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

2017-11-08黄英燕陈宗章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

黄英燕+陈宗章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是对等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主体性困境。克服这一困境,需要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既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建构,充分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网络积极分子”,又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协同,形成有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培育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构建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5-0061-06

一、引 言

“主体”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主体性”是对其根本属性的确证。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主体性的探讨,既是学科内部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不仅关系到主体身份在网络空间的重新建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价值,更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界定

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問题,首先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实践及其学科化进步,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讨论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有学者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解为现实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网络空间的平行转移。这种观点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网络空间的存在意义,并试图发挥其原有的功能,却完全忽视了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空间形态的特殊规定性。也有学者基于情境化设定指认“谁”在网络空间中实际发动、组织和实施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谁”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种观点强调了主体判定的情境依赖性,突出了“主体性”在建构主体身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了片面的理解。另有部分学者直接否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理性存在,认为在虚拟、开放、符号化的网络空间中不再适宜谈论主客二分问题。这类观点在否定主体意义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性也否定了,显然存在严重的偏颇之处。

笔者以为,厘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一定要建基于对网络空间本质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系的科学把握之上。虚拟的网络空间首先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这一物质性基础之上,其“虚拟性”并非意指虚空,而是强调一种数字化形式,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的实在”[1]。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网络空间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对人的现实性社会关系和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其首要功能即是模拟了“现实的人”的空间化生活[2]。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跨时空性以及交往实践的符号化等是其根本特征。可以说,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对现实社会空间的延伸,与此同时,诸多特质又使得它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形态,显现出自身独特的运行方式和规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是要真正进入到网络空间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换言之,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利用被利用”的介质体关系,而是共存、互生的空间性关系。基于这种前提性理解,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实际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的人或组织。如果从类型学上进一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加以划分:从职能承担来看,可以把它具体分为设立主体、实施主体、接受主体、支持主体与管理主体;从作用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潜在主体和实在主体;从身份的隐匿性来看,可以分为虚拟主体和显在主体;从主体性发挥来看,又可以分为形式主体(即角色主体)和实质主体(即能动者主体)[3]。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结构,是多重身份与形式的内在统一。因此,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主体性的理解和把握,也不能仅仅从“主体”的单一概念出发,还要从主体在现实社会层面上的多样化形式出发。但无论如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始终是围绕人的“教育被教育”的实践关系展开的,这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角色承担上依然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构成,他们之间是主体际关系(又称主体间性关系)。由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主体性的理解,总体上可以从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两个方面展开。

有学者明确指出,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根本的质上的规定性[4],是主体的外在表象与内在实质的有机统一[5]。可见,主体性在主体的自我构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只有获得主体性才能从形式主体上升为实质主体,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者。换言之,在虚拟化、匿名化、符号化的网络空间之中,“主体性”将成为我们判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核心要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界定这种主体性呢?总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动性”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并能够自觉利用和创造条件展开网络意识形态活动;“自主性”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有正确的自我判断和行动选择的实际能力,能够有效展开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性”则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积极改变现实条件,适时优化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创新才能。从“愿意做”“有能力做”到“做得更好”,主体性集中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能力。在具体层面上,还要比较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前者有别于后者,双方之间并非一种对等的关系存在,而是一种不平衡关系。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具有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整个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者;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则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政治自觉意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能够自觉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从而在网络空间的多元价值结构中保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则直接表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实际效果。把“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6],要求我们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关系建立在主体交互基础之上,强调在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主体性。一言以蔽之,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归根结底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建构者,是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同时发挥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7],二者不可偏废。endprint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困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它的客观存在并不当然性地意味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拥有主体性。恰恰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正面临严峻的主体性困境。

