耦合性与不足:
其一,“周进制”学时和单周课时不足的弊端。“周进制”立体化教学确实能有效解决和保障课程教学时间内,课程知识体系结群块化构性问题,强化师生间教学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但是一旦周学时较少,或单周课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之外的方案设计辅导实践环节时间必然会被压缩,或是无法有效的保障方案设计实训的质量。
其二,主题竞赛与项目真题的际遇性问题。比较幸运的是,此次课程教学巧逢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大赛赛期,可是,也正是这种不期而遇的巧合性,“以赛代练”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在时间际遇上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此外,项目真题的“以真促学”,虽不被开课时间所限制,可是较长周期的施工进度,也会影响教学评价的评判成效。类似的还有,例如家居施工现场的参观时段性问题等等。
其三,多元化的授课模式与传统社会体制的矛盾协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传统院校管理体制的课堂教学考勤要求与项目调研的社会实践需求矛盾;项目实地调研目标与小区物业管理矛盾、商铺商家的经营利益抵制问题;邀请相关领域设计师进行随堂交流与教学大纲体系、职称学历的不一致问题;社会反馈评价机制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等等,这些都会对多元化授课模式有着诸多的影响,仅靠授课教师个人能力很难长效均衡地协调处理,更需要的社会环境体制的宽容与适应。
四、结语
艺术设计之“道”非凭空而来,单一依靠“技”法实践的感悟与体会,往往会令教育陷入“匠才”培养的泥潭之中。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则无疑是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技道二维哲学思维的“调和催化剂”,在亲历摸索与实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对“技”之实践精神的实验创新与体悟,实现新“道义”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有为”至“无为”的道技合一之境界。
[1] 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最新全国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7-06-16.
[2] 别敦荣,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2):60~66.
2017-05-11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术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标准及其体系建构研究”(JYS14012);中南民族大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095-4654(2017)05-0126-07
G642.0
A
责任编辑:熊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