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研究

2017-11-08李畅

科技资讯 2017年26期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心理学

李畅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处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突出特色,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强调个体与自己、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积极建构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职业核心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b)-0189-02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正朝着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稳步迈进,高等职业教育在该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要树立稳固的“职业”观念,跳出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以“职业生涯发展取向”代替“就业取向”,由“关注学生就业”向“关注学生生涯发展”转型,切实增强以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为根本的内涵建设。

1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意义

1.1 职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立足点在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1]。通常来说,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完成工作任务时能够合理地、有目的地运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独自解决问题并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的能力,具有针对性、业务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时个体不断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能力,对于职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评估,进而挖掘自身潜力、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社会能力是指进行某项职业活动时需要具备的行为能力,如共情、与人共处以及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具体形式可包括:责任感、公共关系、道德水平、交流沟通、组织活动、心理调试能力等。

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是专业能力以外的基础性能力,属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范畴。这类能力适应各行各业,具有终身性、可持续性的特征。因此,个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没有直接关系,即使工作环境或职业有可能发生变化,求职者所具备的这些能力依然发挥作用,进而有利于个人在全新环境中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更好地适应周围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2]。

对于如何界定职业核心能力,不同国家的观点尚未统一。其中:英国强调“交流、合作、处理信息、应用数字、问题解决、自我提高”等6种职业核心能力;美国强调“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系统的分析、运用多种技术、处理人际关系”等5项职业核心能力[3];新加坡强调“信息交流技术、积极进取与创业、终身学习、自我管理、全球化意识、解决问题与决策、计算读写能力、健康与安全、与人沟通、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平衡技能”等10种职业核心能力[4]。

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报告中,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8项核心能力”即: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外语应用、解决问题、创新革新、信息处理。

1.2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社会价值

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更替、技术周期缩短等现象加速了就业者的职业变换和岗位流动,现代职业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岗位胜任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和迁移能力。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高职教育也将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对职位变化或职业转变的适应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岗位适应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个体一生。未来的求职者要在职业发展中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除了熟练掌握专业化技能,更要将重点放在通识知识和通用技能的关注和培养上[5]。

因此,培养贯穿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适应各种岗位的、符合职位转换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日益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时的普遍要求和内在价值,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必然归宿也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塑造。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以人内在的、建设性的美德和力量为立足点,对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进行解释,激发人潜在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特质帮助普通人以及有天赋的人,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实现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在于使更多的人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对他人、对自身感到满意和快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共同幸福。

2.1 幸福的含義

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幸福”作为研究重点,幸福分为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防患于未然”远好过“亡羊补牢”,前者是面向未来的、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后者却是指向过去的、消极的、带有遗憾的。因此,研究人类积极的一面,探索培养积极品质和发挥潜力的方式,对于促进个体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2 “6美德、24种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教授共同建立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性内容——《积极品质和美德:手册与分类》,这套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应用性和跨文化性[6]。

积极心理学包括6种美德,每一种美德之中又包含若干种优秀品质,共24种品质。

(1)智慧,包括好奇、热爱学习、创造性、思想开放、知识、觉察力。

(2)勇气,包括英武、坚持不懈、诚实。

(3)仁爱,包括善良慷慨、爱与被爱的能力。

(4)正义,包括团队精神、公平、领导能力。

(5)节制,包括自我控制、谨慎、谦虚。

(6)精神卓越,包括感恩、欣赏美、希望、追求、宽恕、风趣、热情。endprint

从2000年至今,积极心理学作为西方心理学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重在挖掘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并通过发挥积极品质来实现个人的素质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改善,这种通过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来实现幸福生活的理念,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活动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因此,将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挖掘人的潜能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探索更开放、更灵活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来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

3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建构

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挖掘、发现、发挥个体的潜在能量,培养积极情绪、激发内在动机以及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人类实现幸福、蓬勃、有价值的人生。而职业生涯可以说贯穿于个体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学习阶段的职业准备到工作期间的职业成熟,以及通过工作获得的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这些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都是人生经历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受。

可见,无论是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取向,还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体意义与社会价值,其本质都在于促进个人实现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积极的情绪体验(positive emotion)和投入(engagement)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关注个体自身从活动或事物中获得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体验是个人化的,不同个体可能对同一种情景产生不同感受。同样的,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要时刻关注学生个体在不同类型的职业环境中的情绪变化,善于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职业感受,合理调整自我期待,找到自身能力与相应任务的契合点,提高学生的投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产生正面的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强调个体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状态和效果,这种交往离不开周围的客观环境,人际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活的满意度。在职业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是最基本的内容,与工作伙伴的沟通交流是否成功,甚至决定了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在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中,人际关系要作为一项根本内容。

意义(meaning and purpose)和成就(accomplishme

nt)则是通过具体事件或活动带来的结果进行评价,虽然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个体性,但绝不能脱离具体成果的限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个体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会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出来,自我评价越高,职业表现往往会越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时,适当制定有一定挑战的、能够通过努力完成的任务,对于激发学生的求职信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分析归纳职业核心能力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将这些要素纳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把职业核心能力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包括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等;

二是与他人共处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三是与环境相融的能力,包括处理信息、接受新鲜事物、网络技术、问题解决、创新革新能力和道德判断力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PERMA是构成“幸福”的五元素,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元素体系中,有助于更积极、正向地理解个体的能力特征,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发现、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进而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

总之,个体核心能力的发展既是实现个人幸福的根源,也是促进社会蓬勃发展的立足点。如果没有高等院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不可能快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切实加强高职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定位,是我國职业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7]。

参考文献

[1] 滕绍娟.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J].商业经济,2007(3):122-123.

[2] 丘东晓,刘楚佳.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教育导刊,2011(5):70-72.

[3] 罗荣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关键能力培养及策略的启迪[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56-157.

[4] 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5] 孔伟,纪海波.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99-100.

[6]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7] 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3.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核心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心理学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浅议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