第一,网络空间的自由化特质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主体性的发挥带来障碍。网络空间是流动性的、不断生成的社会性空间。正是网络空间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网络空间也就是网络意识形态实践的作用场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有学者直接指出,面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信息的横冲直撞,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8]。可以说,网络空间的生态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而作为公共空间的网络空间,流动的信息和信息的流动是其基本的存在方式。差异化的信息承载了多元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信息的碰撞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的意义场域,网络空间的多元价值结构随即形成。基于这种多元价值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空间所面对的文化矛盾就直接表现为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即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價值观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如何处理这一内在矛盾,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总体而言,这一矛盾的根本解决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基于网络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去意识形态化”的思想观念影响广泛,网民在主观上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空间带来了实际困难;二是由于网络空间中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的缺乏,情绪化的个体叙事方式借助信息高速流动直接带来话语膨胀、信息泡沫、群体极化以及各种网络谣言等现象,使得多元价值观念“鱼龙混杂”,价值关系和结构混乱,网络空间不得不面对一个价值失序问题;三是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性和跨时空性等特征使得西方价值观念长驱直入,给广大网民带来广泛影响,并使得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符号化的遮掩之下,“遗忘”了自己的主体身份,弱化了自身的主体性。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面临诸多困境。“去身份化”“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是网络空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之一。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定身份的被解构以及网络空间中权力的扁平化运作方式,并不能让我们直接得出“去主体化”的结论。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消失了,而是其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在和作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面对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没有对这种深刻的空间性变化做出能动而清晰的认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一定的主体性迷茫。(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形式化问题。面对网络空间新形态,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停留在对网络技术的简单应用阶段,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工具使用,还没有真正进入网络空间之中实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建构,对“网络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在何处发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缺乏深入思考。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就缺乏相应的网络技术素养,根本无法在实践意义上有效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此,网络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主体内部“分化”的现实问题,使得许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形式意义上的主体,而不是能动的实质性主体,不能真正地发挥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即在网络意识形态实践过程中,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式方法,更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机制和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加之既有的权力和组织一时难以在网络空间中发挥出应有的凝聚和协调功能,使得各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同,甚至出现主体内部和各主体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无法整合和共享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限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大大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种形式化、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现状,在根本上表明了:在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没有建立自身对网络空间的适应性,也没有实现主体身份的连续性建构,从而影响了自身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份的角度来看,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由于其社会身份和角色承担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受教育者的社会身份基本是确定的,比如高校的大学生、国有企业的职工、部队里的军官和士兵等。与之不同的是,网络空间中的受教育者在身份上却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虚拟性、符号化等特征已经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先在角色给解构了,我们很难再通过社会身份来直接判定谁是受教育者。因此,关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便被突出出来。事实上,自由化的网络催生草根文化的崛起,极大地增强了网民的话语赋权,网民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并以高速的信息流动、膨胀的话语空间和沸腾的网络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这种“主体性”的张扬只是网民作为一般的网络参与者所彰显的主体性,还不能把它直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进行理解。因为这种主体性更多地徘徊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甚至是以“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网络交往活动之中。换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这种主体性本质上是一种“无原则”的主体性,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网络空间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作用方式都已发生重大变化,这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的。面对横冲直撞的信息流动,受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找到任何想要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做出自由选择;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这种自由选择却带有很强的内在危险性,即他们一旦脱离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就很难对碎片化、泡沫化的信息进行有效辨别和筛选,而往往被芜杂的信息所俘获,成为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奴隶。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理解和把握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其主体性发挥的偏差也需要及时纠正。endprint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主体性的实现路径

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加强网上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维护网络空间生态、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必要之举。而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困境,只有继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积极探寻主体性的实现路径,培育和发挥其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才能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做好网上意识形态工作。

首先,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建构,使之积极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之中。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首先要完成其身份在网络空间的重新建构,从而达成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既包括主体对“我是谁”的自我认同,也包括对“我们是谁”认知的社会认同,它是主体存在并体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如前所述,网络空间本质上是社会性空间,其社会性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网络空间不仅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具有“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合法性。一言以蔽之,这种合法性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理论体系和方法运用的科学性以及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政治需要。由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上的合法性为其主体身份的重新建构奠定了现实基础。具体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建构包含以下两点:(1)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自我建构,并在该过程中实现自我身份的社会性认同。面对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论作为一个虚拟的符号存在还是“公开暴露”自己的实际身份,都应该在内心当中坚持一份思想政治教育的笃定。这种笃定在实质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自觉,最终通过主体性的行动得以确证。尤其对于教育者而言,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应主动发起、承担和组织好网络意识形态活动,既能够对网络热点事件及时跟进,把握网络思潮动向,又能够深入各网络社区,主动设置网络议题,引导网络舆论发展。在日常性的工作实践中,比如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基于网络平台的公共性活动等,也能够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并能够利用好各种技术性手段,运用合理化方法把工作落到实处。(2)要在从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连续性建构。网络空间是对现实社会空间的延伸,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关系和结构则会以镜像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呈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具体根源,网络思潮也最终会通过现实的社会行动表现出来。可见,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空间。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建构不是孤立的,更不是断裂的,而是完全建立在空间的连续性之上的。只有正确认知并深刻把握这种连续性,才能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空间的适应性,并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连续性。

