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青城的世纪跨越
2017-11-08郭煦冯燕平
郭煦 冯燕平
有这样一座美丽且富有活力的草原都市,它与首都北京的距离不远不近,它的温度不高不低、不冷不热,它的面积不大不小,它在内蒙古的位置举足轻重。
循着歷史的脉络回望,这座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经历着岁月的洗礼;和着时代的节奏昂首迈进,这座跃动着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彰显着开放与包容的胸襟。呼和浩特,这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塞外名城,正在换档升级的进程中生机勃勃、丰姿绰约地跨步前行!
绿染青城 满目美景
驱车行驶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二环快速路上,半城楼房半城树的城市美景让人精神愉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呼和浩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社会,已经从理念变为人们的行动。
2016年年底,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约100亿元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并将该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确定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
阴山山脉大青山段是横亘在呼和浩特市北部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曾经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景色宜人。然而,长期以来,人为破坏、植被退化以及对大青山前坡地区自然资源无序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近年来,呼和浩特实施一系列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使大青山前坡部分地段环境改善,但整体生态状况仍不理想。
呼和浩特市官方资料显示,作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力图恢复当地“天苍苍,野茫茫”的生机景象,总投资约100亿元,建设范围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平均宽3.3公里,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体绿化面积近10万亩。建设内容主要有前坡冲积扇区及山体25度坡以下区域的密植绿化,沿线主要沟系的生态整治,人为破坏较重的山体伤痕修复和精品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预计到今年6月底前完成主体绿化建设。
这项生态工程完成后,大青山前坡将形成以森林公园、草场、葡萄园、林果基地、休闲公园等精品景观为主,生态带、景观带、经济林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旅游休闲文化景观带。
大青山前坡改造项目中,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是绝对的主角,占127平方公里,为项目总面积的85%。呼和浩特新城区副区长徐相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至今,新城区共落实绿化用地近8万亩,对大青山前坡空地及生态路等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基本建成了生态景观林、哈拉沁万亩生态保护区、万亩城市草原,四个千亩园(果园、植物园、葡萄园、百草园),5万亩森林公园,累计栽植各类乔灌木近1000万株。
徐相军告诉记者,该项目中的万亩草场项目也称万亩城市草原,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0389亩,以种植天然牧草为主进行生态修复建设,将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自然草原观光区,成为距首府最近的观赏草原景观之地。“目前,一期已基本建成,二期占地6788.95亩,土地流转工作基本完成。”
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提出,为正在全面推开大青山前坡综合治理工程的新城区提供了全新的考量标准。
按照这一思路,新城区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定位山水与城市的关系,确定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着重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实施包括生态环境建设、旧有村庄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规划等一系列内容的系统工程。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草原牧歌欢唱……”这是建设“美丽中国”和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美好蓝图,也是大青山前坡正在呈现的现实。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的成效,对于这里的4.9万居民来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其实,不只是大青山,呼和浩特市的整个园林绿化景观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了打造更具活力、更为美丽、更加和谐的市区,呼和浩特市上下齐动手,利用城市闲置地、旧厂区、老旧小区空地,见缝插绿、合理平衡建设,各项绿化工作同步进行,极大地拓展了全市的绿色空间,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更多市民得以近距离享受绿色福祉。
“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云光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化好,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就多了。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绿化工作今年己经初见成效,呼和浩特市绿化率目前可以达到40%左右,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
兴产业、促开放
打造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
生态保护加大力度的同时,产业转型对于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尤为关键。
进入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打造的首个国家级新区——和林格尔新区正式进入人们视野。该新区将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契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这一国家级新区如何担当“对外开放”尖兵,备受外界关注。
2016年12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决定建设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该新区将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契机,强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互动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申报建设中蒙博览会永久会址、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陆路国际港务区等对外开放平台。
这不是内蒙古首个国家级新区第一次发出“对外开放”的声音。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就曾表示,该新区将成为内蒙古未来lO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大平台、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呼和浩特市市长李杰翔在新区调研时曾强调,要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从河道生态保护的视角来规划沿河区域的发展,通过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相辅相成。高起点、高水准做好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工作,做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产业布局互为一体、相得益彰,把新区建设成为展示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体现区域人文精神、城市品格的文化城区。endprint
以草为业的上市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蒙草生态)就在新区内,希望可以凭借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修复的标准化和产品化。与蒙草种质资源库近在咫尺的云计算基地,至今已建设4年多。
受優越的气候、地质、能源等条件吸引,近年来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华为、中兴、曙光、中国科学院等信息、科技巨头纷纷选择在这里建设全国性的大型数据中心。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浪潮,也在不断刷新蒙草科研人员对大自然的认知。
