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炮龙研究进展与评述

2017-11-09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广西体育

(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炮龙研究进展与评述

黄建团

(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炮龙研究文献进行综述。1)舞炮龙研究经历了被动研究至主动研究、集中研究到多元化研究两个阶段。2)主要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等视角进行研究。3)研究特点:多元化、持续稳步发展,高水平成果少,且偏于主观经验判断,研究方法单一,描述性和建议性研究较多,反思性与创新性研究极少。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方面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舞炮龙;研究进展;评述

2017年 1 月 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加大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是国家支持的重点,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广西宾阳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炮龙之乡”, 舞炮龙在发展历史上深受当地“百年商埠”文化发展的影响。相传宋皇朝令狄青征伐壮族首领侬智高反乱,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以舞龙麻痹侬智高取胜,后来舞龙与壮族灯酒节“燃炮烧狮”活动融合诞生舞炮龙,是一项求子纳福、祛病消灾的宗教性仪式民俗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舞炮龙进入了全新发展的阶段,2006年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一绝”, 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炮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地域文化的奇葩,中国龙文化的活化石,它囊括了民族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族曲艺、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空间等诸多遗产因子,是一种综合性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文化个性与多元化的价值特征,而因其燃炮炸舞龙的刺激性和独特性、参与人群的广泛性、世代相传的民俗性,以及百龙共舞、千炮齐鸣、万人同欢的场景,被中央电视台喻为“东方炮龙狂欢节”,成为当地经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案例,是一个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范例。本文以查阅图书馆和检索中国期刊网上(1979年-2017年)的关于舞炮龙研究的著作8本、文章103篇为分析样本,对论文发表时间、核心与非核心期刊、硕博士论文、研究分布、研究方法、研究主题方面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多年来舞炮龙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对舞炮龙研究的发展、进步与存在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供学界同仁讨论与参考。

1 舞炮龙研究轨迹

舞炮龙发展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但其研究历史较为短暂,在近十年中产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纵观其研究过程,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1.1 被动研究至主动研究阶段(2005年以前)

舞炮龙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策,随着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改善,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获得重生空间,在文革沉寂多年的舞炮龙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影响下重获生机,宾阳民众“族群记忆”、民间信仰得到不断激发,部分民众与商人自发组织舞炮龙活动。1981年,芦圩恢复舞炮龙活动,全圩仅舞1条炮龙,人民热情高涨,从正月十一晚起,连续舞两天两夜。第二年中和、兴仁、靖安、中兴、太平等街,都舞起炮龙。时逢国家开展“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工作,1984年宾阳县文化馆依照工作任务对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舞炮龙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间传统得到宾阳县政府关注,对舞炮龙进行了挖掘整理,对舞炮龙起源与历史及活动作了简要介绍,形成了部分文字资料。1985年,原芦圩镇改名为宾州镇,全镇分城南(老芦圩)城北(老宾州)两区,共14条街12条龙,整个宾州镇彻夜不眠。《宾州报》发表蒙成干《宾阳舞龙来历》一文,点燃了民众对舞炮龙热情。一直到90年代初,曾有少数的舞炮龙活动文字报道,这时期舞炮龙处于被动、分散研究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一个大众旅游时代,全国掀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热潮,宾阳民间举办舞炮龙的热情与舞炮龙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开始受到政府关注,并主动对舞炮龙的旅游价值与社会效益进行探索与开发。1991年灯酒节,宾州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带头出来舞龙,政府带头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宾阳民众参与舞炮龙活动积极性,从正月十一开始,共热闹了三天三夜。1993年,宾阳县委、县政府召开“文化经济会议”,决定将正月十一的灯酒节改名为炮龙节,主要目的是为招商引资。并隆重召开了炮龙节招待会,邀请广西区、地、邻县各厅、部、委、办、局、银行、公司、军分区等有关领导及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外籍在华的专家、教授等200多人参加。这年炮龙节,共有炮龙28条,游遍全城12条街道,热闹通宵达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炮龙节。期间,县政府组织举行了商贸洽谈会与舞炮龙座谈会,区内外知名文艺专家与学者创作了关于舞炮龙文化的诗歌、诗词,舞炮龙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2005年全国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宾阳炮龙节作为节庆文化活动,因其文化内涵丰富、民族文化个性特征突出、民众参与广泛、凝聚力强等特点被广西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项目。宾阳县委、县政府决定抓住这一机遇,顺势而为,立即成立了领导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舞炮龙文化深入普查、挖掘、整理工作,形成了全面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宾阳民族特色的炮龙文化,提升宾阳文化软实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宾阳招商引资,促进宾阳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至此,舞炮龙研究进入了积极主动、紧张快速发展阶段。

