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风骨与琅琊王氏
2017-11-08刘占召
刘占召
琅琊王氏为中华望族,在汉唐期间产生了6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90余位宰相,24史中有3部史书列传居首的臣子为琅琊王氏:王祥为《晋书》列传首卷,王弘为《宋书》列传首卷,王俭为《南齐书》列传首卷。琅琊王氏作为东晋以后兴起于江左的一支,系王祥、王览的子孙。王祥不仅以美好的孝行为这个家族奠基,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子孙恪守奉行的榜样。
以身作则,贯彻家训
王祥去世时曾留下五条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为人表里如一、有始有终,信守诺言,不圆滑世故,这是诚信;把荣誉和成绩让给他人,过失和责任勇于担当,谦逊低调、任劳任怨,此为“推美引过”;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养、建立功业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对传统孝道思想的升华;兄弟团结,家族和睦,此为悌;面对利益懂得谦让,生活保持清廉俭朴。上述五条便是王祥所坚守的“立身之本”。
王祥生逢乱世,母寡弟幼,继母朱氏多次想杀死他,但他却孝敬继母三十年如一日,体现了以德报怨、顾全大局的宽厚度量和善始善终、任劳任怨的坚韧品格。王祥以“卧冰求鲤”的故事进入《二十四孝图》,更被褒为“孝圣”。这种孝行是在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之后磨炼出来的人性光辉,具备感发人心、促人向善的精神力量,不仅感化了继母的狠毒之心,还引导了弟弟王览的善心。王览为了救护王祥不惜“争鸩舍生”,兄弟二人可谓患难与共,互相成就。王祥担任徐州别驾后,移风易俗,涵养正气,以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去感化一方百姓。王祥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家训的内涵。
子孙追慕,奉而行之
王祥家训对其子孙产生了重大影响,史载“其子皆奉而行之”。
琅琊王氏阖门孝睦,王徽之愿意替代弟弟王献之而死、谢道韫帮助小叔王献之辩论、王僧虔培养侄子王俭,他们爱护家人,情同知己,真挚之情让人感动。这是对王祥“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家训的坚守。
梁代的王志信守承諾、老成厚重,他担任东阳太守时,冬至日释放重囚回家,“过节皆返”。王志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时人号为长者,很好地践行了王祥“言行可覆”的诚信之道。
至于“推美引过”,功绩之大者无过于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重臣,王导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施政方针,他礼贤下士,团结南北士人,组建以“百六掾”为主的东晋朝士集团。他还在历次政治变乱中谦逊谨慎,扶危定乱,稳定了东晋朝局。
陈寅恪先生《论东晋王导之功业》:“王导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延续,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
谦逊低调,对权势存有敬畏之心,王僧虔也是很好的典范。齐武帝曾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因为侄子王俭己经担任此职,“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于是王僧虔以“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为由,坚决推辞,可谓激流勇退。晚唐诗人孙元宴称赞道:“位高名重不堪疑,恳让仪同帝亦知。不学常流争进取,却忧门有二台司。”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入仕的目的不是为了稻粱谋,而是为了实现士人拯时济世的人生理想。王祥能坚守原则,反对结党营私。王祥去世后,来吊唁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无杂吊之宾,他的族孙王戎称叹日:“太保可谓清达矣!”
王羲之出仕,也反对结党营私。永和四年(348年),司马昱、殷浩任命王羲之担任护军将军,目的是想借助他的社会影响打击桓温。王羲之并没有站在党派的立场,而是从东晋政治的大局出发调解两派的矛盾,他体恤百姓的艰辛,减省赋税,开仓济民,其《深情帖》云“行其道忘其力身”,《断酒帖》云“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都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利害的忘我精神。(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