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藏书文化研究的创新力作
——读曹培根新著《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
2017-11-09黄镇伟
◎ 黄镇伟
书 评
区域藏书文化研究的创新力作
——读曹培根新著《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
◎ 黄镇伟
常熟理工学院曹培根教授的新著《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由广陵书社出版,在2017年第七届江苏书展隆重推出。培根教授是苏州人,这部70余万字的力作展示了他潜心研究家乡藏书文化数十年的最新成果。该书原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经专家匿名鉴定为良好等级,很快被列为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她的出版标志着苏州藏书文化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构建了一个宏伟区域藏书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以苏州传统藏书文化为个案,对藏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全书分为三篇,上篇“苏州藏书概论”,以苏州私家藏书史开篇,依次叙述苏州藏书流派,私家藏书理论,藏书家刻书,藏书目录,私家藏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私家藏书与官府、书院、寺观藏书,苏州私家藏书与其他区域藏书比较,藏书楼名宅建筑文化,以及藏书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全面梳理、分析和揭示了苏州传统藏书活动所形成的体制、类型、成果和影响等历史文化面貌,提出了有关推进藏书文化遗产保护的前瞻性对策,充分体现出作者对苏州传统藏书文化内涵及其影响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其中“苏州藏书世家”篇,分十六章依次叙述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十六个藏书家族世代相守的藏书事迹,以先秦言偃文化家族开篇,继以叶氏藏书世家、文氏藏书世家、赵氏藏书世家、钱氏藏书世家、毛氏藏书世家、徐氏藏书世家、席氏藏书世家、黄氏藏书世家、汪氏藏书世家、张氏藏书世家、陈氏藏书世家、瞿氏藏书世家、翁氏藏书世家、顾氏藏书世家,终于清末民国间潘氏藏书世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苏州历史藏书画卷。下篇为“苏州藏书家传”,梳理苏州地方志和其它文献所载常熟、吴县、长洲、元和、昆山、太仓、吴江先秦至清末的839位藏书家(含流寓),为十六世家以外的苏州历代藏书家立传。
《研究》从多角度勾勒苏州藏书历史,展示苏州藏书文化的丰富内容,剖析苏州藏书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苏州藏书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对自言偃开始,特别是唐、宋至民国的苏州私家藏书发展历程,以及苏州私家藏书文化的精神内涵、私家藏书流派特点、典型藏书世家的传承、藏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重要问题,都作出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揭示了苏州藏书文化在中国藏书文化、吴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对苏州私家藏书文化的传承和服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诸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当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这样的理论架构,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广泛的学科内容之上。藏书是一项广泛涉及版本、目录、校勘、文字、训诂等传统学问的文化学术活动。历代藏书家大都是饱学之士、知名学者,他们都精通一门或数门专学。这些学识渊博、富有献身精神的藏书家,长年兢兢业业地从事藏书活动,推动藏书由单纯收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与传统学术文化密切相关的学术门类。培根教授的治学,就是从文献学登堂,逐步积累而开拓走向藏书文化研究的。他深耕常熟地方文献与文化数十年,对常熟地方文化,尤其是藏书文化的研究成果,学界瞩目。从早年主持标校《常熟乡镇旧志集成》《重修常昭合志》到2002年的《常熟藏书家藏书楼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版)、2008年的《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的《常熟翁氏文化世家》(广陵书社出版),充分显示出他在藏书文化方面具有丰富扎实的文献积累和成熟的研究经验。在广泛搜集积累苏州藏书家的各类文献,包括研究专著、论文和史料以外,作者还注重历史和现存藏书楼的调查研究,全力收集没有公布过的其他第一手材料。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全书从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视角研究藏书文化,如从文化世家入手,充分展示苏州藏书传播特征和文化精神,全面反映苏州藏书家在藏书、文学、书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及藏书楼名宅文化。总之,苏州传统藏书文化涉及的目录学、文献学、谱牒学等专学,思想史、文化史等专门史,以及藏书楼名宅文化、园林学等其他学科,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梳理出它们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可以说,《研究》是自20世纪30年代蒋吟秋先生《吴中藏书先哲考略》以来苏州藏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书影