其次,要充分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网络积极分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实践着的主体性。这需要我们充分整合和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主体性发挥提供保障。一是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身份上具有多层次性,在性质上我们又可以把其分为正式主体和非正式主体。正式主体是具有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承担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个人或群体,比如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企业中的政工干部,等等。然而,在培育和发挥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式主体的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网络空间中的诸多非正式主体。他们虽不是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角色,但会通过实际行动发挥出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一些普通网民在网络上发起的各种公益性活动,或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理性声音、揭发各类网络谣言,等等。他们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替代性资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和维护网絡空间健康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二是充分挖掘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资源,利用好各类信息平台。信息表征为一定的话语和意义,话语则表达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媒介素养的表现之一就是能够深刻感知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流动,并能够在信息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筛选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微博、微信、BBS论坛、网络贴吧等信息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介入到各种网络社区中去,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而完成这一过程,还需要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培育一大批“网络积极分子”。网络积极分子首先要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并成为网络公共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意识形态的意义上,他们不仅能够发挥能动性,积极关注网络空间中网民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向,还能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者和坚守者,在网络空间中发挥出价值引领的作用,成为新世界观的接受者、倡导者和传播者[9]。优秀的网络积极分子则有可能发展为网上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从而整合更多的网络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最后,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协同,形成有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式化、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现状,加强各主体间的协同作用是当务之急。协同是由多个主体、要素在多个层面上共同协作来完成的一种组织化行为和方式[10],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作一致,以发挥系统功能。从主体协同的内在结构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应包括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受教育者之间的协同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在空间意义上,它还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网络环境之间的协同,呈现出一个多层次化的复杂的内在结构。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及其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发挥着核心作用,凸显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被引导”的实践性关系;从主体协同的作用过程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协同首先要实现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摆脱分散的孤立状态。这种交往互动既包括管理与实施主体之间的内部互动,还包括管理、实施主体与接受主体以及支持主体(比如网络技术开发与服务机构、人员等)之间的交往互动。这要求各类主体围绕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相互间资源和信息的互通共享。为了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同机制,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以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主体间强劲的协同力,发挥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优势;从主体协同的结果来看,最终是要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主体性的发挥具有可持续性。“共同体”强调一致的目标愿景、利益诉求、情感归属和行动逻辑,“有机”则强调运行机制的完善与高效、作用方式的合理以及方法运用的科学,建构一个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结构。有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旨在主体间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各类主体的主体性,以持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endprint

參考文献:

[1] 郭东.网络空间的二元交叠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5(8):74.

[2] 张果.网络空间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84.

[3] 陈宗章,李大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空间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23.

[4] 张革华,彭娟.从教育者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75.

[5] 林伯海,周至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要素构成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0.

[6] 邸俊燕.主体性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弊端及哲学分析[J].学术探索,2016(7):35.

[7] 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构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8):247.

[8] 符明秋,李佳.新常态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创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6.

[9] 陈宗章.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领导权与价值秩序的建构[J].理论与改革,2015(2):8.

[10]邱柏生,刘巍.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

A Study on the Subjectivity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Subject

HUANG Yingyan1, CHEN Zongzhang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00,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subjectivity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subject refers to the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which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practice in cyberspace. The subjec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is unsymmetrical.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subjectivity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various subjects have to get the identity and fully integrate resource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we hope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between various subjects, and build an organic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Then we can maintain a good ecology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 subjectivity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