1.2 集中研究到多元化研究阶段(2006年至今)

随着舞炮龙普查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不断深入,舞炮龙研究逐渐汇聚于保护与开发上。2006年10月,宾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打造“百龙舞宾州”品牌,成立首届“百龙舞宾州”领导机构,并相继召开了炮龙节文化研究会、招商引资研究会、文化旅游规划会等系列研究活动。当年炮龙节盛况空前,聚集了内外30多家新闻媒体500多名记者、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宾州城百龙舞动、炮火冲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首届“百龙舞宾州”取得巨大成功,被中央电视台喻为“中国炮龙狂欢节”。舞炮龙日益提升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效益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集中对舞炮龙的起源、仪式、内容、价值与意义、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研究,其中研究热点聚集在舞炮龙起源与文化内涵、旅游开发等问题上。伍广津从文化发展与融合角度分析了舞炮龙文化的特点、社会价值与发展建议。舞炮龙起源最具代表五种说法:一是源于宋朝狄青于元宵节为麻痹侬智高而舞龙,这也是宾阳县官方主流说法。二是《南宁年鉴(2007)》称“炮龙节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形成”。三是舞炮龙源于宾阳当地的“灯酒节”,这是当地一个祈求人丁兴旺的风俗,时间正与“炮龙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十一相吻合。四是据清代及民国的《宾阳县志》记载:清代,宾阳一带共发生过6次瘟疫,死者上千。当时,老百姓十分恐慌,为防止瘟疫蔓延,有人提出舞龙时燃放鞭炮,用鞭炮中的火药与硫磺驱邪杀菌、免除灾难。五是明清时由当地芦圩镇的卢氏家族开创,至今300多年历史。2007年舞炮龙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鼓舞了宾阳政府与学界研究舞炮龙热情,7月16日宾阳县召开了炮龙文化产业研讨会,收到论文40余篇,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企业代表、文化艺人的聪明才智[8],这些论文集中围绕舞炮龙文化保护与炮龙产业开发策略展开研究。

2008年,随着舞炮龙被列入国家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对舞炮龙关注度不断提高,舞炮龙研究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研究者们从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生态学、旅游学、体育学、教育学、医学、文艺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度考察舞炮龙文化保护与开发,如伍广津从旅游学角度分析指出应挖掘舞炮龙文化的经济价值以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周华从文化学视角分析认为舞炮龙是崇拜种族繁衍的民俗,覃琮从民族学视角分析认为舞炮龙 “标志性文化”生成是民间信仰之复兴和空间再造的结果。除此之外,研究涉及的内容还包括龙图腾审美记忆、火药技艺、城镇化与节庆体育、制作技术、医学文化内涵、英文译著等,这些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反映出舞炮龙研究的蓬勃发展。

2 舞炮龙的研究结构

对1979-2017年关于舞炮龙研究的著作7本、文章103篇从发表时间与数量、核心与非核心期刊、硕博士论文、研究分布、研究方法等研究结构方面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多年来舞炮龙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

2.1 时间与数量分布

截止到2017年4月,在中国期刊网共检索和筛选出舞炮龙相关研究论文与文献报道103篇。从文章发表的年度分布数量来看(详见表1), 2004年之前,国内期刊舞炮龙研究文章尚属空白。2005-2006年共有3篇文章,主要从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内涵、游客角度进行描述与分析。2008年是文章发表数量最多的年份,这与舞炮龙社会关注度在2007-2008年迅速提升相一致,进一步说明了舞炮龙社会影响力不断得到扩大。2009年以后文章发表数量保持在9篇左右,呈平稳发展态势,与这一时期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支持与研究深入的发展背景有关,如2011年6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2014 年 11 月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首批)试点工作总结会召开,标志着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9年以后舞炮龙研究成果学科领域、研究视角呈多元化、持续稳步发展趋势。

表1 1979-2017年舞炮龙文章年度分布一览表

2.2 研究方法分布

2000年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以事实论证为主,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田野考察基础不扎实。从表3可知,舞炮龙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综合研究方法的比例分别为91.3%、2.9%、5.8%,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定性研究,这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运用发展态势较为一致,说明舞炮龙研究方法选取较为单一,研究成果较偏向于主观意识与经验判断。

