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俱乐部模式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7-11-08罗华
摘 要:“课堂+俱乐部”模式是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对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对“课堂+俱乐部”模式在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以及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方式以及教学评价4个层面提出了改革建议,并对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论述,从而实现了从优化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角度来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课堂+俱乐部 中医院校 公共体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b)-0132-02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方向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升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不仅需要对人才进行基本的专业知识教育,更要侧重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系统化培养。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精神态度等多层面展开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当前高等本科院校在体育教学当中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限制了体育教学在新时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医学类高等本科院校当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等问题导致了普遍性的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生活与学习状态不饱满等现象。通过对以往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一些优秀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进行学习和借鉴、融入“课堂+俱乐部”教学模式等实践措施来优化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教学实践方式,已经是当前包含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在内的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迫在眉睫的教育发展问题。
1 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1.1 研究方向
(1)对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人才培养战略方向来探究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革新方向以及具体的实践策略。
(2)对“课堂+俱乐部”模式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实践当中的融入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这一模式的实践应用方式进行探究,进而为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1.2 研究内容
对中医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多方面问题进行探究,包含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实践内容以及体育教学评价机制4个体育教学维度。对“课堂+俱乐部”模式在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体育教学当中融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探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当中40余篇相关论文的查阅,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一些已经实施的优秀改革策略。
2.2.2 调查访谈法
对部分已经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高校相关负责人进行电话沟通或者对这些已经实施体育教育改革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资料和相关数据,了解了相关专家或负责人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思路。
2.2.3 个案分析法
随机选取100名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掌握学生角度对高校体育改革的意见和看法。
2.2.4 综合分析法
将调查资料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化的客观分析,进而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究。
2.2.5 实证研究法
将参与研究活动的学生分为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小组以及“课堂+俱乐部”模式两个小组,按照统一教学材料以及相同教学课时进行体育实践教学,并对两个学习小组的教学实效进行统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與分析
3.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与研究发现,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包含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在内都具有的普遍性问题。在课程设计当中过于偏重必修课和实践课,强调对大学生灌输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成长需要。在课程内容方面普遍存在着内容难懂、繁琐、陈旧等现象。而且在体育实践内容过于竞技化,很多大学生不仅感到身体不适应而且也难以产生参与竞技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法没有将学生的身体差异性考虑在内,有失客观。同时过于强调最终体育考评结果,使大学生难以认知到参与体育活动过程的积极意义。
3.2 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实施“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专家学者对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实施“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态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5%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实施“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模式进行科学化而具有针对性的的构建。5%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实施“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太大意义。10%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应进行其他模式的教学改革。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对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实施“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持可行性态度,从理论层面讲具有可行性。
3.3 学生对“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对“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不了解;69%的学生希望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创新;55%的学生认为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缺少参与兴趣;72%的学生认为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68%的学生认为院校体育场馆开设时间过短,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人生活时间规划。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认为当前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实际问题,不能满足其生活与学习需要,并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感兴趣,期待“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在院校当中融入。endprint
3.4 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由两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实验组以“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对比组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两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员由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并按照学生身体条件进行均衡分配,对学生在教学研究之间之后的身体素质进行记录与对比分析。
(1)课程设置。对比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常规教学课程设置;实验组:按照“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展开实践教学活动。新学期开始之间,在院校官方网站进行各类体育项目课程内容、课程周期、任课教师、教学课时进度、教学地点以及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等详细信息进行公布,待学生结合自身身体条件及个人兴趣进行自由选择。
(2)课程实践。对比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常规教学实践方式;实验组:将体育课程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实施,实施过程当中完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感,使学生通过体育项目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体育精神。教学活动才用生活化的方式,使体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缩减体育理论知识的占用课时比重、增设学生切实参与的实践内容。弱化体育实践活动的竞技性、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性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3)教学评价。对比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常规教学评价;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法,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表現、弱化最终测试结果在评价当中的影响力。评价范畴: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当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领悟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助人与奉献精神、体育项目实践能力和测试结果、身体素质提升程度。评价标准:针对学生个人客观情况而酌情评定。评价结果生成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同时教学评价当中还包含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对院校的体育设施及器材的评价,进而使教学评价能够形成多方面立体监督、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比组两个学习小组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实验得知,实验组学生在参与“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后,身体素质明显加强、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同时对体育活动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参与热情。而对照组学生基本维持原教学实践效果,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从两种教学模式所取得的实践效果的对比分析来看,“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适合用于中医药高等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同时,经过实践教学后发现“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并更加深入地结合院校的客观情况,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实践教学效果。所以提出以下两点优化建议。
4.1 丰富体育课程的活动项目
“课堂+俱乐部”模式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将体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进行完美结合,进而使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能够准确而有效地推动学生身心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志趣将更加多元化。所以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体育教育服务,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俱乐部”模式应与时俱进的扩展体育活动项目,并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以及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而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满足不同志向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使高校体育教育能够在大学生身心成长中的发挥更大教育影响力。
4.2 秉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必须完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机械化、学生学习被动化的实践教学局面。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优化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而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一些希望能够在某类体育项目当中得到竞技水平提升的大学生,必须给予相应的教学支持,鼓励大学生发展个人体育志向。同时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来宣传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综合素养,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素质培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华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36-237.
[2] 左茜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俱乐部模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8):60-61.
[3] 何斌.高等院校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05(1):106-108,112.
[4] 薛春柏,黎明.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0):125-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