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栾店兴衰皆缘沁水

2017-11-08杨保红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武陟县沁河码头

杨保红

武陟县木栾店的由来,一说由穆陵关转音而来,清《道光武陟志》说是讹传;二说木栾女酿酒开店而名,显然是后人附会;三说古时栾树成林,然栾树并非本地树种,明清诗文中提及此地多沿沁河堤种植杨柳。

1938年以前,始建于隋唐时期的武陟县城与木栾店隔河相望。明代以前,木栾店名不见经传。当时沁河尚属地下河,武陟县城区位优势明显,对岸的码头不过是其附庸。

水陸码头,少不了堆积大量货物。而由山西境沿沁河而下的货物中,有大量木材与竹子。起初的客舍酒家自然会选择这些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栏为院墙、木板为屋墙。如此建成的客舍酒肆在码头上多起来后,渐渐便被人称作木栏店。这就像北京的菜市口、大栅栏,起初为它们命名的人,或许并没想过有什么深意。

沁河夏季涨水溢出河槽,在木栏店周围留下大量坑塘、沙丘。木栏店的房舍、院墙都是木制,比起砖石、土坯类建筑更加安全,而其周围多水,一旦失火也可及时灭火。

木栏店的建筑增多后,渐渐形成一条街道,就是后来的西街。西面相邻农户间如今仍然共用一个山墙,或许就是当初以木板、栅栏为界的遗迹吧。西街的房舍还有个特点,就是多为道士帽的样式,这种建筑是陇东、陕北人的建筑风格,如何流传到武陟也是个谜。

金元时期沁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明初首先在马曲湾筑堤。此前沁河只有溢的记载,此后便有了决口记载。随着河堤加高,武陟县城渐成险地,甚至有了迁城的呼声。沁河码头的商业功能率先移往对岸的木栏店。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千佛阁兴建时,请住在沁阳的皇室朱载垕在脊檩下书丹:“大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巳仲秋吉旦,郑府谨书,上梁之后,吉祥如意。”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人口、商业均出现了高潮,木栏店因此兴盛起来。

木栏店进入历史记载后,成了木栾店。较早的记载是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沁河在木栾店决口,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武陟志》记载县域内集市有八,“而木栾店临河通商贾,饶物货,称最大”。

清中叶以前,木栾店是豫西北一大都会,水陆交通繁忙,百货屯集。当地人经商起家集资巨万者不乏其人。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山西会馆,是木栾店商业兴盛的标志建筑。此时,已有了东大街、北街、南大街这些主要街道。由此成就了“不知武陟县,只知木栏店”的俗语。

清道光、咸丰以后,沁河淤垫,黄河商船不能上驶水埠,黄河码头移到赵庄,木栾店的商业活动大为减色。光绪、宣统年间,道清铁路、京汉铁路相继开通。山西货物南下、川陕货物北上,均改行别道,木栾店由此开始衰落。

木栾店的规模,据民国《续武陟县志》载:“木栾店寨,清咸丰十一年镇人刘凤山等创修。周围九里十三步,六门。初名永绥寨,同治五年公举王藜青等主寨事,设局千佛阁中,名曰仁里局。光绪十六年又于寨西北隅开小北门一。”

清代圪垱店寨的周围长为八里,可见木栾店寨规模并不太大。而其最初开六门,依次为北门、东门、东南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其中,小南门在小南街口的沁河堤半堤坡上;南门在沁河堤上,对岸便是当时的武陟县城;西门在西大街口沁河堤上,出门进滩过鲁连城纱厂,可达大原村一带。

木栾店至少有400多年历史了,武陟人仍称其地为“木栏店”。无独有偶,武陟妙乐寺元代碑刻记载的“小元村”,万历《武陟志》记作“小原村”,清代县志记作“小岩村”。武陟人至今呼其村为“小原村”。

武陟人民曾想摆脱木栾店由来的困扰,1954年将木栾店更名为“木城镇”。近年复古风起,才开始在县城植栾树,建木栾大道、木栾新区。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陟县沁河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沁河
武陟县
副省长贺天才在沁河巡河调研
思 夫
武陟县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今年加班是常事——武陟县供电公司推广智能电表工作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