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能少
2017-11-08刘航兰峤
刘航+++兰峤
【摘要】教育经费投入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配置不均衡,导致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不稳定、学生辍学严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其中包括多元投入机制、差异分配机制、专项扶持机制、经费监管机制等。
【关键词】精准扶贫 教育经费 政策保障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A
扶贫开发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他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说,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需要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支撑。
经费投入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促进公平”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重点。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长期面临教育经费短缺的困境,造成了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学生辍学等诸多问题。贫困地区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收入,而这两方面在贫困地区教育上的投入力度一直不足,导致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通过提升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而实现,“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公平体现为资源以及其他因素的公平分配,而解决我国贫困地区教育落后问题的重要途径则是实现教育经费的公平配置。
教育领域的脱贫攻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实现贫困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使贫困人口通过接受教育增加人力资本从而彻底摆脱贫困。然而,目前很多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村比重仅占57.1%;有小学且就学便利的村比重仅占66.2%;7—15岁非在校儿童比重为2.4%;家庭中16岁以上成员均未完成初中教育农户比重为18.1%。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偏低,贫困人口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较低,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差距甚远。因此,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发挥教育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质量提升受到制约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落后,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陈旧,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很多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无力改建或新建校舍,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广西省、甘肃省高中的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16.50平方米、1.53万元和14.40平方米、2.04万元,远低于同期北京市、上海市的55.12平方米、12.36万元和42.16平方米、11.07万元,很多学校仍然存在大量危房。而且,贫困地区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现代化水平低。根据2015年小学标准化建设达标状况和小学设施设备状况的统计,农村小学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器械配备和自然科学实验仪器达标率分别为61.84%、60.54%、60.33%、62.18%,均低于城区的88.11%、87.90%、87.67%、87.23%。农村小学的生均计算机数、接入互联网学校比例、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也远低于城区。可见,农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拥有量不足、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发展面临困境。稳定的教师队伍需要良好的待遇保障和专业发展环境,而由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供给不足,教师待遇不理想、培训机会少,很多学校面临师资紧缺、教师专业素养低等问题。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幼儿园班级规模超标,“大班额”现象尤为突出。同时,农村小学也存在师资缺口,时常“开不齐”课。此外,部分贫困地区普通高中也面临师资短缺。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2015年城市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比例为81.3%,而农村教师只有62.23%。可见,国家和省市级教师培训对农村教师的关注度依然不足,很多农村教师只能参加乡镇和县级培训,培训的层次和质量普遍较低。针对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学科知识匮乏、教育理念陈旧等。
辍学问题突出,个体发展受到限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比重依然较大,这些贫困家庭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孩子上学所需的费用,儿童辍学现象仍然不容忽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7—12岁儿童中,在校就读的比重为96.6%。其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7—15岁非在校儿童比重为2.4%,比全国贫困地区还高0.1個百分点。可见,对于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家庭来说,现行的教育投入力度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儿童辍学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学生的未来发展。
创新教育经费政策保障机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多元投入机制。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资金来源不仅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还要以多种方式打通社会资金供给渠道,构建起教育经费多元投入的大格局。一方面,明确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加强省级政府统筹,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经费投资总量,重点面向解决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师资待遇、学生资助等问题。另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共同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差异分配机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需要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打破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实施基于重点关照老少边穷等落后地区的差异性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精准扶贫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公平正义,其蕴含着差异性原则。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环境、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依照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因地制宜,以需求为本位实施补偿性教育分配制度,将各类资金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区、最关键的领域和最贫困的学生上面。
专项扶持机制。针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建立专项扶持机制加以解决。从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体制来看,设立专门项目是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常规措施之一。近年来,为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我国政府启动实施了一系列专项教育扶贫措施,包括“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营养改善计划”以及各类学生资助项目等,这些专项扶贫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扶贫进程,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保障。
经费监管机制。健全的教育经费监管制度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更要对教育扶贫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保障各项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项目稽查,在项目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对地区和学校进行分层评估、跟踪审计。其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建设教育扶贫财务信息平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并对资金投入效果进行评估。最后,建立资金、项目信息公开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等社会第三方监督作用。
(作者单位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注: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吉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6A22)的阶段性成果。本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2015年全国农村教育大调查数据。】
【参考文献】
①《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
责编/周素丽 刘芋艺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