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缘何肯定阳明心学
2017-11-08梅敬忠
梅敬忠
王阳明立足儒家本来,继承孟子心性学说,融合释道诸子,于程朱理学之外,独辟蹊径,创立阳明心学,影响海内外。阳明身处逆境险境,于“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的主张,主张心理不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呼唤良知,谋求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践履功夫,在人生磨砺中发明本心,培育良知;将理念与规范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内化于心;又将良知外化于行,追求事功,摈弃虚无,有所作为。其上可以修道炼心,其下能够经世致用。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领袖伟人,皆受其思想理念的滋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阳明心学之当代价值的肯定,为我们弘扬“心学”优良传统、达致古为今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抓牢根本,分辨支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地引用北宋思想家张载“欲事立,须是心立”这句古语。意思是说,要想办成事,先要下定决心。他接着指出:“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步调一致的前提。”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这里强调做事先立心,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掌握思想教育,即是强调要溯源头、抓根本导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之官则思,心是指导行动的发令者。心立则身修,身修则谋实干,实干则成就事功。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关乎党员干部修养基础是否扎实,是否理论底蕴厚实。因此,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害。
不忘初心,点亮心灯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警示全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接着他连讲了八个方面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此处初心谓何?非一般社会层面之初心,乃是指党的根本宗旨和理想信念,说的正是我党为什么出发之所在。所谓党性锻炼,即是要回归初心,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回归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守望,此乃共产党人的“心学”大纲。
“知行合一”,功在践履
新近畅销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范本,也是一本难得的“心学”案例教学教材。我们从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是如何信仰坚定、勇于担当、为民谋福,还有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创业的艰辛,从深层次上,正体现出“知行合一”、践行践履的“心学”功夫。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学说的立学宗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吸取修身理政的智慧,他曾多次谈及“知行合一”这一理念,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其中谈到,“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
源头“活水”,困学图变
源头也应该与新时代的“活水”密切贯通。文化自信不仅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根基于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价值基因”。源头与“活水”,接续相连,一目了然。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谈修养,以古为鉴,讲究修养锻炼的过程设计,接续古圣先贤的修身之道。延安宝塔山摹刻有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警示,成为革命先辈们的修身灯塔,也触动今日红色旅人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抒写《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篇章,树榜样,淳风气,以求修炼内功,见贤思齐,锻炼队伍。毛泽东同志哲学名篇《实践论》,其“实事求是”之理路,与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等理念一脉相承,又创造出了实践出真知的新的思维模式,承继源头,充溢思想之“活水”,源源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实现了三个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深入研究阳明心学,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和时代课题加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促进思想理论创新,纯洁社会风气,提升个人道德修养,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我们如果能够在深入研习的基础上,再赋予其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特色。那么,必将有助于提升我们人生修养的新境界,必将助力于文化发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责编/肖晗题 美编/王梦雅