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国葬礼遇的流浪汉
2017-11-09柯玉升
□柯玉升
享受国葬礼遇的流浪汉
□柯玉升
2010年1月22日,美国华盛顿近郊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逝者——61岁的流浪汉雷蒙德·威维尔。鸣枪、鸣号、礼兵列队等一系列仪式之后,身着深蓝色礼服的海军少尉甘布瑞左膝着地,代表美国总统和国家双手向逝者家属威维尔的长女奉上了一面国旗……这些画面通过电视传进了千家万户,也唤起了人们对之前发生过的一场有关“威维尔够不够资格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争论的回忆。
威维尔曾在军中服过役,但一天仗也没打过,甚至在军队中也没有留下任何荣誉记录。退伍后,他做过机械师,焊接工,后来开始酗酒,最后家庭破裂,妻子带着5个子女离他而去。自此,他成了一个流落街头的流浪汉。
60岁的威维尔已在外整整度过了23年。人老了,总想尽早结束孤身一人的流浪汉生活。怎奈自己一生“无作为”,无颜回去和妻子儿女团聚。因此,一段时间以来,他变得不“合群了”,也开始厌恶起流浪生活来。
威维尔的这一细微变化,被当地社区负责人发现后,就安排他进了一家附近企业,做了一名专职焊接工。对于威维尔来说,干焊接工这行是重操旧业。所以,他干起来也很上路。
威维尔也很珍惜这份工作,他把它当作回家与妻儿老小见面的一个“筹码”——凭什么说自己很行呢?只有干好了一份工作,才是最有说服力。
转眼到了第二年,威维尔的手头上也有了一笔小小的积蓄,足够他回家的路费。他盘算着:等干完这一年再回去,让家人瞧瞧,有积蓄的威维尔是乍样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威维尔盼望着年底的早日到来。
就在这年的6月的一个晚上,威维尔居住的集体寄宿公寓发生了大火。在这场火灾中,威维尔不顾个人的安危,先后救出了5名同事。当他再次冲进火海时,却因体力难支,最终没能从火场中活着出来。
当威维尔的遗体要被作为无主处理的时候,曾经被威维尔帮助过的一名义工感觉到了良心的不安,一个好人不应该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于是,这名义工通过各种努力找到了海军少尉甘布瑞。
将威维尔的遗体视作无主处理,甘布瑞的心里总觉不安,决心为威维尔做点事,首要的是要找到他的亲人。经过一番周折,历时三个多月,终于找到了威维尔的女儿伊丽莎·威维尔。伊丽莎当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所有的人都为父亲的改变和作为而骄傲!”就是这一句话,提醒了甘布瑞——不应该将威维尔视着一名流浪汉,他生前救过人的行为,足以和战场上献身的军人相媲美。将他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与那些有功之臣同眠,才是对他生前救人的行为的最佳肯定。
“仅凭威维尔临死前救出5条鲜活生命这一点,就应该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吗?要知道,安葬在这里的是总统,将军,大法官……而威维尔只是一个流浪汉。让一个流浪汉和这些总统,将军,大法官们同眠一起,是不是有点太搞笑了。对于这样的决定,你不觉得轻率吗?”甘布瑞少尉的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尊敬的少尉!您可知道,将一个流浪汉申请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自建立公墓的一百多年来,历史上还没有这个先例。”。
出人意料的是,一周后,甘布瑞的申请被批了下来,当时就有人说:“甘布瑞能办成此事,是他身上海军少尉的头衔在起了作用!”
而甘布瑞的回答更能让人心服:“这样的决定,是社会对做出牺牲者的敬意,是对人格不分高低贵贱的一种尊重。因为没有人会愿意被落在后面。威维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行动来诠释自己的觉醒,那么人们就不应该落下他,更不要认为他生前是个流浪汉,就要将他的遗体拒于阿灵顿国家公墓之外!要知道,他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而且是救过人的退伍军人。”
选自《传奇·传记文学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