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发表”奇招大PK
2017-11-09◎刘锴
◎刘 锴
唐诗“发表”奇招大PK
◎刘 锴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代,浩如烟海的唐诗成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那么,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报纸杂志更是无从谈起的唐代,这么多的唐诗是如何“发表”的呢?
赠人和送。就是把自己写的诗作赠送给他人,或者专门为某人所写,或者和某人的原诗。赠送与和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诗作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扩散和流传,也就是“公开发表”。如大诗人李白就曾把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现给当时的文坛巨擘贺知章。贺知章读完后,大加赞赏:“先生真是谪仙啊!”—你真是一位下凡的仙人啊!于是李白的“谪仙”之名和《蜀道难》一起迅速“蹿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把自己的诗作献给当时的诗坛前辈顾况。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拍案叫绝:“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由此名扬天下,其诗作由此得以“发表”。
逢墙则题。苦于无发表版面,唐代一些诗人便把驿馆、驿亭、寺观、景点等公共场所的墙、柱作为“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的10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有些唐代诗人还特别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因为景点游人多,其诗作一旦“发表”,传播会更加广泛而迅速!史书记载,饶州著名的景点干越亭上的题诗多达上百首。唐代诗人崔颢曾在黄鹤楼上“发表”诗作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某日,李白也来游黄鹤楼,他登楼远眺,胸襟大开,欲作诗一首,可一眼便看到了崔颢在楼壁上的诗作,于是大为折服,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
诗板留诗。到了中唐以后,一种新的“发表”形式出现了:一些民间旅馆为了扩大声望和生意,在店内醒目处,备了一块“题诗板”,专门让过往诗人题诗。史书记载,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道:“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公然向白居易“索诗”。
诗筒传诗。为了“发表”诗作,唐代诗人可谓绞尽脑汁,当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特制的竹筒或瓷筒,用来相互间传递诗作。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与地方太守裴迪写诗唱和。因为该地竹子多,王维常用竹筒盛诗和裴迪互赠诗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也曾用瓷筒盛诗传与当地文人。诗人元稹任会稽太守时,白居易常派歌伎用瓷筒传递双方诗作,白居易为此还写诗记胜:“为向两州邮诗作,高谢来去递诗筒。”更有趣的是,道士诗人唐球居然把自己的许多诗作装进一个大瓢内,放入河流,以期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句。
卖诗得传。唐代诗坛名家为了使自己的诗作能够“发表”流传,想出了卖诗一招,即把自己的诗作标价出售,他人买去,看在银子的面子上也会流传的。大诗人白居易一首诗标价100金,一首《长恨歌》更是卖出了500金的天价!诗人李益在勾栏院之类的娱乐场所居住数月,居然可以以诗抵账—给勾栏院里留下了几篇诗作,便可以充当“代金券”!其实,李益卖诗给勾栏院的目的不是占便宜,而是通过歌伎们的嘴,传唱出去后,自己的诗作等于“发表”了!
文身传诗。谁也想不到,唐人竟会想到将诗文到自己身上,以达到发表、流传的目的,真是奇葩无双!唐代有个县令抓捕了一个叫李胜的罪犯,县令判他杖刑一百。临刑时,犯人脱下衣服,只见该犯浑身都刺有时人诗作,县令查看,竟有一首自己写的七绝,大为感动,遂下令免刑。唐代长安人烟鼎盛,五陵年少,多以文身传诗为时髦,谁的身上文有诗人新作,身价就会高出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