《研究》体现了中国藏书史研究的转型。藏书家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舞台上,携手演出了一场规模宏大、歌声嘹亮的藏书文化大联唱,他们彼此蝉联,始终不渝的藏书活动,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传承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他们虽有功于学术文化,却无闻乎学林史册。清末,苏州学者叶昌炽(1849~1917)撰写《藏书纪事诗》,采用“领以绝句,缀以事迹,必要时殿以按语”的形式,为五代下及清末的近七百名藏书家立传。叶氏广搜博取,从浩瀚的史料中撷英拾翠,使历代藏书家能够整体出现在历史视野中,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史研究开出一片崭新的领域。此后,搜集、梳理、考证藏书家事迹成为后世学者研究藏书史的范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藏书史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1980年,台北学海出版社出版潘美月先生的《宋代藏书家考》;1983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苏精先生的《近代藏书三十家》;两书很快传入大陆,产生很大影响。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顾志兴先生的《浙江藏书家藏书楼》,直到20世纪末,受叶氏《藏书纪事诗》的影响,藏书史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藏书家藏书事迹的梳理研究上。进入21世纪,藏书史研究突飞猛进。2001年,宁波出版社出版傅璇琮、谢灼华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大象出版社出版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这几部著作的出版,宣告中国藏书史研究中结撰通史的任务基本完成。此后,进入藏书史研究中专题史和区域藏书文化的阶段,如刘尚恒的《徽州刻书与藏书》(广陵书社2003年出版),王桂平的《清代江南藏书家刻书研究》(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陈心蓉的《嘉兴藏书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出版),以及陈冠至的《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台北乐学书局2006年出版)等等。在这类著作中,《研究》无论从结构、规模和创见方面讲,都具有代表性。
《研究》在充分借鉴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更丰富的史料、更完善的结构、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论述,为世人剖析并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区域传统藏书文化的典型个案: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发展的清晰轨迹、积极向上的精神魅力,以及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等。《研究》以苏州传统藏书文化为例,有力地证明了以藏书家活动为主体的藏书文化,不仅对保护古籍,传播古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更在书香社会的建立和学术风气的形成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这就是本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价值所在。
现在,积极建设书香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需求,《研究》在这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无疑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研究》还提示了中国藏书史研究转型的方向。我们说提示转型的方向,并不是说这类研究不能做了,而是说要尽量避免重复,去开辟新的领域。就苏州藏书文化研究而言,曹培根教授的新著虽然偶有可以补充的史料,如下篇“苏州藏书家传”第571页“袁翼”,无生卒年。按明文徵明撰有《袁飞卿墓志铭》,称其“世家郭西金昌里”,生于成化十七年(1481),卒于嘉靖二十年(1541),享年六十有一。同时,文徵明在墓志中尚引用飞卿语:“吾平生万事皆可遗弃,惟积书种菊,不能忘情。”(周振道辑校《文徵明集》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7页)可见其藏书之情怀,但已基本穷尽相关文字史料的搜集,这样就启示我们可以利用《研究》中提供的研究成果,结合当下新的文献条件,以新面貌去展示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的精美内涵。如通过各种藏书目录的记载,我们知道现存千余种宋版书,以及众多元明清善本,很多钤有明清苏州藏书家的藏印,就是说,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明清苏州藏书家的递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以往由于这些珍贵的善本分散收藏,研究者也很难见到。现在情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启动了古籍保护工程,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发布,中华再造善本一、二编先后影印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则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特藏资源库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全文影像数据库等在线数据库上线。与此同时,大量国内外珍藏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苏州藏书家收藏过的善本现在很多能看到原本,并落实收藏地点,如常熟毛氏、瞿氏,苏州黄氏等。可以结合这些新资料,作苏州藏书家藏书知见录的研究,将藏书书影,题跋手迹,收藏地点,并综合历史记载,梳理递藏源流等,图文并茂更为直观地展示苏州藏书家藏书活动的文化贡献,把对苏州藏书家的认识从仅仅通过书目记载的历史记忆中拉近到当下的存在。我想,这就是苏州藏书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我与曹培根教授的相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苏州大学举办的文献检索师资培训班中,30多年来一直有学术上的交往。他在长期承担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之余,坚持藏书文化的研究。记得他曾在《从历史藏书看常熟城市精神》(王绍仁主编《江南藏书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页。)的论文中,指出常熟藏书家的活动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常熟的城市精神,并准确地提炼出这一精神的内涵,就是开放、勤奋、精致和创新。我觉得这也正是他30多年潜心研究藏书文化过程中发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