表2 1979-2017年舞炮龙研究文章研究方法分布一览表

2.3 期刊与学位论文、文献报道、著作数量分布

在中国期刊网共检索出103篇关于舞炮龙研究的文章中,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报道文献的数量分布进行统计。核心期刊论文、博士与硕士论文共占总文章数的23.4%,说明舞炮龙研究价值得到学界肯定,在研究生层次得到较大的关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较少(博士论文仅有1篇)。报道文献占总文章数的24.3%,说明舞炮龙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较高。关于舞炮龙专门研究著作有2部《宾阳炮龙节》《东方炮龙狂欢节》,含有舞炮龙研究相关著作有《宾阳尘封往事》《宾阳古今述闻》等5部,这些著作主要从起源考证、现象描述、价值内涵、文化特征、社会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学创作等面进行研究。

3 舞炮龙研究的主题

根据期刊文献检索舞炮龙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对研究主题进行归类,发现舞炮龙研究成果主要有舞炮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予以讨论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 舞炮龙文化

在舞炮龙研究初始阶段,舞炮龙文化成为学者与社会关注的热点,舞炮龙文化研究主要包括内涵、仪式、价值特征与社会功能以及舞炮龙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等内容,许多学者从民族、民俗、社会、旅游、体育、传播、生态、文学艺术等视角进行了具体研究:舞炮龙是汉族龙文化与壮族龙母文化的结合,是一种民俗文化展示,有龙崇拜、子嗣崇拜、宾阳精神等内涵与文化、经济价值,有祈福和消灾、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意境美、活力美、惊险美等文化内涵;舞炮龙有狄青、卢氏兄弟、四龙拜祖、送灯、驱瘟消灾等多元起源说,也有否认舞炮龙起源与狄青有关的说法;炮龙来源的历史传说莫不与宾阳的人文历史相关联,具有很大的现实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炮龙文化是先辈们“继承中华民族龙文化精神,结合地方发家创业的人文精神创造的”,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舞龙文化;舞炮龙仪式有开光、炸龙、送龙三个过程,其仪式具有情绪宣泄与调适功能、维系与认同功能、健身与娱乐功能、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经济功能等,认为其仪式由于现代性的切入所发生的功能意义上的嬗变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也发现在宾阳商人变迁中舞炮龙有英雄崇拜、民族融合、组织建制、经济增长、城市识别等社会功能,宾阳商人与舞炮龙在时空上形成了互动发展的阶段化、互动生成的同构性、互动传播的多元化等特征;舞炮龙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应构建舞炮龙运动的初级社会群体,推动舞炮龙群体间社会互动,通过制度化社会控制,有效解决舞炮龙存在问题,为舞炮龙运动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舞炮龙的健身效应为全民健身活动注入新活力,其能解决舞龙技术继承人锐减等问题;炮龙节在新闻传播上具有对外交流、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特征,应加强舞炮龙文学艺术创作与外文翻译宣传,运用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强化文化传播,以促进舞炮龙文化国际化发展。

3.2 舞炮龙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研究主题的关键因素,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热潮的推动,舞炮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研究热点,其研究主要包括舞炮龙文化生存现状与保护策略、炮龙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发策略。许多学者从文化、旅游、生态等视角进行了具体研究:从生态学角度来分析,炮龙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协调发展、共存共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失衡情况下,需要采取有效保护和开发措施给炮龙文化注入新活力,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得以传承、持续发展;城镇化与舞炮龙文化遗产发展在物质、精神、制度上有相互作用,城镇化是节庆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促使着炮龙节的急剧变迁。节庆体育的开展,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与消极作用,且在构筑和提升城镇文化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狂欢、文化、购物、旅游”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镇企合一,以企带镇的发展模式, 教育式传承发展模式等发展模式;在商业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需要依靠社区精英和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有作用,地方性知识再生产是在文化传承、遵守国家政策和照顾地方的夹缝中相互妥协完成的,要将民俗转化为旅游资源,必须尊重地方民众意愿,坚持“在了解中保护,在认同中开发”的开发思路;舞炮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应遵循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原则制定出保护与传承的对策;舞炮龙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传承人面临断层危机、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包容性弱化及其内涵的淡化等问题;舞炮龙是联结宾阳各族人民的文化纽带,可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力抓队伍,壮大保护传承力量、全面普查,及时制定长效保护机制、强化宾阳炮龙文化交流和研究等方面来传承和保护舞炮龙文化。

