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文化意象“塔”之解读
2017-11-08汪婷
汪婷
摘 要:沈从文的小说注重对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描绘,并能够将其转化为意象进入文本叙事,使小说呈现出散文化和诗意化特色。在《边城》中,“塔”首先以一种文化景观存在的方式进入叙事,渲染了湘西诗化、自然的景观氛围,同时作者也赋予其象征意义,成为一种隐喻了主人公梦想庇护所和精神寄托处的超景观性人格化存在,并承载着湘西古老民风民俗的厚重历史。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文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意象符号的产生给予事物不同的意义,以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在进入文本叙事时能够使小说呈现出散文化和诗意化特色。京派作家善于开掘意象背后所潜在的丰富的文化象征意蕴,并在不同的作家作品里出现大量的重复。“塔”这一意象本身就具有深厚的人文烙印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得到京派作家们的偏爱,在《边城》中以不同的存在意义出现过近十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蕴。
一、文化景观之“塔”
在《边城》中,塔首先以一种文化景观存在的方式进入叙事,“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1],把整个故事置入一种恬淡、宁和的自然环境中,体现出作者返归自然去寻找失落的人性的文化追求。沈从文认为自然人性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他通常会在其作品中将时代背景模糊化而突出表现自然环境,在时间的不确定性中寄予一种理想的人形形态和生命形式,在世外桃源式的自然风光中充分挖掘人性美。
在小说中,作者一开始就将塔以一种文化景观存在的方式置入文本,目的在于渲染出一个诗意自然的情景,制造出人与自然相互契合的和谐氛围,在回归乡土的自然之景中谱写乡下人美好人性的牧歌。在这里没有都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喧嚣,更没有纸醉金迷的现代化诱惑与堕落,这个环境中的自然人“热情、勇敢、诚实、善良、纯朴”[3]。只有在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白塔才可成为翠翠生活中的玩伴和知心朋友,翠翠也在白塔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生活着,养成美丽热情、自然纯朴的天性,白塔也渐渐成为她的梦想庇护所和精神寄托处。
二、精神栖居之“塔”
沈从文把翠翠对生命的抽象、理性思考反映在具体可感的白塔之上,赋予塔孕育生命、智慧和灵气的自然母体和翠翠身边静默无言的呵护人的形象意蕴,生动地跳跃进我们的感观世界。
船总顺顺派人来提亲,在门口剥豌豆的翠翠起初并没注意来人,但当听到进门人说“贺喜贺喜”时便“心中有事,不敢再呆在屋门边”,第二天祖父询问翠翠的主张时依然是在白塔跟前,白塔不但可以分享翠翠的心事,甚至可以在遇到人生大事时给她提供参考意见。在这醉人的夕阳美景中翠翠悠悠地想着并向白塔倾诉着自己的心事,“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香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白塔知晓翠翠情窦初开的心事,也静默无言地保守着她所有的秘密,同时翠翠也把所有的梦想与希望寄予白塔,只有在白塔跟前她才能够踏实与心安,傩送走了,爷爷去世了,翠翠仍常常坐在山头白塔下慢慢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由此可见,白塔已经与翠翠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不但是她忧愁的避难所和甜蜜梦想的寄托处,同时也是她的生命终极归属地。
三、文化民俗之“塔”
沈从文对于传统意象的创新化营造,为小说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观中的“塔”寓示着彼岸终极超脱之境,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了其更为深层的意蕴,小说中的几户人家在白塔的见证下选择了不同的生命形式,隐喻了湘西民族的生存状态及未来发展。沈从文通过对塔的存在、倒塌与重建,意欲表达出自己对于现代文明入侵的无奈和力求保住传统文化民俗人性的挣扎与努力,与双重文化压迫的抗争。
在小说的最后,塔的倒塌与祖父的死相互叠印,翠翠在祖父那里得到了温馨和关爱,在白塔那里得到了庇护和梦想,可以说祖父和白塔皆是一个原始、古老、朴素的社会交往空间的代表,这二者的消亡预示着湘西美好传统民俗在与现代性对抗的过程中终将惨败。沈从文在《边城》中建造了一座供奉人情美、人性美和湘西传统文化的白塔,神往于不受现代文明玷污的古朴民风,但湘西古老的生活情调终究无法抗拒外部世界的文化渗透,在被排挤的命运中最终轰然倒塌。所以,不管是沈从文还是他所塑造的翠翠和白塔,都只能是湘西传统文化民俗的守望者而不是捍卫者,面对摊在那儿的一大堆凌乱的砖石,其反应只能是“吓慌得不知所措”。但是作者并没有轻易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面对传统文化的衰落,作者尽最大努力去维护。白塔看到太多历史更替和人事变迁,作者通过塔来透视面对不可逃避的命运而生的悲怆情绪及面对文化和历史兴衰而生的無可奈何的悲哀。
沈从文在《边城》中反复提到塔,不但造成小说内在叙事的节奏美感,更使其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而具有了更加深厚的象征意蕴,他借这一意象思索着人生、社会、历史、文化等重大问题,并传达出自己的审美态度和文化立场,承载着其内心情感和思想。沈从文以一种现代色彩的理性眼光重新审视乡土世界和传统文化,在明确地预感到其悲剧性未来时极力去维护和挽救,在小说的结尾留给人们希望和企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促使其在无奈的命运安排之下依然传达出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
参考文献:
[1]文章中对于原文的引用皆出自《边城》,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以下引文将不作说明。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9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5.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5:2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