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11-08李拴曹李忠博王程
李拴曹+李忠博+王程
摘 要:该文通过大量调研,分析了商洛市水稻生产的现状、水稻种植的不利因素和发展潜力,并提出了区域特色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调查;商洛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9-0034-2
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陕南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辖6县1区98个镇(办)、1112个村民委员会、178个社区,土地面积1.94万km2,常用耕地面积13.36万hm2,其中水田面积0.35万hm2。水稻曾为商洛川道区域性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山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改善饮食结构和粮食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30年多来,因诸多因素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的兴起,水稻种植出现了回升现象。笔者通过对商洛市水稻生产种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水稻种植的不利因素和发展潜力,针对区域特色水稻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商洛水稻生产现状
1.1 水稻种植历史变革 商洛市水稻种植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水稻种植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耕地由村组集体经营,水稻单产相对较高,改造水田、引水浇灌,种植水稻是解决川道群众吃粮问题的重要措施,全市有水稻0.8万hm2,也是水稻种植史上面积最大的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面积基本保持在0.33万hm2左右。二是水稻种植锐减期(20世纪80—90年代)。商洛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据统计1984年水稻种植面积0.28万hm2,1985年再下降到0.25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到2001年,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到0.2万hm2左右,面积下降70%,面积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0.79%。三是水稻种植面积低谷徘徊期(21世纪)。进入21世纪,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度下降。2003—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再次下降到667hm2,徘徊在733~1000hm2,2003年减少到960hm2,较上年减少44.6%。2012年较上年减少38.7%。2012—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均在667hm2左右,2014—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只有467~527hm2。水稻种植面积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2001年的0.78%下降到0.23%,水稻种植的份额已经很小,在商洛水稻已经不再是主要粮食作物。
1.2 水稻种植分布区域和产量水平 商洛种植水稻主要分布在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五县区,到2012年以后只有山阳县、镇安县有种植,山阳县主要集中分布在法官镇的姚湾村、大寺庙村和花庙子村,漫川关镇前店子村和水码头村,照川镇的东河村。镇安县集中分布在达仁镇双河村和玉泉村。全市水稻单产水平在6000~7125kg/hm2,1990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100hm2,单产4695kg/hm2,总产9669t,单产较低的是1998年的5115kg/hm2,较高的是2001年的7135.5kg/hm2。1999—2002年水稻总产1.1万~1.48万t,2003—2008年稳定在5000t以上,2010—2013年稳定在4000t以上,2013—2015年稳定在3000~4000t。水稻总产占当年粮食总产的比例由2001年的1.93%下降到2015年的0.52%。
1.3 水稻种植的主要品种及主推技术 商洛水稻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宜香725、刚优725、国杂一号、国香15、金优725等,优质稻占比40%~60%,主推技术为良种选用、两段育秧、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近年来,实施良种补贴,加快了良种应用步伐;农技、种子部门不断引进新、优质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提高了优质稻的比重,改善了稻米品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了水稻配方肥落地生根,推广配方为18-12-15、16-9-10的水稻专用配方肥;示范推广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操作技术,提高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程度。
2 商洛水稻种植的不利因素和发展潜力
2.1 不利因素 (1)河床降低,水位下降,无法引用自流水生产水稻,部分稻田起旱,水稻种植面积自然减少。(2)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发展,观光园、水生经济作物等对水田占用率大增,水稻种植受新兴产业发展的冲击比较大。(3)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从育秧、插秧到收获、脱粒,均为人工操作,加之稻谷价格低为运行,经济比较效益低,影响群众种植的积极性。(4)主推技术推广进展缓慢。旱育稀植技术应用率90%左右,但育苗中立枯病难以预防、浪费种子,形成了技术瓶颈;新品种推广应用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加强新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水稻种植面积小,配方肥研发推广不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到位,水稻生产病虫害多发、农药用量大,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十分迫切。
2.2 发展潜力
2.2.1 独特的生态优势 商洛山区无大型工矿企业,具有土壤、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良好的天然优势,把水稻种植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区域性的有机稻、绿色稻,打造精品大米、生态大米。
2.2.2 发展观赏农业 结合美丽乡村、田园特色小镇、旅游开发建设,利用水稻水生、夏绿、秋稻花香的田园生态特点,实行稻油轮作,形成春花、夏田、秋实、冬绿休闲田园观光生态农业。
2.2.3 水稻种植的土地资源丰富 全市有水稻土0.68万hm2,分布于丹江、银花河、乾佑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两岸的低阶地、近河床的河滩地,以及地下水位高的山间谷地,山阳县、丹凤县、商州区的水稻土面积比较大,分别占全市水稻土的37.1%、24.7%、21.9%。目前有水田0.33万hm2,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全有条件恢复成高标准水田,种植水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
2.2.4 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大 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基础好,群众易接受。据调查1990年杂交稻达到900hm2,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3.7%,杂交稻单产5460kg/hm2,总产4909t。
3 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确定水稻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 要把水稻作为商洛区域特色产业来发展。根据商洛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和布局区划、规划,对具有水稻生产条件、种植习惯和经验的区域合理规划布局,适度规模发展。
3.2 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品牌 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良好水质、土壤、光照等生态自然资源,开发优质大米、精品大米、生态大米。
3.3 加大对水稻田的治理改造 对河流两岸的河滩地、山间谷地等低产田进行改造,使河滩地、水浇地变为水田,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改造水田,建议给予政策支持。
3.4 建立水稻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加强对水稻良种、栽培、病虫防治等技术的研究集成,加强水稻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减量化试验示范研究,引导群众应用商品有机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开展水稻低毒低残留农药试验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形成科学配套成熟的技术体系。
3.5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持 对水稻产业的发展进行立项支持,重点对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土地资源的整理、農产品投入品补贴进行立项支持,扩大水田面积,引进优质良种,实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普及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引进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