蒙草的种质资源库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造福于农牧民,服务于草原生态建设,是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一直在思考的事儿:种质资源库是一个实体的宝库,如果这个宝库能搬到线上,就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的农牧民和生态企业,分享到它的数据。
然而,走进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却是另一种感受,机器轰鸣,一片繁忙。
土左旗商务局局长赵红星向记者介绍说,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是由土左旗政府与深圳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一冶集团共同建设,项目采取PPP建设模式。先期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左右,年税收10亿元左右,可安排6000余人就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土左旗也将沃特玛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作为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主动对接,全程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
加快新区和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呼和浩特市针对光伏产业、乳业等几个细分产业的发展还进行了整体布局和规划,其中,打造“中国光伏材料之都”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头等大事。
赛罕区将光伏产业与农业、工业、社会服务业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光伏产值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赛罕区投资100多亿元,开展蔬菜基地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共安装12000多座光伏大棚,年均发电量约18.7亿度;同时,中环光伏、晶环蓝宝石晶棒等一批光伏产业项目投产达效,实现产值144亿元。随着空间及产业规划的不断扩大,赛罕区力争到2020年,实现多晶硅产能2万吨,单晶硅产能5万吨,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产能5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50万千瓦,光伏产业产值350亿元,成为“中国光伏材料之都”。
呼和浩特的雄心不止于此。
2017年,呼和浩特市将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预计全年完成产值470亿元以上。
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呼和浩特市提出未来将努力打造成为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支撑、和谐宜居幸福的示范区与更具活力、更为美丽、更加和谐的首善之区。
城建惠民 筑就“幸福之城”
有雄心,还要有信心。一座城市的自信来源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位市民的自信。
在很多呼和浩特老人的记忆中,自治区成立初期的呼和浩特建成区面积不足9平方公里,遍布城区的小平房和泥石路让整个城市看上去犹如一张张泛着黄色的旧照片。尽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几代城建人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但首府仍然没能“首”起来,在数十平方公里的旧城区,仅小平房、土坯房就占据了原建成区面积的1/5,小街小巷数百条、“城中村”几十个,违法建筑成片相连。那时代的呼和浩特,与首府形象极不相称。
不过,这一切正在改变。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呼和浩特借开局之年的春风,掀起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按照“改造提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东部新区,打造北部生态观光带,建设南部现代产业园”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五年间,建成区面积由174平方公里扩展到2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62.5%提高到67.5%,市政道路面积从1848万平方米增加到265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从9.3万亩增加到14.4万亩。
2016年,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的规划建设将“大呼和浩特”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跨入了城市建设“四级跳”的序列。随着和林格尔新区的跨步前行,“大呼和浩特”近在咫尺。
打造“大呼和浩特”,政府把改善城市交通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精雕细琢。
网聚发展要素、网聚发展潜力、网聚发展动能。今年以来,以打造立体快捷交通网、高效智能市政网、安全环保水利网、多元清洁能源网、宽容便捷信息网为目标,呼和浩特正在向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迈进。
——铁路网方面,呼张客专项目呼市-集宁段6月份试运行通车;呼准鄂铁路呼市-准格尔旗段8月份试运行通车。谋划推进武川县-呼市、清水河县-呼准鄂铁路连接线、呼市-银川、呼市-南宁等铁路项目。
——公路网方面,呼和浩特机场高速公路、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高速公路、察素齐镇至新机场公路等多条线路4月开工,2019年底建成通车。同步开工一批县级公路、旅游专线、生态专线、通村公路和资源通道项目。
——航空网方面,和林格尔国际枢纽机场7月份开工,2022年实现首航;清水河县老牛湾通用机场同步开工。
——市政网方面,地铁1、2号线已经全面开工;3、4号线10月份开工。市区内5条快速路和30座高架桥5月份同时开工。首府三环路8月份开工。中心城区、和林格尔新区综合管廊已经开工,2018年实现核心区全覆盖。给水、雨水、污水管网已经开工,年内竣工。引热入呼长输管线今年底竣工。陕京四线连接线和三环高压燃气管网等天然气项目6月份同步开工,2018年底竣工。环城轻轨项目力争10月份开工。
为加快构建“市内大循环、外围大辐射、区域大联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2017年,在呼和浩特安排的468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7600亿元的计划中,“七网”建设投资5000亿元以上,占总投资近66个百分点。
推进基础设施“七网”同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业”同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内蒙古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正以率先作为的勇气和决心实现着“七网同建、七业同兴”的新跨越。
随着近年来这一系列民生工程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实施,呼和浩特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分管该项工作的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文玉与记者分享了他的切身感受,“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服务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起步比较早。呼和浩特市上一任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就曾提出,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服务工作一定要走在自治区全区12个盟市前列。这个要求说高不高,毕竟呼和浩特市是首府,但说低也不低。原因在于,其他盟市是从白纸开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应用、电子审批平台等等的硬件做得非常到位,所以我们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不过,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过去优异的工作成绩,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呼和浩特是自治区两个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之一。下一步,在行政审批和市民服务方面,我们还要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我们计划将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等有关部门集中起来,形成‘行政审批进一局‘其他市民服务进大厅的新局面。”
将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首善之区作为城市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新标杆,向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冲刺,呼和浩特的建设者们正在用爱编织着这座城市的幸福;正在用情描绘着草原都市的风光,用汗水浇灌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资料来源:《小康》、《呼和浩特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