3.3 舞炮龙旅游产业

在我国旅游热潮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宾阳县委、政府打造炮龙文化品牌,大力招商引资与发展舞炮龙旅游产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引发了学者对舞炮龙旅游产业发展的关注,指出对由体育与旅游产业交叉互动形成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对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认为舞炮龙旅游资源有文化与品牌优势,运用“前台、帷幕、后台”理论模式进行保护性开发,不仅为宾阳炮龙节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可以为广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指导与借鉴;从标志性事件旅游的角度来看,宾阳炮龙节对城市旅游发展具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塑城市的形象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积极影响,可加强政、企、社会组织的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城市形象来发展旅游业;从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来分析,炮龙文化产业开发应利用中国-东盟国际自由贸易区成立、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等特色经济区机遇与文化优势,将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依据民俗旅游节庆开发理论,炮龙旅游产业可采用静态、动态、立体网络式三种模式进行开发,在当地政府、专家学者、相关企业、当地民众等的齐心协力下,尊重当地民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走精品化特色道路;从激发旅游投资乘数效应途径来看,可采用区域营销理论从形象营销、吸引力营销、基础设施营销和人员营销四个方面进行战略营销,当地政府应统筹规划、协调运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性,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营销力度,优化广西民族节庆的旅游效应,增强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可借鉴文化经济二元一体互动理论,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契机开发广西舞炮龙文化产业,挖掘舞炮龙文化的经济价值,着力打造舞炮龙狂欢节,形成地方文化品牌与产业链,产生大的经济效益。

4 舞炮龙研究评述与展望

4.1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舞炮龙研究经历了被动研究至主动研究、集中研究到多元化研究两个阶段;学者主要围绕舞炮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三个中心主题进行研究;在2007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于2009年以后在学科领域、研究视角呈多元化、持续稳步发展趋势;舞炮龙研究价值得到学界肯定,舞炮龙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较高,在研究生层次得到较大的关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在指导和引领舞炮龙文化保护与开发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舞炮龙相关研究仍存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较少,研究方法选取较为单一,研究成果较偏向于主观意识与经验判断,舞炮龙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 发展后劲不足,描述性和建议性研究较多,反思性与创新性研究极少,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待进一步加强。

4.2 研究展望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立足于舞炮龙发展现状与研究实际,借鉴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可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舞炮龙文化发展作进一步的探索。

4.2.1 在研究视角上要从整体上系统思考舞炮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现代社会发展问题,在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上有机联系、互为补充,整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充分汲取多学科的新理论与新成果、新技术运用于舞炮龙发展研究与实践中。如借鉴生产性保护理念,在融入社会交换理论基础上对传统体育生产性保护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研究,借鉴涵化理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基于社会表征理论对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结合产业孵化理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开发式保护的研究等。同时应结合互联网经济时代特征,探索舞炮龙在共享经济、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社会背景下融合发展、保护与开发、具体化策略等。

4.2.2 在研究内容上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本质特性,首先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人培养及其技能传承进行研究,对舞炮龙传承人自我文化的认同态度、真实诉求、生存状况、技能传承、发展途径与保障机制探索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如可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即通过鼓励和扶持手段,推动这些项目在有效传承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重新融入百姓生活,扩大市场份额,吸引年轻人主动来学习和传承。其次采取抢救性保护的方式,即通过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舞炮龙文化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建档保存。最后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保护工作机制,探索炮龙产业在税收、融资、营销方面的有效政策与措施,加大舞炮龙文化开发的地方立法与制度化建设,建立舞炮龙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科学评价体系,实现舞炮龙在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中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4.2.3 在研究方法上要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多学科先进理念与方法论,在资料收集和分析方面,广泛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范式;在调查研究的视角上,将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确保调查对象的信度和效度,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要形成研究人员与调查对象之间的时空张力,切实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多采用实证分析、反思性的研究范式,扩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如法律保护、教育传承、传承人培养跟踪等实证研究,要揭示舞炮龙保护中各种内外因素对其产生不同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和原理,反思舞炮龙保护与开发经验与教训,探索舞炮龙发展内在机理与深层次动力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升华为学科理论与实践指导,促进舞炮龙研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1]蒙成干.宾阳古今述闻续集[M]. 南宁:南宁市源流印刷厂,2007.

[2]伍广津.舞炮龙文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

[3]蒙成干.宾阳舞龙来历[N]. 宾阳报,1985-03-03.

[4]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2007年南宁年鉴[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5]黎伟盛.民俗奇葩:宾阳炮龙节[J].传承,2007(3).

[6]罗世敏,谢寿球. 神奇大明山[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7]钟亮.利用品牌发展经济,宾阳炮龙文化“舞”出产业前景[OL].[2007-07-14]:广西新闻网,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70714/newgx4697dd81-1152880.shtml.

