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先进技术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2017-11-08王朴于位灵杜继涛
王朴++于位灵++杜继涛
摘 要:《材料成型先进技术》是职业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技术,拓宽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材料加工奠定必要的基础。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分析了材料成型先进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质量为目的,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培养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材料成型先进技术 课程现状 对分课堂 教学手段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b)-0147-02
材料成型先进技术是高等职业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要前沿类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从材料成型技术的应用出发,介绍材料成型中现有的先进技术,如金属喷射成形、半固态成形、超塑性成形、超细陶瓷粉末燃烧合成、粉末注射成形、陶瓷胶态注射成型和激光快速成形等基本知识。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材料成型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熟悉材料成型先进技术,了解材料成型最新发展方向与趋势,掌握材料成型先进技术原理及其应用,这对学生全面了解材料成型前沿技术和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至关重要[1]。本文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为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基础。
1 材料成型先进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方面
学习兴趣不高,对本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本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学生前期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已经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但是,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广、基本概念繁多、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加之课程学时安排比较少,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弃听的现象。此外,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在以后工作中应用的机会较少,毕业后从事模具行业所用到的成型技术主要为冲压成型和注塑成型,失去学习的兴趣,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1.2 教师方面
教师队伍不够完善,师资配置不够齐全。目前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来说,该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由1名教师担任,但由于本门课程涉及众多领域的成型技术且内容紧跟行业前沿,因此1名专业教师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是很难达到对如此多的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和理论的熟悉程度。此外,该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外,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而目前我院该课程基本上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担任,虽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技能方面仍有所欠缺,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输讲授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思考,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听讲,影响教学效果。
1.3 教材方面
目前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樊自田的《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该教材大多是针对本科院校学生甚至研究生编写的,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几乎没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该教材内容涉及的先进技术理论知识较深,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及现有能力水平,缺少针对性和实性,忽略了职业院校模具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外,目前的教材大多都是10年之前编写的,现有教学内容知识点冗余,知识陈旧,无法适应该课程的教学需求,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些内容,走上社会后无法与现实行业更好地衔接起来。
以上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材料成型先进技术课程目前的实际教学现状,这些最终都将直接影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因此针对这些现状,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是目前教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对今后的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2 材料成型先进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更新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本课程的教学应该打破传统一味的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对半分开,一半由教师讲授重要知识点,一半留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教学[4]。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间隔大约为一周,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个人,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具体的问题,小组分工协作,通过网络、图书馆资源等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整理后撰写报告,最后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讲解汇报,教师做出点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紧密结合行业前沿发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由于本课程与成型技术工艺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而学生在实践经验方面都普遍欠缺,并且在课程教学中又不可能经常到生产现场學习各种设备,因此教师应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平时及时收集生产过程中的照片和录像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以工作过程中案例驱动进行教学,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先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使枯燥单调的讲解充满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热衷网络学习的特点,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案例库、试题库、教学课件和视频等网上教学资源,通过Padlet平台实现师生的网上互动、答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完善教师队伍
材料成型先进技术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注重加强教学师资团队建设。任课教师要及时借鉴和吸收与材料成型技术相关的最新成果[4],深入企业,投身到生产实践中,随时了解行业需求和岗位应用需求,更新知识,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此外,为了进一步给学生讲授更多、更新的前沿知识,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无缝对接,可以聘任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将企业中接触到的先进技术引入到本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很好地避免了理论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使学生快速地了解到国内外材料成型技术领域的最新动向,更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endprint
2.4 开发实用性教材
目前关于本门课程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没有适合高职专科学生的教材,因此需要教研组授课教师开发出一本适合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该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模具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对材料成型先进技术的原理作简单的介绍之后,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工程实际案例应用这些知识,提供给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应结合生产实际紧跟前沿技术,案例的选择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贴近生活实际,难度适宜,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学生的评价考核方法是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切实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5]。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因此在考核评价方式上要求多元化,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注重过程性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的表现、参与度及学习态度等方面,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阶段性考核占40%,考查学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实行学生自评、分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期末成绩占30%,客观公证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这一主题。材料成型先进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同时加强教学师资团队建设,开发实用性教材,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涛,周志明.材料先进成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亚太教育,2016(17):261.
[2] 贺毅强.“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4,12(12):135-137.
[3] 饶俊峰.对分课堂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43.
[4] 雷声,龚雪,李云,等.现代教育理念和“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12(1):55-58.
[5] 张总.对高职机械类教学考核评价的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30):59-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