[8]伍广津.民俗竞技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宾阳炮龙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9]周华. 崇拜种族繁衍的民俗——宾阳舞炮龙运动的社会学考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

[10]覃琮. “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以宾阳的舞炮龙为个案[D].上海:上海大学,2009.

[11]曾燕. 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岭南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

[12]伍广津. 民俗竞技舞炮龙中抛火药技艺缺失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3]原秀丽. 城镇化与节庆体育和谐发展研究——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

[14]黄建团,农贵,原秀丽. 中国舞炮龙制作技术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7).

[15]张璐砾,戴铭,刘玉筠. 广西宾阳炮龙节的医学文化内涵[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

[16]黄莲. 东方炮龙狂欢节——中国宾阳炮龙(第一章)翻译项目报告[D]. 南宁:广西大学,2014.

[17]王庆云,彭鑫.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评述[J].档案与建设,2017(4).

[18]姚磊.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述[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19]覃琮. 边疆“汉人社会”视域中“合成文化”生成的人类学解读——以广西宾阳为个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0]吴莹.民间节庆中民俗文化展示类型分析——以广西宾阳县炮龙节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1]罗必果. 宾阳炮龙节的来源[J]. 今日南国,2008(85).

[22]钱应华,等. 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文化学分析[J]. 体育科技,2013(4).

[23]杨秀波. 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的中华文化蕴涵[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24]伍广津,何飞,李婷婷. 宾阳炮龙节历史与社会价值[J]. 运动,2013(70).

[25]翟向阳,李丽,夏冬. 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追本溯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

[26]游伟民,覃凤余. 从宾阳“炮龙节”源于狄青夜袭昆仑关说起[J]. 广西民族研究,2009(3).

[27]伍广津,翟翠丽. 舞炮龙与舞火龙文化的比较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

[28]钱应华. 仪式与功能:体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宾阳舞炮龙[J]. 柳州师专学报,2015(1).

[29]黄建团. 桂商文化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功能与特征——以广西宾阳舞炮龙为个案[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30]张美玲. 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社会学分析[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5.

[31]黄晨华. 从广西宾阳舞炮龙文化看全民健身活动的价值体现 [D]. 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32]黎鲜. 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新华网报道分析——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J]. 新闻研究导刊,2015(24).

[33]曾燕. 浅析宾阳炮龙艺术的生态审美特征[J]. 大众文艺,2010(8).

[34]翟翠丽. 宾阳炮龙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保护[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

[35]原秀丽. 城镇化与节庆体育和谐发展研究——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

[36]覃琮. 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广西宾县“庙、场”之争的个案启示[J]. 文化遗产,2016(3).

[37]钟元博.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38]徐国成,伍广津. 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 体育科技,2013(5).

[39]钱应华. 民俗体育宾阳炮龙的特征、传承与保护[J]. 柳州师专学报,2014(1).

[40]何飞.广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

[41]刘艳兰. 标志性事件旅游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42]罗必果. 宾阳炮龙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43]罗必果. 论广西宾阳“炮龙节”民俗旅游开发[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4]林博亮,邱力生. 论节事旅游项目中的区域营销——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 学术论坛,2013(12).

[45]张瑞梅,李娜,黄河. 民族节庆旅游效应分析——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 大学教育,2012(1).

[46]伍广津,刘瑞恒,翟翠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与广西炮龙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研究[J]. 体育科技,2010(4).

[47]陈炜,冯玉洁.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述评[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48]王燕梅. 试论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探析进入“后申遗时期”的成都市非遗保护工作[J]. 四川戏剧,2016(12).

[49]杨海晨,王斌. 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田野调查关系[J]. 体育科学,2012(2).

State-leve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ireworkdragondance

HUANG Jian-tuan

(SchoolofSportandHealth,Guangxi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Nanning530006,Guangxi,Chin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Firework Dragon Dance research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from passive to initiative, and from centralized to diversified, and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research were diversified, and the amount of the research were increasing steadily, but very few high-standard, the achievement were mostly autho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fewer research methods were chosen, and most of them were descriptive research or give suggestions, so few introspective and innovative researches. Based on commen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gives suggestion on research perspective,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future researches.

Firework Dragon Dance;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G80-054

A

1009-9840(2017)05-0011-06

2017-07-18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TY104)。

黄建团(1975- ),男,广西马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广西体育
广西贵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广西戏曲》
Tough Nut to Crack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我们的“体育梦”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广西诗歌五人谈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